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设情境 激发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科学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情境中认知结构将不断优化,主体意识也将不断提升,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学会了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所获得的认知体验更有价值,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情境;探究;兴趣;发展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其更多地成为了数学教学和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手段。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擁有数学情趣,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活动,都融入了他们的情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巧设有效情境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科学地把学生引入到有效情境中去,能够触发学生弄清新知识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活动。只有当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氛围中去,学生才能对数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牢固,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打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巧设情境,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所提的问题情境中去,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增加学生想揭开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乐于学习新的知识,产生探求新知的乐趣。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矛盾问题:1.做成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是多少?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正方形体积的计算方法,把它捏成长方体再求。2.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3.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通过这样层层追问的情境,能使学生充盈着思考,求知欲被大大激发起来,充满了对参与问题解决的兴趣和挑战。要让学生有疑问,当老师揭开“悬念”时,学生便会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对新知的探求过程,根据已有的旧知识思索发现,转换为新知识。整个课堂就会显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认识不断深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将不断提升。
   二、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动作开始,善于在动作中思考。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探究新知时,教师要有“新思想,新思路”为学生设置有利于探究新知识的情境,使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听”“看”“说”“学”新知识。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动”境: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老师问:“谁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想办法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摆拼,有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紧接着老师又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面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能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老师又引发学生再次探讨“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这样,学生就能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考的自主探究,生成新的想法,并在不断地调整、重建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学会了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体验到了求知过程的乐趣,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三、创造应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重视从生活实际出发,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通过专门设计的数学应用情境让学生体验,来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逐步学会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购物问题”:大瓶鲜橙多每瓶售价10元,小瓶每瓶售价3元。有三家商场(沃尔玛、永辉生活、新华都)分别给出如下优惠措施:
   沃尔玛:买大送小
   永辉生活:一律八折
   新华都:满50元一律七折
   王大爷买2大瓶、2小瓶;张阿姨买6大瓶;陈叔叔买3大瓶5小瓶;各应到哪个超市买?
   这是一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每个人天天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例题中我们要想知道他们应该到哪家超市去购买鲜橙多会便宜些,必须要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再找出相对他们各自合适的超市去购买鲜橙多。
   1.王大爷去沃尔玛:10×2=20(元)
   永辉生活:(10×2+3×2)×0.8=20.8(元)
   新华都:10×2+3×2=26(元)
   2.张阿姨去永辉生活:10×6×0.8=48(元)
   新华都:10×6×0.7=42(元)
   3.陈叔叔去沃尔玛:10×3+3×2=36(元)
   永辉生活:(10×3+3×5)×0.8=36(元)
   先去沃尔玛买3大瓶3小瓶,再到永辉生活买2小瓶:
   (10×3+3×2)×0.8=34.8(元)
   通过以上的具体分析可见,王大爷去沃尔玛购买会便宜,去永辉生活、新华都会贵些;同样的,张阿姨她只要大瓶的鲜橙多,没有必要去沃尔玛买,而去新华都比去永辉生活会更便宜6元钱。最后,陈叔叔如果去新华都的话不能满50元,就不能打折。但又发现在永辉生活和沃尔玛购买价钱一样,只有先去沃尔玛买3大瓶3小瓶,再到永辉生活买2小瓶这样会便宜。
   四、创设和谐交流情境,保证学生健康地发展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化活动的基本形式,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和谐交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为师生、互相合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不但能发挥学生间学习的互补作用,集众人智慧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发现新知,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还能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尊重、理解,关心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遇到学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数算成5×4=20(平方分米),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结合正方形图使学生明确正方形每边长5分米,就想到一排摆5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摆这样5排,所以要算5×5。又如,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后,有些学生对面积和周长会搞混,我就让学生举例说说实际生活中面积与周长的存在,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合作,议一议:用16厘米长的铁丝,能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它们的面积怎么样?由于每位学生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宽大小不一,测量后计算出的面积答案各异,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同样长的铁丝围成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但周长相等。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面积与周长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泾渭分明,学生的认知水平将进一步拓展。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合作学习要宽容有度,宽容有方,把握好活动的尺度,同时关注学生的研究活动,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更加和谐,学生才会喜欢交流合作学习,感受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总之,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创设有效、合情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情境教学融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浓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思考、不断探究,最大限度地学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所获得的认知体验更有价值,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克海.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4(03)
   [2]侯玲.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吉林教育,2017(45)
   [3]于波,朱文平,朱剑英.中小學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方式比较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8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