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韩峰
[摘要]语文课程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会不断增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如果语文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学习的过程就会变得很枯燥,时间久了,学生会因学习兴趣的丧失而对语文学科产生厌倦情绪。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程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激发培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吸收语文知识的精华,提升个人修养,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为语文学科赢得一席之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真切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以上想法,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尝试,试着寻找语文教学的春天。在不断的摸索中笔者总结出语文教学的几点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很大帮助,下面结合《蟋蟀的住宅》一课的教学谈谈我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蟋蟀的住宅》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有一定学习难度的文章,因为内容是以法布尔的观察为依据,而不是以介绍蟋蟀的住宅的顺序来的,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蟋蟀这种小动物孩子们并不常见,对于蟋蟀的住宅情况更是很少有人知道。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读课文,由于内容离生活较远,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学生的主动性没被调动起来,有厌烦及畏难情绪, 以致于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效果不是很好。进行教学时,笔者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文章进行学习,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设置悬念,析题猜文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眼睛”入手往往可以使学习更顺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后,这一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小脑瓜会飞速转动——蟋蟀住在哪里呢?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呢?与我们的住宅有什么不同?它们的住宅有什么样的特点?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教师恰当的启发引导下,一番猜测过后,学生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文本。在细心阅读的过程中解开之前的一个个谜团。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那学生只能获得表面的文字知识,死记硬背,硬性灌输知识点的确可以夯实语文基础,但过于僵化的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囫囵吞枣地学习,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让学生体悟诵读之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可用深情范读,融情解析,创造充满情景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得到教化。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自读,更亲切地体会文章的感情;也可以用细心揣摩的品读方法,对作品进行体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读是硬道理”。纵观古今大凡有成就者都是进行了大量的阅读,阅读量上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想不提高都难。但现在学生没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课上多让他们读选入教材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非凡魅力不失一个好办法。笔者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先是按常规要求让学生读准字音和句读;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一点语文的味道,为学生的诵读营造一个轻松而愉快的氛围;最后是在读中探究,透过感受文字传达出的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进行点评,适当进行示范指导。对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丰富饱满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向读得声情并茂的学生学习,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所有同学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经过多次诵读后,自然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与写法,这比空泛的分析更吸引学生。学生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三、让学生感受绘画之美
在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图文并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文图转换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验作品中的真、善、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绘画会锦上添花。有一节语文课,笔者在前面讲得津津有味,却发现有个学生正聚精会神地画着什么,走进一看才发现他把笔者讲授的内容都转化成了图画。这也启发了笔者,如果能用画笔把那些抑扬顿挫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用图画表现出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蟋蟀的住宅》一课笔者先让学生通过读语言,析结构,然后用绘画的方式把所读到的内容展现出来。学生们兴致勃勃,热情高涨。读着,想着,画着,修改着,笔者也和学生们一起图画板书,通过共同努力,学生们对蟋蟀住宅的特点了解得特别清楚。创作插图的过程就是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过程,这种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语文学习目标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四、让学生体验表演之美
语文本身就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还原于生活的,语文只有与生活联系起来,才会让学生兴趣盎然。课本剧的表演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课堂学习变得更丰富多彩,为课堂增添了活力。为了演好剧情,学生就必须走进文本,认真阅读课文,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然后自己揣摩,反复推敲,把握人物或动物的语言、神情和动作等,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一个升华。我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一人饰演法布尔,另一名扮演小蟋蟀。表演的学生十分投入,虽然他们的表演很稚嫩,但语言、动作和表情都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十分吸引人。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自然感受到文章描写角度是不同的,一篇文章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去写,如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感官感受的表达使文字更具神采,动作和语言等描写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更具神韵。欣赏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在体验表演的过程中愉悦了身心,锻炼了能力,也收获了知识。
五、让学生尝试多角度赏析课文之美
语文的学习,不能丢了语文味。经过学生的思、读、画、演等学习过程后,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内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许多同学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学完本文后的体会。学生们结合具体词句谈感受,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来了。虽然学生的分析有时还不够深刻,甚至理解会有些偏颇,但这都是他们的真实体验,比教师灌输的知识要有价值得多。小学生天真活泼心思单纯,对作品中隐藏的内涵理解比较困难,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知觉,帮助学生对作品形成正确的理解,透过文字感受作者表达的深刻情感内涵,将语文阅读教学的知识传授功能上升为情感和精神层面,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师要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看到作品中的美好,捕捉到文章中闪耀着的光芒,日积月累,自然会让学生受到丰沛的文学精神的滋养。
六、让学生享受自由写作之美
对于写作来说,亲历好于亲见,亲见好于亲闻。学生写作能力是一个学生语文素養的直接体现,如果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能讲真话、诉真情,就不会觉得作文无话可说。这节课后,学生在思、读、画、演、赏五步过后感悟就比较深刻,写起读后感如行云流水,他们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立意,观点新颖,写出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好文章。只要方法得当,引导到位,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的学生一定能带给我们惊喜。
这次教学尝试,打破常规单一的讲读学习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还可以这样学,太有意思了,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这样学生一定会逐渐爱上语文学习。只要教师愿意多花费心思,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袁晶.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04).
[2]王庭波.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10).
(责任编辑 史玉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1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