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语言能力与幼儿社会行为能力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幼儿语言能力是幼儿社会行为能力发展的基础,幼儿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幼儿语言能力与幼儿社会行为能力二者之间的发展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语言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幼儿语言能力
  一、 幼儿语言能力与幼儿社会行为能力的含义
  幼儿语言能力是指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目的和交际情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其是儿童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恰当地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前提。
  幼儿的社会行为能力是指幼儿在一定社会情境中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的能力。具体体现为一种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行为规范、生活技能、价值体系,适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自理、自主的能力。幼儿社会行为能力又可分为社会交往能力与情感表现能力两方面的内容,其中社会交往能力包括帮助、合作、分享、谦让这几个方面的能力,情感表现能力又包括自信心、同情心、责任感和荣誉感的表现。
  二、 幼儿语言能力与幼儿社会行为能力的关系
  语言能力是幼儿期发展的重要结果之一,它能够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快幼儿社会化进程,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并与幼儿认知能力、交际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相互影响。我国《3~6岁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也将语言作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五大领域之一,特别注重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倾听与表达方面分别设立了三个子目标: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从这三个目标看来,它们都是培养幼儿社会行为能力的基础,例如,具有语言能力的幼儿才能知道在与其他人交谈时,表示肯定、请求、提问的表达方式、语气态度等,而具备了积极的社会行为能力的幼儿在语言能力的使用上,则会依据不同的社会情境,不同的人物关系,不同的道德价值判断做出相适应的语言表达与情感抒发,显然,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幼儿社会行为能力发展的基础,幼儿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幼儿语言能力与其社会行为的能力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 幼儿语言能力融入幼儿社会行为能力培养中的策略
  《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也就是说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同时,发展起来的语言能力又能进一步促进幼儿社会行为能力的提高。如何让二者的能力相互提高,相互转化,可以采用以下培养策略。
  (一) 幼儿语言能力融入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包括帮助、合作、分享、谦让这几个方面的能力,这几方面的能力最终是靠内化为外显性的行为能力,也就是说由一开始的认知、体验、到中间的实践,最后落实为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发自内心的愉悦的体验的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且这种行为能力外显性明显,易于被老师、家长、同伴所发现、观察。针对这一行为能力的特点,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帮助、合作、分享、谦让行为的培养策略中,不仅幼儿的语言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會得到发展。
  1. 从试听资源的感知来认识社会交往能力的行为
  试听资源包括绘本阅读、经典诵读、文学作品欣赏、听故事、看动画片等多样的形式,首先让幼儿感知试听资源中的角色形象,让幼儿对角色形象中所呈现出来的帮助、合作、分享、谦让的行为有大体的感知,再通过语言能力来表达出对这些社会交往能力的认识,最后讨论幼儿自己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境将如何面对和处理。在幼儿表达和讨论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对社会交往能力的概念在心里有了大致的概念,为今后一系列社会领域活动的展开打下基础。
  2. 从角色游戏的扮演来体验社会交往能力
  角色扮演游戏是最典型、最有效也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游戏类型,幼儿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在角色扮演中做平时生活中不能做的事,从而获取不一样的生活经验,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新奇和有成就感的游戏。角色扮演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扮演文学作品里的人物角色,一种是通过自己想象扮演幼儿生活中熟知的角色,幼儿在进行文学作品里的角色扮演时,不但能根据不同角色,不同情境来感受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的不同意思,还能利用文学作品里提供的丰富语言来扩展自己的词汇量,使用更多的形容词、同义词等生动的语言。幼儿通过自己想象扮演生活中熟知的角色,一方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一方面锻炼了幼儿的表达能力,让幼儿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无论是哪一种角色的扮演,都使幼儿在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上的发展得到提高。
