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学学科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何禾

  摘要: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的生态学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首先对生态学教学实践长期以来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思考与探索,通过采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生态学科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以提升。
  关键词:生态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2-0152-02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生态学的实践教学并没有十分重视,或者是没有开设学科实验课,或者是在实验教学中由于资金问题实验设备不足,现有实验室设备落后,很多实验无法正常开展,特别是野外实践教学,面临的环境复杂多样,组织教学难度大,同时还要注意安全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难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2]。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已进入大范围的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新阶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我国高校培养大批高质量的生态学专业人才[3]。当前生态学蓬勃发展的现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与我国對生态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不适应[4]。基于此,加强对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生态学学科实践教学模式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和可操作性不强,实践教学环节中缺乏有效的师生交流与创新培养,缺乏成形的、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等,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不佳。因此加强对高效、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已是当务之急。本文采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生态学科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一、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海南岛水热条件充沛,与之匹配的典型热带生态系统资源,是热带林学、农学、生态学研究者的天然实验室。在提出生态建省的大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科发展,为维护海南生态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然而由于目前生态学专业存在培养定位不清、野外实习基地缺乏、经费短缺等问题,加上认识不足,致使实践教学较为滞后。长期以来生态学在教学过程中,都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学科前沿性、应用性及学科间交叉渗透的知识特别少,教学内容抽象、单调、枯燥,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而实践教学一直被认为是高校理论课堂教学的“配角”,甚至有的学校实验课教学内容陈旧,只设置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按教师设好的实验步骤与方法,照搬照操,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忽视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实践教学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5]。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态学教学内容的认识,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深入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更有利于提升他们学习生态学的兴趣。
  二、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生态学创新型人才的最佳切入点。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实验室实践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其中野外实践教学是生态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实践教学能极大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和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实践出真知,生态学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的,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要采取启发式、研讨式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活动。以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方法为主,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环境整治、全球变暖等为主题,引发学生去主动查阅相关文献,通过资料查阅和课堂交流,了解相关领域先进的知识和观念,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使其更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生态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并拓展和延伸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优化配置课堂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课程体系的衔接,在方法上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本科课程的教学工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稳定、高效运行的实践基地是保质保量完成实践教学的基础,为满足实践教学,我校建立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海甸校区和儋州校区农科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在海南霸王岭、尖峰岭、五指山等自然保护区内的样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实践机会,为学生培养动手、团队合作、科研能力打下良好基础。这种自助式、体验式生态学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切身了解和熟悉生态学科实验的全过程,领会和掌握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野外工作技能,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环保意识,锻炼意志品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为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三、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
  科研作为教学的“源头活水”,大学课堂教学如果缺少科研做支撑,等同于失去“灵魂”。教师开展生态学科研工作,能让教师思路开阔,深刻透彻地思考教学内容,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知识。在教授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可增加一些新知识,能随时随地把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令学生耳目一新,使得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做科研的教师一般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上课比较生动灵活、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科研除对教学内容起促进作用外,在大学课堂中,学者型教师的思考问题方式、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从而撰写科研论文或者是形成一个科研课题。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或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能让教师会获得新的科研灵感,也能使学生产生更多新的观点和新理论,获得更大的创新驱动力。但是如果对教学缺乏关注,教师就有可能失去提高科研水平的机会。教师在精心备课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与课程领域相关的研究资料,这能引起教师对专业问题的深入思考,更有可能激发教师科研工作的新思路。
  四、结语
  鉴于当今生态学学科发展形势与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重大机遇,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一体化实践教学系统,坚持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通过在教学方式、野外实践、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贯穿,使学生在基础学习、实践经验、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得到提高,成长为生态学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具备科研与创新精神的优秀热带农林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菁,顾延生,葛继稳.“普通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14-117.
  [2]马明,杜红霞,王定勇.生态学教学改革方式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9):219-224.
  [3]耿红.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190-191.
  [4]胡小梅,刘高峰,李中文.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14-15.
  [5]樊登星,余新晓.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2(33):246-2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9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