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 展现文言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勇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板块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改革推广,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初中学生,促使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形成正确的理解,对汉语进行灵活的应用,通过提高自己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汉语语感,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感,促使学生可以身心健康成长,促使学生可以全方面发展。
一、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文言文与其他语文教学不同,并非如白话一般通俗易懂,初中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和课文,由于文言文的课文非常晦涩、难懂,因此,很多学生无法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由于文言文较为难学,学生对于文言文也很难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获得明显的进步和实效性的进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提高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首先要对文言文教学的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并可以针对教学模式和方法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就可以在教学的源头发现不足和缺陷,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不足,改善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另外,通过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可以在其中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感受到文言文中蕴含的魅力。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过于格式化,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不足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很多班级的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导与核心,采用传统的非常单一的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格式化特征。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在正式开始讲解之前,首先让学生对文言文课文进行通篇阅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文章中的生僻文字,以及对陌生词进行标注读音。另外,文章中会存在注释的字词,教师也要学生了解这些注释的大概意思,要求学生可以了解文言文文章的大致结构。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一般都会局限于传统的格式化教学形式,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每一句和每一个词的意思,并且可以掌握文言文的大概含义。教师在课堂中逐句的给学生讲解每句的含义,学生只要负责机械式地被動记忆这些词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这些词句的含义,这样就无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更难以促使学生产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且,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只能局限于文章中的词句部分,这也是收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是为了应付表面阶段的考试。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文言文文章,都是专家、学者精心选录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而如果应用格式化的教学模式,则无法促使学生了解到文言文中蕴含的伟大人生思想,也无法促使学生学习到文言文中的历史借鉴,完全无法领悟文言文中的情感。这种传统的格式化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合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与我国的新课标思想严重不符,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无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更无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片面以为文言文学习没有用处
文言文距离当今已经非常的久远,不同于随着时代发展、变迁而形成的白话文那般通俗易懂。在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其中的汉字,还要克服文言文学习的枯燥,摆脱传统学习中文言文学习困惑的情绪,而且还要学习古代文言文的作者那样造古汉语,因此,初中文言文学习具有很高的难度和困难。例如,在讲解《滕王阁序》的过程中,其中的两个句子“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在这两句用作者将“杨得意”进行省略,用“杨意”来表示,并且将“钟子期”进行省略,而用“钟期”来表示,并且在文章中作者还引用了司马相如、伯牙鼓琴两个经典的故事。这些晦涩难懂的内容都给学生带来了非常大的学习困难和阻碍,很多学生由于难度的压力,甚至产生文言文学来丝毫无用的想法。但是,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形式,具有不可忽视的传承性。因此,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确立引导学生了解古今汉语之间的关联性,来引导学生学习,并要明确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促使学生可以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 文言文词汇积累频发,学生认知范围狭窄
学生对新鲜事物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认知才可以形成,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可以归类为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基本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并且在智力方面也发展较为成熟。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引导先学会自主、自我学习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初中阶段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章,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足够的了解,也没有深入学习的思想,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记录笔记和死记硬背,没有时间也没有动机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探究,因此,在实际学习初中语文文言文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法存在很大误区。另外,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选择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也轻视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性,因此,明显限制了文言文教学的发展。
二、 强调师生互动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可以养成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的习惯,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可以对常见的字词的词义、用法等进行有效的整理。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学生可以将文言文学习中的教学知识点、难点都进行系统的整理,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可以形成自主自学的能力,同时具备对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基于此,就可以促使学生摆脱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降低学习的压力。另外,教师要提高对培养学生个体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利用多种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 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但究其本质文言文依然是一门语言。无论是任何语言的教学,都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过程中,要注重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正确地断句,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进行文章的范读,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以此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导入阶段,通过阅读,促使学生可以体悟到文言文含有的魅力。文言文阅读有很多种方式,包括默读、齐读等,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些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到文言文的魅力。
(二)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倡导文言文自主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直接教授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不用教学。”这种思想理念主要强调了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文言文学习的阻滞和困难,教导学生可以真正领悟到初中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这才是当今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情境或者是语境,在教学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工具书,或者是运用课文注释,进行结合性的文言文教学。
(三) 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促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文言文文章当中会涉及很多的虚词,这些虚词非常复杂,在不同的语义至下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就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困难。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般側重于培养学生可以进行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总结,促使学生可以对不同的虚词进行感悟,例如文言文中的“之、而”等用法,促使学生可以熟悉并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 再三推敲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独特魅力
文言文具有别具一格的写作特色,在其中利用精炼的文字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情感与经历,并且作者在文言文的写作中会运用大量的引用、修辞等技巧,进而使得文言文的文章充满了特殊的魅力。在当今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就来自于不能够分析透彻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所做出的答案与问题不相符。因此,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重视,强化文言文写作手法的讲解和相应的训练,促使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感受到古代作者的情感,不断强化学生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能力。例如,在讲解《岳阳楼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作文章的严谨结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体会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掌握作者在写作中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 结束语
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当今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和创新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我国新课标的指引,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文言文写作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可以提高解答文言文习题的效率,促使初中生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魅力,进而收获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告别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消除学生的顾虑,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养成感悟和品味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少辉.二维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用的思考——以《爱莲说》一课教学为例[J].数字教育,2019(1):52-56.
[2]徐艳阳.初中文言文教学如何出彩生姿——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2):97-98.
[3]陆红平.读经典古文 促言语表现——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的思与行[J].甘肃教育,2018(22):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3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