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档升级:课程基地高峰建设的路径之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晓军

  【项目简介】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自2011年起,先后建设了6个课程基地,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3个在视导评比中获得优秀。目前,学校的课程基地实现了全学科覆盖,创设了支持学习方式变革的专业学习场景,深刻改变了学校品质与样态。2018年,高峰建设项目的启动给课程基地品质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学校启动了“匡园深学高品质课程基地群”的课程基地高峰建设项目,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真正发生的地方,建成学习型组织、民主型组织,将带动这所百年学府由传统学校向具有现代品性的高中转变。
  《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8年中小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到,“各地遴选1所在建设课程基地方面积极性高、成效突出的学校申报。申报学校原则上要有2个以上课程基地且视导均为优秀。”这指明了建设课程基地高峰的必备资质:“成效突出”是指课程基地建设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型,确实领跑了学习的革命;有2个以上优秀的课程基地,这是要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经验丰富,不但要多,更要好。这也意味着“课程基地高峰”是要生长于“课程基地高原”之上的,有多个课程基地才能称为“高原”,在“高原”之上启动新一轮建设才能造就“高峰”。
  一、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课程基地建设“高原”状态
  当前,学术界依据不同的标准,分解出许多课程概念。不同的课程理解,隐含着学校不同的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的方向选择。在“课程基地”的概念中,我们把“课程”界定为显性课程(非隐性课程)、实际课程(非课程体系之外的空无课程)、学校课程(非校外课程),着力在新版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13个科目上花气力,在主干学科的主干内容中下功夫。我们对“基地”的理解,是满足课程实施要求的专业化场馆,支持多样化学习发生的精致化环境。因此,基地要因课程的充实而避免空壳闲置,课程需借基地的环境来提升实施质量[1]。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的课程基地建设起步于2011年,从建设首个“人文课程基地”开始,边建设边思考,陆续建起了“想象·创造”课程基地、巅峰体育课程基地、“云学习”课程基地、胡氏三杰自然科学实验中心、校园情境综合实践课程基地等共计6个课程基地,形成了对课程基地建设的独特思考和见解。2017年,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教学成果“巅峰体育:普通高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百分百行动”和“‘大设计观’视域下‘想象·创造’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均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努力使所有课程内容在基地中教学,使所有学生进入基地中学习。目前,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30%的课程内容,已经可以在人文课程基地里开展,专用的课室服务于专门的内容;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必修课程内容,在“胡氏三杰自然科学实验中心”开展学习,实验室就是学习的专业场所;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艺术等学科100%的教学任务,在“巅峰体育”和“想象·创造”课程基地里实施,实行走班教学。
  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建设课程基地高峰的思考
  我校肇始于1907年,在2017年举行了“百有十年”校庆,并进入了新的发展期。在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实施、新课程标准颁布、新高考方案出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发展进入了发扬百年积淀的优秀教育传统、凝心聚力、奋力建设具有现代品性高中的新时代。鉴于学校已经实现课程基地全学科覆盖和校园的全域覆盖,课程基地已经成为“高原”样态,课程基地高峰建设的方向确立为对原有的6个课程基地提档升级,“隆原成峰”,通过对每个课程基地的优化,为省课程基地建设提供办学智慧与实践范式。
  我校认为课程基地高峰建设项目是要建设一所现代学校。现代学校不只是外在条件达到现代化标准,也不只是教学环境满足信息化时代的移动学习需求,而是内涵精神具有现代品性,核心价值追求是强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学校通过课程基地高峰项目建设,实现由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的转变。因此定题为“由原至峰:百年学府的一场现代突起”。
  首先要建设学习型组织。要为师生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习成为师生个体生命的需求。不单纯局限于认知,不把受教育者变成知识的容器,而是培养出能跟随时代发展变化,持续更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人。其次要建设民主型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民主、课程民主与治理民主。“教学民主”是倡导对话教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让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精神对话的过程。“课程民主”要把单一的课程变为多样化的课程,让教育俯下身来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治理民主”强调由教师、学生以及学校所有关系人共同参与学校治理[2]。
