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教育的问题上,以往的教学理念总是强调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尚不够全面,没有明确的概念之分,一切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引。但是在步入初中阶段时,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意识,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认知,若是教师不能灵活变通现有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能会出现低学习欲望的现象,反而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农村的初中学生,教育资源有所欠缺,更应该掌握该项能力,此时,便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便于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无所阻碍。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自学能力
一、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相比于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学习,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计划的调整。通常,我们总是将课堂质量简单地归结到教师的教学水平上,实际上,影响课堂质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周围的教学元素,指引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的结束,也不意味著语文知识获取的完成。在课后的时间里。教师也应该督促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回顾。研究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以下几点意义。第一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将问题贯彻于学习的始终,能够带着问题开启有目的的学习之旅,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的盲目性学习。第二点,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归根到底,学习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学生自己意志坚定,拥有学习的决心,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自主学习则能够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不同的学习的方法,并进行自我监督。第三点,能够推进素质教育在农村初中的普及,使得农村初中的教学和城市初中教学理念的接轨和协同一致。第四点,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根据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农村初中在教学资源方面,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资源,只能通过课内的教学阅读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其实,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学资源,学生通过精读这一部分的内容就可以获得自身所需的知识,有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但在这一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所抉择,不能用一种方法囊括所有种类的语文教学活动,而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教学的侧重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只需要把相应的阅读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即可,让学生知晓自己的阅读目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该文本展开探究。比如,在阅读《雷雨》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所见说说雷雨的特点,找出课文中雷雨出现的时间和次数,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雷雨的寓意所在。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雷雨》这篇课文的主旨和内涵。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所传达的意义,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因阅读所获取的知识量。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学生自己探寻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才会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语文学习中。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在农村中学,缺乏足够的阅读课本,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但是,农村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足够丰富和充盈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书写,让学生将自己阅读中和生活中的所思所想,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比如,在讲解《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要善于发挥教学内容的教育意义,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宋濂先生自学的内容,接着询问学生从中所获得的启示,自己今后在学习中是否可以采用这种自学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收集各种成功人士的实际,以展示的方式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料和素材,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这种自己在教材中遨游,探寻答案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进益,获得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则是驱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的重要动力。
三、总结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农村初中在贯彻素质教育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自主学习能力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内容之一。如今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性的技术人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综合素质型人才。而初中的语文学科正是一门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学科。因此,初中语文教师理应足够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兴趣,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小菊.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J].科学咨询,2014,(23) .
[2]秦景祥.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新课程导学, 2016,(6)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3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