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邱小芳

  摘要: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機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内容。针对当前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面临着“重硬件轻软件的错位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管理模式仍停留在局部层面、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人才机制缺失”等问题,应强化信息系统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完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行动的有机结合;推行创新理念,抛弃旧式管理思想;充分利用信息化建立学生分层发展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信息管理 教育信息生态建设
  一、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按照社会的发展进程,我国的教育大概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古代社会、现代社会三个阶段。其中,原始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出现意识形态最早的社会形式,那时的教育由于人类是依存简单的劳动维持生存目标,故而教育的目的也与生产性和人与人之间的统一性相关联。后来进入古代社会,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生产劳动,出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时期,为了满足统治需要,教育得到空前发展,甚至不断涌现出专门的教育机构及选拔考试,无论是先秦时期设以庠序学校,还是隋唐异常繁盛的儒教佛道,兼通六艺的教育方针,无一不与当时时代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而到了现代社会,人类的意识形态已然觉醒,教育机构和体系经过上千年发展变更逐步完善,教育内容学科门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那么,纵观教育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我们不难看出,每当社会行进到一定的阶段需要过渡到下一阶段时,教育事业往往是与时代平行甚至走在时代前列的,从另一角度而言,我们甚至可以说教育事业的过渡程度是划时代改革能否转型完成的重要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信息化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下一主题的阶段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教育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区域范围内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系统的特点
  1.重硬件轻软件的错位发展
  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各个学校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的一个事实是,大部分学校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备上,比如,大量引入硬件设施,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乎应有尽有,部分学校还配备监控室,提供校园区域网络等。管理系统的高效使用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专业知识与能力,但是一方面,目前一些工作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的网络技术,而且对于管理体系的相关知识以及体系的内在联系不能充分理解;另一方面,系统的使用人员在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没有更多地参与到其中,导致使用者对系统的许多功能在实际应用时并不是很了解,系统的功能也就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的实用性并不强,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2.信息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大多无法实现即时的数据交互作用
  教育信息管理硬件系统的开发是教育信息化工作完成的基石,可以说没有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技术教育就无法和信息网络相结合,但是要完成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信息的编码无法同时做到各部分工作协调兼容发展,不仅无法起到辅助教学工作的效果要求,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效率损失。例如,一个用来控制教师请假事务的系统,教师端提交了请假数据,但是教务端没有及时读取处理并做出安排,就会给该天该老师所教授的所有课堂产生连带效应,影响教学秩序,因此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化极其重要。只有实现信息及时的无缝衔接,才能让管理系统在运作中流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管理模式仍停留在局部层面。导致教育信息化难以深入应用
  对于管理的定义,各人众说纷纭,其中斯蒂芬·罗宾斯所给出的定义是:“所谓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一理论令人印象深刻,主要强调了管理所要求的效率问题,而在广义上,我们一般把管理称之为“在某个特定环境下,以人为中心,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对组织拥有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有效决策计划、领导和控制,以期高效地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管理中心活动的主体是人,而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编码互译,最终用计算机网络代替人完成管理活动,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但我们都知道,人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同时管理又是一项高难度的活动,要想技术完全达到计算机代替人类思维是完全不可能的,这就导致许多高校在引进信息技术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需求目标,忽视了管理观念里所要求的科学化,缺少一定的管理思维,狭隘地认为教育信息化管理只是单纯地把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管理中,这就导致目前管理信息系统在教育中的运用只停留在局部层面,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深入运用。
  4.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人才机制有待完善
  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本质上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代替“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这一目标。这就要求,开发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人员不仅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的科学知识,能够对系统进行信息网络的软件编写,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熟知管理的各项职能分工,除此之外,又要有一定的教育理念,恰当的教学思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能够做到开发信息化管理建设的人才不仅仅是专业化人才,还需要是复合型人才,而当前这类人才在市场上仍旧是比较稀缺的,且该系统开发工作跨度大,周期长,复杂程度高,不易于完成,这也是目前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教育信息化管理生态系统的区域构建策略
  马卡连柯曾经说“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明确地指出了教育事业的难度系数之高,更何况是难度之上再引进同样很复杂的现代化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但是教育从来不是闭塞的教育,教育应当是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教育,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与信息化的结合是时代的产物,在这一条件下,作为始终走在教育前沿的我们,只有抓住这一机会,精益求精,积极尝试教育信息化管理生态的建设,才能不被社会淘汰。笔者认为,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调信息系统的系统性
