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情境话题 习得交际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恩囡

  摘 要: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不同,新课标理念下的口语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口语交际并不是单向的、自我静态的言语表达,更侧重于双向的和互动式的动态言语表达,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习得的能力。
  关键词:多角度;口语交际;情境话题
  口语交际教学就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借助交际环境进行交际活动,学生伴随着听说过程,自觉分析言语材料,综合各种信息,重新组合表达内容,最后表达出个性的语言。在新课标理念下,重视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多角度活用口语交际话题
  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已经注意到创设交际语境,并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这给老师教学预留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老师要将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话题“一材多用”创设出新颖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老师在设计一个口语交际内容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现,以此来训练学生综合的口语交际能力。
  比如,小学一年学生的口语交际话题是《自我介绍》,教学要求是“跟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今年几岁,自己的名字是谁给取的,为什么起这名字?”在进行口语教学设计时,老师可以通过询问,了解学生是不是记住了这些信息,以此来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老师口语交际教学中灵活的“一材多用”可以有效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二、结合教材衍生口语交际话题
  小學语文课本是开展语文学习的重要依据,教材编排以阅读为主,内容丰富而多样,既有介绍时代人物的,也有赞美时代英雄的;既有描绘祖国美好山河的风光的,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总之不一而足。在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结合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在教材中寻找并设计出口语交际的话题来。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设计时,要注意话题创设的带入性、延伸性和思辨性。一是可根据课文中人物和情节设计口语交际话题。比如《负荆请罪》节选内容,进行设计:“蔺相如为廉颇披上外衣,扶他起身,两人紧握对方的手,相视一笑,并肩坐下长谈起来。同学们想象,这一情境之下,二人会谈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并分角色表演。”老师通过故事情节的延伸,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与交际能力。二是利用师生间共享性特征进行口语交际设计。比如学习课文《三个小伙伴》时,根据课文中野猪、小象、小袋鼠三个一起栽种树的活动,引导学生要学会相互间的合作,取长补短,然后设计话题:“根据课文中三个小伙伴所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来建立友好的班集体呢。”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三是老师用文中的歧义引发学生的争鸣,设置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比如学习《小草和大树》时,夏洛蒂·勃朗特由“小草”长成“大树”的经历,老师设置话题,设疑发问:“现实中小草与大树各自有怎么样的特点,它们都含有什么样的精神?如果给你选择的机会,同学们是选择做小草还做大树呢?为什么?结合设置的话题,引导学生展开了辩论性的讨论。
  老师正是基于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设计了口语交际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保证了口语交际训练的时间,也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思维能力。
  三、从生活中选择口语交际的素材
  小学生虽然与社会的交集面不大,对社会的热点问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但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对他们也充满了吸引力,他们渴望获取新鲜的信息来认知世界,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思想动态,不断地调动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适时地选择社会上有价值的事情,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让他们获取适用于社会大环境的口语交际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是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觉积累新鲜素材的能力,教会学生课外阅读、发现有益的信息,并自觉地积累,为丰富自己的口语表达做好铺垫。二是在学校中,老师可就一些热点的有意义的话题,指导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增强他们的社会使命感。比如组织班会,就“学校虐童”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新闻媒体中恐怖事件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表达渴望和平的感受;或者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展开讨论。三是在家里,学生可与家庭成员就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这就要求家长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尊重学生口语交际的主体意识,重视口语交际的培养,在长期的家庭讨论环境中,不但能关注到学生思维情感的成长变化,也能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老师可以利用课本和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口语交际话题素材,引导学生展开口语交流,不但让他们了解社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发展,也很好地拓展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王芬.语言与交际[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编辑 温雪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1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