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随文潜入情 润德细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陆振芳

  摘 要:把语文学科的德育资源充分地开发出来,把语文学科已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将品德教育与作文教学融合,将事半功倍。本文从素材积累、情境创设、活动助推、讲评启发和评语激励等多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真可谓“随文潜入情,润德细无声。”
  关键词:品德; 促进; 作文; 融合;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9-040-00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儒家文化经典四书之首的《大学》开篇如是说,意思是真正做大学问就是成人之道,做人之道。《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要把各学科蕴含的德育資源充分地开发出来,把各学科已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语文教师,笔者深刻认识到品德教育与作文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并在如何将品德教育与小学作文教学融合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素材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课内积累,感受情感的熏陶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大师之作,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载体。如领略祖国大好河山,背诵《长城》《我们爱你啊,中国》;感受亲情,就记诵《奶奶的白发》《爱如茉莉》;学习伟人精神,则阅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在大海中永生》……这些优秀的作品,无一不是学生今后写作需要的积淀,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受到品德的教育。
  2.课外延伸,领悟世界的美好
   除了课内,课堂外还有广大的世界可以让孩子去探索、去发现。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有意识的积累。传承经典文化,阅读《古今贤文》;体会爱国情怀,背诵《过零丁洋》;了解历史,阅读《史记》……在获得精神大餐的同时,深刻领悟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分辨假恶丑,从而实现德育的自我熏陶。
  3.社会实践,接受生活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平常,鼓励学生用心观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真情,从而在必要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如大街上五花八门的店名或是门口的对联,有的别具一格,有的风趣幽默,有的画龙点睛,都是非常优秀的素材积累;再如大家经常要去逛的大型超市,每个月都会推出促销活动,而每一次的促销方案,精彩纷呈的广告词,也许就是一些异常丰富又贴近生活的素材。在生活中教育学生增强感知,获得生活感悟,受到品德教育的同时,积累作文素材,不失为一举两得。
  二、情境创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可以让孩子有情可抒,有感而发。
  1.从身边揣摩
   平时,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周围,捕捉值得记录的人和事。比如上学期,我校黄玉龙老师为素不相识的18岁男孩捐献造血干细胞,感动了江城所有人,黄老师的事迹也频频见诸报端。这时候,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文章。由于事情就发生在本校,孩子们有了情感上的共鸣,字里行间充满真情实感。
  2.从书中品味
   现在的孩子,阅读优秀作品的机会比以前要多得多,来自于各个渠道的文学作品,给了孩子一道又一道饕鬄盛宴。作为语文老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学会去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多读,多看,多思考,去领悟文学作品中浸润的文化底蕴,去感悟作品所要传达的精神,从而提高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提高对美的感受。如在学习《钱学森》一文后,笔者让学生领悟课文体现的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并结合如今我国称霸世界的高速发展的高铁技术,让孩子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3.从媒体感悟
   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让孩子在愉悦欣赏的同时,接受品德教育。很多家长和老师一听到看电视就谈虎色变,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现在适合少年儿童观看的影片有很多,如《一个都不能少》《小王子》《流浪地球》等等。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适合青少年观看,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等等,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活动助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学生受到品德教育的“源头活水”,而开展活动就是促进学生生活感受的绝佳途径。
  1.校内主题活动
   有些作文的题材要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比如要求写一次拔河比赛,单靠发挥想象,是很难把文章写生动、形象的。因此在作文前,笔者先跟体育老师沟通,在校内举行了一次拔河比赛。学生一个个面红耳赤、摩拳擦掌。比赛过程中,不仅进行了力量的角逐,更体会到了团结的重要,受到了品德教育。
  2.校外延伸拓展
   校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课内延伸。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要求参观某一个场所,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参观公园或其他景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并将观察顺序记录下来,写成作文。学生不仅感受到公园的变化,更感受到城市建设的暖心工程,从而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还有一类作文,要求学生先实验再成文的,比如要写一次“鸡蛋浮起来”的实验。(下转第21页)
  (上接第40页)在语文课有限的时间里,不太可能让每个孩子都动手做实验,因此就把这个实验的活动迁移到了家里,让孩子独立或者在家长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完成。事实证明,这个迁移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有了家长的参与,孩子做事情更细致,对于实验原理的获得也更直接。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感受到了实验的乐趣,明白了实验的原理,更懂得了生活处处有学问,要有敢于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四、点评激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写完作文的点评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学生的写作进行到落笔成文阶段,并不是作文的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新课标中提到“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审美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等等,而这种审美情操、个性发展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对于作文的讲评。经过讲评,也许刚刚学生还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惘,刹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1.教师讲评,学会欣赏他人
   作文讲评课,较为传统的即为教师选择班级中写得比较好的学生的作文,作为范文加以表扬,这不失为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什么是好的作文,什么是好的立意,什么是自己值得学习的,从而在以后的作文中不断地提高自己。这一方式的不足之处是涉及到的学生范围不广,往往就是那几位特别优秀的同学,很多一般甚至偏下的同学,则只有仰头欣赏的份了。
  2.生生互评,懂得悦纳自己
   为了弥补上一种方法的不足,让更多的学生作文得以关注,笔者也提出了让学生互评作文的做法。要求学生互换作文,将小伙伴作文中的好词好句、优美段落用笔画出来,把明显的错别字和病句标出来,以便及时改正。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互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受到道德品质的熏陶,促成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实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3.评语激励,汲取進步源泉
   几经辛苦写成的作文被如何评价,是孩子特别关心的。在写作文评语时,笔者经常用到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的作文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你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对父母浓浓的爱!”“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继续加油!”等等。教师的鼓励和评价,有时候能让学生在历经磨练后,能闻到梅花暗香,不辞辛苦。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应时时刻刻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则应是授人以“道”。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我们很多启发。在多年的育人工作以及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笔者感受到了德育与作文融合之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孙昌武选注.《韩愈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课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5]王学东.《让作文教学更有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张学青.《给孩子上文学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5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