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金永兵
摘 要:用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链”的引导性、探究性、递进性、发散性对推动学生思维,培养创造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本文以《组建家庭WiFi网络》为例,系统描述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问题链就是思维链,解开问题链的经过就是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 问题链思维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6-031-002
问题是形成教学与学习行为的源动力。当新知识使学生感到好奇,或与旧知识产生冲突时必然会产生问题,必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不断地探究发现,形成新的知识与逻辑化的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这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将知识与技能转化成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教学问题”,把知识问题化,并通过合理设计使之成为符合学生探究心理的“问题链”。教学中借助一个好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展示出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在解决一个个互相关联的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围绕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和发现,最终完成“意义建构”。
基于“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过程简记及意图说明
《组建家庭WiFi网络》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一节典型的技能实践课,用说明-演示-模仿(练习)-反馈的再现式教学模式虽然能很快达成教学目标,但学生在此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探索求真的过程,必然导致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低,学科思维得不到锻炼。将知识与技能凝练成一个个相互关联、层层推进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能够把一个“系统”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科思维,完成“意义建构”。
环节1导入
WiFi无线上网已经逐渐成为我们主要的上網方式,现在许多场所均提供免费WiFi,比如:餐馆、商场,甚至公交车……
请问同学们家里有WiFi吗?我们在用移动设备(手机、iPad等)连接WiFi时,网络信号来自哪种设备?(路由器)它的信号又是来自哪里呢?(网线接入)
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为自己家搭建一个无线网络,实现WiFi覆盖,除了路由器我们还需要些什么条件?(网线、网络覆盖)
提示: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洗手可以通过水龙头放水,那么水龙头的水来自哪里?我们每月的水费是交给谁的?我们每月的网络费又是交给谁的?
(水费交给自来水公司,网络费交给网络公司:比如电信、联通等)
设计意图与分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WiFi无线上网开始,用引导性问题引入课题,让学生知道“准备干什么”,帮助学生理清课堂基本结构,掌握基础理论,了解本堂课的学习目的。
此类基础性问题可能是让学生认知产生冲突的、或是贴近生活化的,把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为问题提供生活背景,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展开,问题设计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唤醒生活经验,体现问题的实效性。原则是问题要贴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合理把握难度的同时应巧妙将知识点隐藏其中。这样不仅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环节2设备连接
实物展示:网线(一根短线、一根连接教室交换机)、无线路由器,课件展示路由器网线接口(wan lan)
水龙头是通过后面的水管最终联通自来水公司的,同样,手机与网络公司也是相连的。
问:手机接收到的无线信号是由路由器哪个部件发出的?(天线)
路由器是如何与外部网络(网络公司)连接的?(wan口)
路由器的LAN口和WAN口分别是何意思?有什么区别?
(通过网络搜索自主学习)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78992862.html
学习如何链接路由器,并请同学实际操作。
设计意图与分析:通过实物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路由器的全貌,继续类比水龙头,引导学生探究网络信号的传播路径。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路由器wan口与lan口的区别,并掌握连接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外部信号通过路由器转换成无线信号后被移动设备接收,知道“为什么这么干”。
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与技能。此类探究性问题通常富有思考性、挑战性。原则是要注重精细化,精细成具有一定梯度和逻辑结构的问题链,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知识的构建层次化,思维活动缜密化,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获得较为清晰的知识。
环节3路由器设置
问:①路由器连接完成后,是否就可以实现WiFi上网?(不能)
②在一个新的场所搜索WiFi信号时,有时会有多个信号源,各自具有名称与登录密码,说明在架设一个新的信号源时是否需要对其进行设置?(需要)
③如何登录特定路由器,并对其进行设置?
④路由器负责将外部信号转换成无线信号,那么对其的设置可能会包括哪些呢?
(外部接入方式和无线信号发射方式)
⑤视频播放路由器设置方法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a3761b2b6e931c1576f9aabe.html
⑥演示模拟器 http://win7sky.com/192.168.1.1/打开方式,学生完成设置。 登录到路由器(通常 http://192.168.1.1)
设置wan口(快速設置) (使路由器连接入网)
(家庭通常采用PPPoE)
无线基本设置 (开启无线信号发射功能)
无线安全设置 (为无线网络设置密码)
设计意图与分析:通过回答多个递进性问题,结合连接无线WiFi的过程,反向分析建设WiFi过程中的设置方法。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视频学习具体操作过程。完成由“干什么”到“该怎么干”的思维过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
根据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利用正向或逆向的思维方式提出一连串的由浅入深的递进性问题组,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引领学生完成各自知识体系的构建。此类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应用性。其原则是需要教师把找结论的问题变成找理由的问题、找过程的问题、找方法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过程,达到深度思维的目的。
环节4验证与拓展
①利用手机登录此路由器,验证操作的正确性。
②问:无线路由器在WiFi网络中的作用是什么?是通过哪几个部件实现此功能的?
(将外部信号转变为内部无线信号与移动设备共享,通过wan口连接外网和天线发射无线信号)
③问:平时常见的哪些设备通常也具备这两个功能?也就是说在没有无线路由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它来代替?
(讨论回答:笔记本电脑、手机热点)
④课后自主学习:手机热点设置方法和笔记本电脑用360免费WiFi实现无线覆盖的方法。
设计意图与分析:通过登录路由器验证操作的正确性,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同时,对建设家庭WiFi网络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在回答一个记忆性问题(路由器的作用与实现部件)后进行扩散性思维,探究“还能怎么干”?
记忆性问题比较适合用作知识的回顾,但是思维含量较低,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把记忆性知识转化设计成发散性问题,学生就能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地总结该知识领域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的结构或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自觉的互相联系知识,体验知识整合形成的过程。原则是在设计这样的问题时,尽可能地改变问题提出的角度,不提或少提那些直接指向答案的简单问题,创造性地把记忆性问题变成要求较高的发散性问题,从而有效地激活思维。
教学反思
网络是现代学生所熟悉的,大多数学生都只会使用网络,但对网络的构成与搭建并不了解。知道一些相关名称,比如:网卡、WiFi等,但对他们是如何连接与工作的并不知情;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课重思维而不在创新,教学设计首先是整理出比较清晰的教学思路,设置好几个主干问题,再把主干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每个问题力求能引导学生从现在知识水平及生活所知出发,构建新知识;激发学生讨论,进行师生互动。利用视频短片与模拟器进行辅助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带领学生从“双基”、问题解决逐步走向学科思维。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尝试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手机热点”着手展开教学,不知是否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在《组建家庭WiFi网络》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用引导性问题引入课题,让学生知道“准备干什么”;用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理解“为什么这么干”;用递进性问题展开教学,学会“该怎么干”;用发散性问题回顾,同时探究“还能怎么干”。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形成问题链,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持续思考,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素养。问题链就是思维链,解开问题链的过程中完成“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景慧丽,赵伟舟等.问题牵引式教学法在“方向导数”教学中的应用
[2]赵德钊.用“问题链”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