  管理从来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宏观问题,如果一个教育管理者,不能从宏观角度出发,站在整个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上考虑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只是通过把信息化引入到教学活动的小部分中,没有做到整个信息系统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那么管理效率肯定是会大打折扣的,同时还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另一方面来说,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整体建设从根本上是会影响到一个学科甚至是一个学校的发展的,它能帮助学校实现教育目标,但是如果运用不当,系统不协调,就会阻碍教学效率,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协同性
  很多人片面地把信息化建设理解为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建设,实际上这种理解是不恰当的。首先,学校要朝着信息化发展就如同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农业化、工业化时代一样,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趋向。它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最基本的当然是作为基础的应用开发和运用过程。其次是对于信息资源的处理,当一个信息系统经过第一步的开发进入运行阶段后,关键需要看系统对于资源的分配及使用是否合理。最后一个方面是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蓬勃的产业发展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从这三个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几乎是缺一不可的关系,其中对于信息资源的协同处理是建立信息体系的关键之处,也就是笔者想强调的协同性。如果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资源与资源之间是无法及时共享的,平台与平台之间也无法打通联系,系统的作用就无法显现。这就要求学校首先重视系统的开发,信息系统的开发应该是科学性与现实性紧密结合,尽可能地降低对信息资源的浪费,平台与平台之间的搭建应当是有实际效用的。其次,学校要组成教师学习队伍,保证运用信息系统的教师能够熟练操作系统且能够迅速做到资源共享,实现系统的统一作用。为了有效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动性,还可以把这一指标纳入教师绩效奖惩制度中,督促教师学习。
  3.完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行动的有机结合
  教育思想通俗意义上指人们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对教育的理解及认知状态,而教育行动指的是教育的实际工作者为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需要,与参与教育的其他成员或理论工作者合作,最终把问题变成系统研究的一种行为方法。笔者认为,在信息系统的构建中,合理的反馈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运用信息化系统的参与人主要还是教师和学生,而教师经过多年的从教,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同时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些教育思想基本是相互独立、各自成长,这就造成了信息浪费。因此,把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平台搭建,建立交流区,实时接收每位教师端甚至是学生端的反馈,提出问题然后共同研究共同解决,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4.推行创新理念。抛弃旧式管理思想
  时代是在不断更迭中前进的,教育管理也是如此。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管理呈现出效率低、信息闭塞、无法传递等问题,这些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资源解决。要建立科学生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摒弃旧式管理思想,推陈出新。任何改革都会引起新体系和旧体系的矛盾,这是必然的,但是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运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对教学加以辅助改进已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管理人员必须勇于探索出新的方式来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具体表现为: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平台技术,完成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信息交互;科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确保可以熟练操作,提高日常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建立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实时监控。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应当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对整个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质量监控。创新虽然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意味着风险,信息化系统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在我国毕竟尚未成熟,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应当为教育信息化管理建立一项专门的监测制度,可每月一次或每学期一次,主要从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后学生的成绩状态、授课状态人手,再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信息系统进行更正调整,确保系统符合学校教学的实际发展。
  5.充分利用信息化建立学生分层发展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信息化作为21世纪新型人才教育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发挥教育的效率成为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建设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之一在于教育资源的平等性与开放性。因此笔者认为,利用教育资源的这一优势达到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是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学生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興趣方向都还未成熟,在这种条件下,意味着有更多的教育空间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而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又是最容易被引导的。然而因为传统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当学生升学换到新学校后,老师很难了解到学生在上一个教育阶段的情况,甚至在同一学校里,如果中途出现过换教师的情况,高年级的老师都很难实际了解到学生在低年级时期的情况,形成教育信息断层,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教育信息化系统作为完全开放的信息交互系统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信息系统,教师可以在教师端对每一位学生每一年度的教育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同时下一任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教学记录更加直观地观察到学生的成长轨迹,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制定更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发展计划,长期循环下去,在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同时,无疑形成了教育的良性循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65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