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劳技教学“创中学”的实践与感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潘贞

  摘 要:“创中学”是“做中学”教育理念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升华,其目的除了促进学生在亲身动手、活动或体验中获得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致力于帮助他们学会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材料,懂得团队合作以及增强创造的自信心、毅力和成就感。“創中学”进一步拓宽了“做”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开放性、共享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也更加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
  关键词:劳技教学; 实践; 创新; 思维;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1-024-002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一个具有创新素养的个体,能够利用相关信息、资源,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观点、方案、产品等成果。该素养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个要素。劳技教学中最重要的创新就来源于实践活动。而创新实践就是指个体参与并投入旨在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成果的实践活动。创新实践包含澄清目标或表征问题、搜集信息或资源、付诸实践(创意产生或问题解决)等环节。众多研究表明,无论是学生群体,还是工作场景中的成年人,对创新实践的投入程度越高,最后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水平就越高。有关团队层面的研究也有类似发现,一个团队整体的创新实践投入程度会显著提升这个团队的创造力水平。
  “创中学”是“做中学”教育理念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升华,其目的除了促进学生在亲身动手、活动或体验中获得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致力于帮助他们学会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材料,懂得团队合作以及增强创造的自信心、毅力和成就感。“创中学”进一步拓宽了“做”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开放性、共享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也更加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
  一、通过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学者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技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技实践中实现的。如在教学《透雕花窗的制作》中,我们不仅需要让学生对苏式园林有所认识,及苏式文化底蕴的了解,更需要有强大的语文功底,才能领悟漏窗设计的精髓。在设计中,我们更多的需要用到所学的数学工程计算及美术功底,才能更好的把握设计图案的刚柔并济。在雕刻中更多的是需要技巧及力量,技巧来源于你的悟性,而力量则来源于体力,也就是说我们在劳技教学的实践中,更多的是需要你的体魄。所以要好好锻炼身体,把自己的体力跟上,才能呈现更完美的作品。
  二、通过实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技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技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例如在金工课上,学生的作品设计这一环节,会有很多令人惊讶的表现。有的连我都没想到,不管设计的是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先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细节方面的考虑与修改。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人类的最高级认知活动,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探索性、求异性、综合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特别是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重组思维高度结合的结果。高品质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等特点。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心智基础和能力基础,它可以不断地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开辟实践活动的新领域。例如在教学《美丽的樱花》时,我用一朵很大的樱花进行导入,然后给学生设定了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做樱花。但是我没有马上教学生制作,相反,我只是说了看看我今天能收到几朵你们做的樱花。也就是说我让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其实我们学习樱花制作的方法很多,就看学生能否用自己思维去开拓与学习。当时我就看到有学生立马拿出平板电脑进行网上搜索,然后开始他的学习;也有学生是在仔细研究书本上有关樱花制作的文本信息;当然我还看到有的学生他喜欢拜师学艺,手把手教,所以有人找了我,也有人找了班上早就会做的同学来帮忙。从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老师不给他们机会去实践的话,一定会抹杀他们的创新思维。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重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创新思维是一种习惯。要想拥有这种习惯,必须得通过认真的学习,掌握各种创新思维方法,科学有序的方法才是成功的坚实基础。
  四、通过实践,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合作是个体在认同团队或组织共同愿景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承担分内职责,并本着互尊互利的原则、通过与团队不同成员间的平等协商,灵活地做出妥协、解决争议,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一个具有合作素养的个体,能够主动与他人或群体有效配合、协同行动,实现共同目标。该素养又可进一步具体化为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协商共赢三个要素。在劳技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励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在劳技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每当一堂劳技项目课的收尾时,我都会问问学生你们收获是什么?通过劳技活动,其实我们不仅仅收获实践的快乐,更多的是我们学会了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方式与方法,增强我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为我们今后踏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做人的基础。
  中学劳技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技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或是学校开设的社团等校本课程。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想象力、创新思维、合作意识等,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创新是劳技课的最大特点。劳技课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有独特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2.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