  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课程基地高峰建设实施路径
  《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8年中小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开展课程基地高峰建设,以此带动普通高中思想高峰、课程高峰、装备高峰、人才高峰、学校高峰的深度建设。”为此,学校的课程基地高峰建设围绕文件的核心精神,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下面以“想象·创造”课程基地为例,呈现学校课程基地高峰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锻造思想高峰
  “想象·创造”课程基地在前期的建设过程中,已形成“项目孵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在2018年启动课程基地高峰建设之后,将体悟教学的思想引入课程基地,学生经体而悟,丰富了学习体验,在课程基地里生长着新的教学思想,构建着课程基地的教育思想体系。
  体悟教学的思想和实践在學校源远流长。唐江澎校长自1997年开始体悟教学的研究,并在人文课程基地建设中,经过了历时7年的实践提炼和理论建构,逐步发展到了可以向其他学科领域推广和发展的全新阶段。
  例如,“想象·创造”课程基地的学科包括了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思维,我们探索了以体悟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的技术路径,即通过丰富的技术实践活动,如设计、操作、亲历应用计算机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其过程包括观察、预设、实践、反思等4个学习环节。   1.观察:发现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模型。在体悟教学中,需要组织学生观察生活,寻找真实的问题,在明确问题之后,将其转化成可以使用计算机手段解决的概念模型。例如,有一组学生在酝酿项目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情况,有一次打的,下车开门时,有一辆电动车几乎就是擦着车门过去了,吓了一大跳。这个经历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决定研发“智能车门预警避险系统”的项目。该组学生在明确问题之后,提炼出两个技术要点:车内人员未注意到后方接近的非机动车,贸然开门;开门时非机动车速度快,距离近,来不及刹车,并据此建立了问题模型。
  2.预设:能编制用计算机解决的方案
  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够应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体悟教学中,学生需编制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能够预设问题的解决过程,这是工程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计算思维形成的一个表现。
  上例中的学生设计的解决方案是:当且仅当非机动车离车尾的距离小于等于15m,且速度大于等于8m/s时,评判为危险,将系统状态设为“危险”,系统发警示信号,锁止车门并延时4秒。若在这4秒内再无危险源出现,则“危险”状态解除;若在此4秒内又发现新危险源,则使用延时滚动系统将“危险”状态解除时间不断延迟,直至最后一个危险源过后4秒解除,以保证旁边有车队经过时人员的安全。
  3.实践:能应用技术语言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标中,对核心素养“计算思维”水平2的描述为:学生应能利用适当的开发平台整合各模块功能,实现整体解决方案。在体悟教学中,学生要能够合理使用包括程序设计、3D设计等在内的一系列技术工具制作完成一件符合预设的物化作品,即使因学生的水平差异,部分学生最终未能完成作品,也应有半成品呈现。
  上例中的学生,他们选用物联网传感器、倒车雷达、显示屏、汽车模型、车锁装置等设备,使用C语言等工具,历时2个多月的设计与制作,最终完成了产品的研制,并在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培训活动中向500多名教师介绍研究过程。
  4.反思:能用合理的方法梳理学习历程
  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总结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想象·创造”课程基地的体悟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总结学习历程,一般用论文、PPT、视频等为载体,以创客路演、班级汇报、学校展示等为形式,总结经验与教训、凝练成果与收获,在此过程中内化计算思维,掌握思想方法。“想象·创造”课程基地覆盖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各学科正在开展体悟教学经验推广的教学研究,凝练成为课程基地的新的教学思想。
  (二)构建课程高峰
  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当下高中生的普遍问题,其根源之一是缺少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具体路径,“想象·创造”课程基地的建设旨在解决该问题。为此,在“大设计观”的视域下,开发了“想象·创造”课程群。“大设计观”不同于传统设计对技术和技能的关注,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突出关注人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此观念下,深度融合艺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课程,整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了包括3个课程门类30余门课程的“想象·创造”课程群。同时,还借鉴了社会和经济领域的经验,探索“项目孵化”“虚拟创业”“岗位体验”等学习方式,成立了流通真实货币的学生银行和校园风投,建立了诚信超市等配套机制。在课程高峰建设中,“想象·创造”基地提出了高品质、深度学习、劳动体验等课程建设关键词,对原有课程进行迭代升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设条件,服务于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1.创新高品质课程的供给机制
