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麻晓梅
摘 要:数学具有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则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矛盾冲突导致学生不喜欢数学,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因此,如何化解数学的抽象性,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就成为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情境就是架起数学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情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直观化、形象化,从而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优化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数学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结合数学本身的属性、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經验出发,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设情境浅谈一点自己的理解。
一、巧用游戏创设情境
小学生爱玩,生动活泼的游戏是他们青睐的活动之一。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把数学内容寓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理解数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分类”时,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为了让学生对每种三角形有一个清晰、深刻、完整的认识,增添教学的趣味性,消除学生的疲劳感,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猜一猜”的游戏情境。教师先为学生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钝角,让学生猜测这是一个怎样的三角形,学生马上就猜到是钝角三角形;接着教师又为学生出示一个直角,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直角三角形;最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一个锐角,这次学生犹豫了,经过短暂的思考,有的猜是锐角三角形、有的猜是钝角三角形,还有的猜是直角三角形。这时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回答,而是组织他们合作交流,在讨论中让问题越辩越清晰、越辩越明朗。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很快便投入激烈的争论中。最终得出已知一个角是锐角,无法确定三角形的形状这一结论。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游戏,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改善教学条件的同时,还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特点,成为创设情境的有效工具。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的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一课为例,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需要学生在大量的生活事例中感知这些现象,初步了解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的特点。为此,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形象思维。如为学生出示他们喜闻乐见的摩天轮、滑滑梯、缆车,旋转木马等,丰富学生的表象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并把它们按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两种运动方式,教师再次出示平移、旋转的图画,这次教师把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开展示,让学生通过实物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与平移的基本特征,如平移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旋转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得出两种运动方式的本质区别,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三、巧用生活创设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中的生活因素,并以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陌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折扣”时,考虑到多数学生都有购物经验,多少接触过折扣问题,根据这一现状,教师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让学生理解打“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认识原价、折扣、现价的概念后,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去商场购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临其境去观察、分析、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相互转化,巩固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总之,情境作为一种媒介、一种手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师要在教学实际中不断探索,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断攀登数学的高峰。
参考文献:
[1]郑树顺,刘丽红.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
[2]瞿小琴.例谈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教学通讯,2018(4).
编辑 鲁翠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0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