  3. 从日常生活中实践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在园、在家、在社区时,教师和家长都要在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能力实践,有时候幼儿的帮助、谦让等行为就发生在一日生活里的一些小细节中,关键看教师和家长在碰到良好的教育契机时能否抓住,进行引导、教育,让幼儿参与到其中。有学者认为,情绪性的言语说教也就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说教对幼儿的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最大的。例如在幼儿课间活动时,班里的一位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如果别的小朋友都不愿意帮忙,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契机,用语言指导策略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幼儿感受到帮助、谦让、分享、合作在细微的小事情中也是可以发生的。
  4. 从不断强化行为结果的过程中养成社会交往能力
  由于幼儿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幼儿的个性心理还未真正形成,尤其是幼儿前期,这导致了幼儿的社会行为及其不稳定,今天有亲社会行为的表现,过了一段时间,反而又退回了之前的样子,反反复复,所以,幼儿需要有外部群体的提醒和监督,这些外部群体包括家长、教师、幼儿等成人,要不断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强化幼儿的社会意识和行为,逐渐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修养。   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和同伴都会对儿幼儿的社会行为结果做出反应,教师的反应比较多,也就是幼儿社会行为得到了积极地强化,但同伴只有合作行为得到积极地强化,其他行为大部分并未得到积极地强化,所以,当幼儿中有社会交往行为发生时,教师要教给幼儿同伴之间如何用语言赞赏和表扬同伴的行为,同时也让幼儿学会发现同伴身上的闪光点,认同同伴、欣赏同伴,这也间接地促成了同伴之间的互相强化,通过同伴之间不断地强化,幼儿也会获得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的效果。只有通过教师、家长和同伴之间的不断强化,幼儿才容易养成社会交往能力。
  这些策略以语言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分别对社会交往能力从认识、体验、实践到养成,通过一种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关系,最终的落脚点是一种社会行为能力作为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幼儿语言能力融入幼儿社会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
  情感表现能力包括自信心、同情心、责任感、荣誉感的表现,幼儿的情绪情感容易隐藏起来,不容易被老师、家长发现,或是稍有伪装,这时则需要不同的培养策略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幼儿社会情感的表现能力中。
  1. 运用相关的语言方式实施心理暗示来培养社会情感表现能力
  幼儿教师的语言方法对幼儿实施积极心理暗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它具有含蓄与委婉的特点,幼儿通过领悟教师的语言而调整自己的言行,这使幼儿更加有效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这样一来就可以对幼儿进行自尊心或自信心的暗示。譬如教师在幼儿面对困难,实施挑战的时候,除了教给幼儿一些暗示性的语言外,还要让幼儿学会寻找自身的优点,自己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增加自信心,“我可以搭好这座房子的,因为我很有耐心……”“这是我最拿手的事情,因为我特别喜欢……”“我跑步一定能赢,因为我是班里最高的”。譬如教师在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时,鼓励幼儿愿意为集体做事,表扬幼儿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时,教师在语言上一定要情绪饱满,语气激昂,将集体荣誉的自豪感的感染力传递给幼儿,并且让幼儿表达自己对集体的爱、对家乡、对祖国的爱的时候,声音一定要洪亮、坚定,体现语言的另外一种魅力。
  2. 运用语言沟通交流性互动模式来培养社会情感表现能力
  沟通交流性互动模式是以“幼儿为本”为理论为出发点,由幼儿和幼儿的交流互动,幼儿和老师的交流互动,幼儿和周围环境的交流互动几个不同要素组成。在这种模式的活动过程中,幼儿是学习主体,老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譬如一位教师和幼儿在户外活动,看见一位清洁工人不小心将垃圾全部洒在刚刚清扫过的路面,有的孩子看到后就捏着鼻子说好臭,但这位教师就立即和孩子们讨论这件事情,要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先从语言的沟通开始,最后引导到行动上来,亲自帮助清洁工人捡垃圾,并且还要和清洁工人说一声“辛苦了”,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语言沟通和清洁工人互动,和周围环境互动。
  幼儿的社会情感表现能力不是天生就赋予的,而是教师、家长通过在当时的环境和情境中通过语言的交流、沟通和幼儿的互动,一点一点地让幼儿感受到社会情感,最后转化成自己的社會情感表现能力。
  四、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培养策略,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融入幼儿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无论幼儿的外显性行为社会交往能力还是内隐性情感社会情感表现力都将得到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汉语幼儿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吴瑞林,王华.大规模幼儿语言能力测评的设计与实践:基于表现性评价理念与平板电脑技术[J].学前教育研究,2017(9):33.
  [3]罗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24):92.
  [4]付冬梅.浅谈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9):228.
  [5]谢婉莹.浅谈幼儿“爱心”与“同情心”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4):94.
  [6]常京宏,沈学牧.简析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社会能力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10):80.
  作者简介:
  杨玉清,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8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