  落实海外课程本土化。学校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合作,将该高校的课程进行加工,研发了适合我校学生的“设计科”,在通过国内的专业审核后,移植到我校,由具有卓越专业背景的外教扎根学校,全英文授课,实现海外高品质课程的本土化。
  与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和政府机关合作。学校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合作研发“工业设计”课程,全程由院长领衔的、5名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每周2节课,向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授课。还邀请机器人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无人机企业飞控专家固定每周来校教授相关课程。
  实施“雏鹰反哺”计划。学校邀请从课程基地里走出来的、特别优秀的学生,在升入高校后定期返回学校指导在校高中生。例如由获得“科技创新培源奖”的谢超同学升入大学后每周返校开设的“电子制作”课程,由在校生邓浩晨同学开设的“船模设计与制作”课程,等等。
  购买课程服务。学校采购社会高品质课程的服务,弥补教育上的结构性的不足。如“英语戏剧表演”课程聘请职业演员授课。
  为了保障上述4类创新课程供给机制的课程质量,这些课程纲要都要先由课程基地教师组成的团队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建议,开课过程中均派出本校教师进行跟课学习,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满意率调查。
  2.融合劳动教育与科技创造
  将传统农耕劳动与新兴技术手段物联网结新开发“物联网农场”课程。新时代的劳动形式更加多样化,既有传统的生产劳动也有新兴的非生产劳动,然而,一切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是以身体力行为基本特征的劳动[3]。在“物联网农场”课程里,既有汗流浃背的体力劳动,又有深度学习的技术实践。无锡被誉为“物联网之城”,该课程利用地区的产业优势,建设“物联网蔬菜大棚”,开展科技农耕实践。在这里,学生要从事传统的农耕劳动,要在农场里翻土、整地、除草,还要播种、育苗,也需要间苗、中耕、除草、培土、压蔓、整枝、追肥,最后是采摘、收獲,做深度的农耕实践,参与传统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嫁接物联网技术,学生还要为农场铺设自动灌溉的水管网,安装温度、湿度、风速、照度、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安装摄像头、电子屏,在土壤里安装温度、湿度传感器,这些都由学生设计,被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借助这些技术装备,可以远程实时获得环境数据和植物生长的信息。学生还要编写程序,实现自动控制,可依据传感器的数据,智能地实现灌溉、通风、收展遮阳顶棚、补充光照。学生既能体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又能感受用技术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的成就感,学习成长为新时代所需要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   此外,还对一些原有的课程进行改进,如“传统木工艺”课程的学生不但要撰写传统木工艺的小论文,还需要制作具有实用性的作品,如板凳、窗棂等。如“电子制作”课程的学生为学校的公告栏设计并安装了LED灯光照片系统。
  创新课程供给机制,提升课程品质,探索与劳动教育的结合,丰富了“想象·创造”课程群,进一步保障了每个学生每周至少4课时的相关课程学习,实现了“人人必修,选项学习”“融技术与艺术、让想象落地”。
  (三)建设装备高峰
  营造学习环境,凸显专业特色、形成充分展现科学思想、学科思维、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的学科教学环境,是课程基地建设的第一任务[4]。“想象·创造”课程基地于2015年建设了工业设计教室、电影工坊、创客空间、服装设计中心、创造工坊等10多种不同类型的功能教室。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原有学习环境的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对这些功能教室的装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8年,学校启动了完善、改进“想象·创造”课程基地装备标准工作。要求各功能教室的使用教师和学生,在经由教学实践之后,提出各个功能教室的环境改造与设施、设备配置标准的2.0版,以期为更多学校提供全方位学习空间解决方案。我们按照“先开课程,后建教室”的思路,遵循“开发课程—课程实践—需求分析—借鉴经验—自主研发”的思路,师生共同研发基地的21种功能教室建设标准。
  (四)培育人才高峰
  “想象·创造”课程基地已经建成了由22名教师构成的专职教师队伍,承担了课程开发、基地管理、学生活动的工作。课程基地建设将服务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而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课程基地建设的关键[5]。课程基地是人才发展的重要平台,高峰课程基地建设重点工作是人才高峰建设。我们认识到,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教师的高度决定了课程基地的高度,课程基地高峰需要一支专业技术精良、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1.携手社会,引智育人
