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数学学习与课堂引导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小春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将先进教学理念引入实际教学中便成为了相关教师工作的重点。将从课堂引导教学的大致含义入手,并结合实际情况,适时提出农村小学数学学习与课堂引导教学的具体措施,以此不断提升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引导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素质教育理念逐渐被引入相关教学中。在此背景下,素质教学、个性化教学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且相对而言,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较低,教学方式落后,这就需要有关教师积极开展课堂引导教学,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一、课堂引导教学
总体而言,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强调学生的感官接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水平,主要培养学生快速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由于小学阶段内,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新鲜事物拥有较高的兴趣,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点,采用引导教学方式,并将此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等各个环节。重点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知识理解水平,在明确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展开针对性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明确各教学环节中的兴趣元素,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深入贯彻并落实正确的教学理念,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从多方面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农村小学数学学习与课堂引导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极其关键的,同时也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由于小学阶段内,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尚且较弱,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实现对问题的把控,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不断引领其进行自主思考,并通过设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研究。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教师可设置问题“刚才已经带领大家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大家能否利用相应的教学工具搭建出三角形?”而后由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在完成后可在班级内进行展示。此后教师拿出三个小木棒,长度分别为10 cm、3 cm、5 cm,并向学生说明木棒长度后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利用这三根木棒无法拼凑成三角形?”学生可进行实验操作,经过思考分析后,展开相关讨论,并以小组形式进行,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科学评价,并适时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逐步使其认识到要想构成三角形,其三边长度需要满足一定要求。通过此种方式,教师利用相关实践活动展开对学生的引導,使其在拥有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验证与尝试,最终推出结论[1]。
2.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对于学生而言,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印象最深刻的,此阶段内产生的问题理解也相对较深,因而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自主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应为其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与余地,保证学生拥有真实体验。如在学习“转化的策略”一课时,题目中有一道关于球队比赛的问题,大致内容为16支球队参加比赛,并实施单场淘汰制,以此为背景,需要学生计算出获得冠军需要的场次。数学教材中以图片的形式将此问题较好地呈现出来,每一点表示一支球队,两个点相遇后,下一层点数则变成原来的一半,诸如此类,最终学生可推算出所需要的场次。教师通过示范,将此推理过程呈现给学生,但由于教学方式过于直白,对于学生的思维提升没有过多帮助。某教师在讲解此课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引导性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题目后展开相关思考,进一步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搭建了有利平台。
3.加深学生认知层次
对于同样的问题,不能使用同一观点去看待,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促使学生的认知层次更加丰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其中涉及问题“假如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同,且底相等,在三角形高为6 cm的情况下,该平行四边形的高应为多少?”针对这一问题,多数学生都是通过使用固定公式进行计算的,但仍存在着部分学生对于此问题混淆不清的情况。在此中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如可使用画图法,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画出来,标明其等高等底的情况,通过此种直观方式,促使学生提高观察能力,使其对于教学问题的认知更加清晰,概念更加明确。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与辅助,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导时注重方式,充分融入智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学,从根本上提升引导教学的质量,做到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白羽梅.如何创建高效的生本教育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79.
[2]张兵.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问题反思[J].学周刊,2016(1).
[3]李静梅.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0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