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缨在手轻松缚苍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海秀
摘 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很重的比例。在甘肃省天水市中考总分150分的语文试卷里,阅读就有55分,超过总分值的三分之一。因此语文要拿高分,必须重视阅读。阅读能力除了日积月累、不断汲取点滴细碎的知识聚沙成塔外,还可以通过技巧训练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阅读训练;课程标准;技巧运用
一、 阅读训练的重要性
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很重的比例。仅从分值来看,A卷(100分)中,课内现代文阅读15分,课内文言文阅读15分;B卷(50分)中古诗文阅读占10分,课外现代文15分。也就是说在总分150分的语文试卷里,阅读就有55分,超过总分值的三分之一。因此语文要拿高分,必须重视阅读。
但阅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得高分简直是天方夜谭,阅读就像是一座困难堆砌的大山,讓人望而生畏。其实阅读能力除了日积月累、不断汲取点滴细碎的知识聚沙成塔外,还可以通过技巧训练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本篇论文所要阐述的就是——语文三阶段阅读训练。
二、 阅读训练三阶段
(一) 第一阶段——初步阅读(小荷初露尖尖角)
一般来说,人的思维认知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所以本阅读训练的第一阶段就是初步阅读。这一阅读阶段是针对课程标准中“识字与写字”目标制订(包括认字、写字、书写习惯、书法审美等要求),具体内容是训练学生在初读文本时迅速圈出文本中出现的新词,摘抄出来并会读会写会解释意思(课标要求的识字写字目标),并初步了解文本的大体意思。该阶段主要是针对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1-4年级),因为小学语文阅读考的第一题往往是给词语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有时会考察词语解释或造句等。学生通过第一遍阅读就可以迅速完成答题并且会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例如四年级的语文试卷阅读题里面就有这样的考查例子: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liǎo le)。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到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劈 辟 僻)新的游戏场(chǎng cháng)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泱 殃 秧)。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
这个课内阅读题不仅考了选正确拼音、选正确字形,也考了错字改正。学生通过第一遍阅读就可以迅速完成答题并且会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再比如八年级的试题中也有此类考题:
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如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熏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ruǐ,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绿翳翳( ) 薄命( ) 嫩ruǐ(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新鲜”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四个义项。请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一项
( )
A. (事物)出现不久。
B. (空气)经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
C. 新奇;稀罕。
D. 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
这一习题仍然考查给字词拼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错别字,根据语境选择正确释义等,所以初步阅读训练很有必要。
初步阅读训练文本选择一般还是由课内阅读文本向课外阅读文本过渡,仍然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文本的浅层阅读训练,刺激学生大脑识字兴奋点,促其加快积累,为深层阅读能力打基础。这一训练实施成功,就如出水新荷,自有蜻蜓立枝头。
(二) 第二阶段——整体感知(识破庐山真面目)
这一阶段阅读训练针对课标第三阶段(5-6年级)和第四阶段里的7-8年级。主要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包括文体判断,能把握文章思路,会概括内容和主旨等。其实只要能判断出文体,后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文体判断也是有章可循的:
记叙文主要看文本里有没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看到记叙要素,就能根据这些要素理清文章思路,进而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
议论文着重判断有没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可以据此把握文章观点,明确作者看法。
说明文一般有说明方法,只要能看到例子、数字、图表等,就可判定文体,完成整体感知。
其实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出现考察概括主旨内容的多为记叙文,题中问论证方法或说明方法的就是议论文或说明文。例如下面的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老师走上讲台的原因很多,每一个老师都有他们自己的动机。如果把老师的内在动机排一排队,可以发现大致上老师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②第一种老师,“以谋生为目的”。这种老师视教书为谋生的手段,认为教书是一种赚钱的、用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只要能把饭菜放在家庭的饭桌上,什么学生、学校、教书都是次要的。在美国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这种动机可以理解。 ③第二种老师,“以自傲为动力”。自傲是一些老师工作的原动力。这些老师,他们往往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只要能满足“自傲”,就很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的知识,他们可能并不在意他们的付出,他们追求的是发现自我、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这类老师工作会很努力,可能会很出色。但因为自傲的原因,他们害怕失去面子而过于重视结果,所以面对“不听话”的学生,这种老师很容易失去耐心。
④第三种老师,“以教育为己任”。他们把教书看成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以此为动力。在教书的过程中很注重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改造人。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告诉学生怎样做人。他们往往以能影响、改变学生的生活轨道为乐趣。例如,亨利克先生常常会把正常的课停一停,讲一些世界名人的社会生活之類的东西。当从亨利克先生的最后一节课里走出来时,我意识到,我这一年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人活着的每一天不是为了悲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需要愉快地去生活。
⑤第四种老师,“以爱为根本”。他们在重压之下还是不断地去做一件自己爱做的事。他们很努力地工作,一次又一次地遭难,都没有得到任何的利益。就好比父母生养孩子一样,他们任劳任怨地为孩子干这干那,却从来不企盼得到一丝回报。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学生的老师,是有着强烈天赋爱心的老师。他们是那种可以让你像信任父母那样去信赖的人。这种老师应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
⑥总之,无论哪种老师以什么动机走上讲台,都应注重自己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喜爱。(节选自《放飞美国》,有删改。作者矿矿,华裔,目前在美国读中学。)
1. 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2. 写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阶段阅读训练着重强化文体知识的训练,掌握了文体知识,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就毫无悬念,随着训练的增多文章的思路、主旨,作者的观点、看法以及论证方法、说明方法等内容的回答就能轻而易举得高分。总之,只要识得“文体”这一庐山真面目,就不怕阅读习题“横看成岭侧成峰”!
(三) 第三阶段——精读探究(一览众山小)
第二阶段训练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而第三阶段训练着重从细处入手,精确研究文本,品其髓,汲其华。主要训练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欣赏品味能力。重点语句主要包括:
1. 点题句(一般在文章开头或结尾)
2. 描写、议论、抒情句(根据文体判断)
3. 总结全文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结尾)
4. 运用修辞的句子(常见的为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
5. 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一般在段与段之间)
这一阶段训练着重在课程标准要求的第四阶段(7-9年级)进行。因为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增强,阅读面增大,视野开阔,考察难度也逐年增加,例如《2019年天水市初中毕业与升学学业考试(中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习题:
阅读《故乡》和《孔乙己》选段,完成第11-15题。
(阅读文章略)
1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选段的内容。
12. 【甲】文中的“厚障壁”指什么?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13. 【乙】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该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14. 结合总文,回答问题。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一大的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为什么?
15. 【甲】文中闰土和【乙】文中孔乙己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貌、语言、动作上。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
这一阅读习题考察内容细致而广博,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重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句子所用修辞及其作用、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等,这些内容平时如果训练到位,学生对这些答题套路熟练掌握,那么在做阅读题时一定会信手拈来,精准解答,在阅读中得高分就水到渠成。到那个时候,让人望而生畏的阅读理解就不再是学生心中的老大难,而是分分钟解决的小case,让学生痛苦仰望的阅读大山就变成山脚下美丽的风景,真正让他们拥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三、 后记
三阶段阅读训练技巧重在“训练”,但训练是在广泛积累、掌握基本的语文常识的基础上进行才会有效。也就是说,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屈原有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阅读技巧训练还在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中,实践、修正是以后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持之以恒要做的事,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它能更完善,能更方便快捷的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得高分、得满分。让他们长缨在手,轻松缚住苍龙!
参考文献:
[1]付桥生.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4(14).
[2]沈婷.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5(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70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