  学校不在一线城市,吸引一流毕业生入职的区位竞争力不足,为了建设人才高峰,需要创新模式,吸引有共同育人价值的高端人才加盟,形成育人共同体。课程基地与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专家、教授、学者等高素质精英人才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发明创造。目前“工程学科创新”课程邀请到了南京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无锡环境监测中心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博士等多名专家指导学生创新项目,“微生物应用”课程邀请到了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参与指导。课程基地还邀请了英雄模范人物引领省锡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学校邀请了参与国家重大国防科技工程的将军、教授担任客座教师,用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用光荣的事迹感染学生,用高贵的精神影响学生。引智共育,实现了不求所有,但求共育的目标。学校拓展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方式,探索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育人模式,形成社会精英、行业英模参与育人共同体的机制。课程基地教师在参与育人共同体的过程中,有机会向优秀的人才学习,坚定了理想信念、增长了扎实学识。
  2.重回高校,提高素养
  在“想象·创造”课程基地的建设实践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卓越的教师会创造卓越的教育;卓越的教师必须是高品质的学科专家;在具体细分学术领域有学术水平的教师,更容易指导学生走向卓越。基于这样的认识,“想象·创造”课程基地努力为教师提高本体性知识创造机会。基地选送“微电影”课程的开发教师赴北京电影学院进修,2019年再派送其去韩国学习。安排“工业设计”课程教师赴韩国浦项工业进修1个月,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与企业专业人员一起工作,提升专业技能。选送课程基地5位老师赴澳大利亚Kings Wood学校跟岗学习,与该校教师共同工作1个月。2019年选送2位教师赴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中学教师再回大学”活动。
  学校的另外5个课程基地和“想象·创造”课程基地一样,在新的課程基地高峰建设中通过建设思想高峰、课程高峰、装备高峰、人才高峰,最终形成示范引领、辐射共享的学校高峰。通过提档升级,建设课程基地高峰,是在分析现有课程基地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借助课程基地的示范性建设与高中课程方案的创造性实施有机结合,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充分发挥课程基地的优势,在转变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学习方式和创新教学制度、学业评价上形成典型示范,努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唐江澎,佟柠,夏雷震,钱桂荣.高品质高中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创新[J].江苏教育, 2018(58):35-37.
  [2]唐江澎.变革者联合起来,携手走向现代高中——“中国高中六校联盟”的由来及其教育追求[J].人民教育,2014(13):8-11.
  [3]司图南.劳动教育的定位及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 2018(9):1.
  [4][5]马斌.创造一种模式:课程基地变革江苏高中[M].南京: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 2017:28.
  责任编辑:赵赟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Base Peak Construction: Upgradation
  HU Xiaojun
  (Xishan Senior Middle School, Wuxi 214174, 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base peak schools may be expansion of new curriculum bases as well as the upgrading of the previous curriculum bases, and the latter should respond to new national educational policy, connect the new programs of senior middle schools, and conduct research on and judge the new policy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Also, it should optimize and change the previous curriculum bases from ideology, curriculum, equipment, and talents.
   Key words: peak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base; implementing approach
  *本文系江苏省2018年度中小学课程建设项目之高峰建设项目“由原至峰:百年学府的一场现代突起”(苏教办基〔2018〕5号)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9-08-29
  作者简介:胡晓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74)教学处副主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无锡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68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