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面向生物制药本科生的药物化学教学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结合前期的教学实践,在教学理念与目标的重新定位,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拟提升高等教育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关键词:生物制药;药物化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2-0136-0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诉求,强调培养未来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现有的药物化学教材与常规教学方法既不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也不能很好地匹配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不能做到与我国医药企业对生物医药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生物制药专业是建立在生物学、化学和药学等基础上的新兴交叉应用学科,不同院校培养目标略有偏重,比如我校更加偏向于应用与工程,目标是培养一批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可与国际前沿接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本人自2014年开始接手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特点,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探索,获得了学生的肯定,在此进行一些交流与讨论。
  一、强化思想引导,构建德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针对专业课程教学,学校提出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紧密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推动大学生完成人生青年期的“精神成人”问题,着力培育大学生的高情商、做人能力和完善人格,满足国家“高智商+高情感”、“做事能力+做人能力”、“卓越知识+杰出人格”的人才诉求。为此,我们对药物化学的教学理念与目标进行了适当调整。
  (一)“药学职业意识+药学人文情怀培养”的基本教学理念
  人文素养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高等药学教育有其专业特殊性,药学生未来职业面对的是患者与药品,两者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对药学生的人文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近年来,“毒乌头碱”、“葛兰素史克”等重大医药违规事件的频发,凸显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素养的严重缺失。因此,专业授课老师有义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灌注“关注生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坚持不懈加强人文关怀,培育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将培养既能坚持业务精益求精,更能以德居首、德才兼备的高质量合格人才的理念渗透入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1]。故此,药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为我们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二。
  (二)“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教学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医药行业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国内医药行业日趋重视新药研究,很多大型制药企业都相继部署与实施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究与开发工作。这些工作的投入与实施必然导致制药企业对于新入职的毕业生的要求发生转变,不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药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更多地开始期望学生具备扎实的药学专业基础,宽广的药物应用与研发视野以及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又不失本科生思维活跃并极富创造力的特点[2]。另一方面,为了顺应和追赶全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步伐,我国教育部自“十二五”开始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因此,我们也应该把“专业+创新”教育作为我们的核心教学目标,以“课程—项目—人才”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借专业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灵感,为原始创新及创业奠定基础。
  二、教学探索与尝试
  (一)优化教学内容
  药物化学作为一门药学领头学科,区别于其他药学学科的显著特点在于其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特定的药物靶标进行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筛选展开,并通过先导化合物的各种结构优化策略改进药效、药代和毒性性质,最终获得临床候选药物。因此,在具体授课中,我们需从药物化学的学科特点出发,确定以药物的靶标、药物作用原理、新药设计、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药物结构与药效、药代、毒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删除与简化非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强化药物化学中“靶点—调控机制—先导化合物”、“结构—性质(理化性质、药效、药代、毒性)—优化”这两条主线,注重药物化学专业思维模式的引导与构建;另一方面,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渗透、贯穿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以经典新药研究案例以及当下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医药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焦点剖析、经典重温、名家人生经历分享等多层次的德育教学内容选取与组织,将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思想道德建设新问题和法治社会建设新动态融进专业课堂教学,进而激发学生们的职业使命感,塑造职业道德。
  (二)改革教学手段
  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要完成整本教材的授课内容,除非“填鸭式”教学,否则,可谓“不可能之任务”,而“填鸭式”教学是大学教学里最不可取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模式上开展一些探索与改革。首先,我们强调主体性教育理念,突出学生这一教学过程的“主体”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更多的课下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通过课前预习以及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回顾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理学等基础知识,至少通过网络检索收集某一主题的教材外阅读资料与最新资讯,这些作业以课堂“随机提问-主动回答”、“PPT小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察;其次,把课程成绩分为平时成绩(30%)与期末考试成绩(70%)两部分。其中,把学生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及小论文的专业水平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唯一来源,进一步强调平时预习与复习、检索与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日常多温习、多思考的好习惯,抵制考前突击;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化网络的教学手段,如采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药物化学专业知识体系,结合图片、实物、动画、自制视频等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等。
  三、体会与展望
  通过6届生物制药本科生的药物化学教学实践,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也总结了不足之处。首先,以研促教,我们需要保持一如既往的教学热情,在平时科研工作中,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和我们的教学理念及目标相匹配的教学素材,以合适的方式及时添加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强化内容的更新与延续;其次,勤练教学基本功,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授课老师的专业基础、科研经历、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课堂氛围的把控能力都密切相關,多听教学示范课,多与其他老师交流,受益匪浅;第三,应对“90后”大学生的共性特点,主动出击“代沟”问题,与学生们课上课下多交流,采用多种沟通方式,让我们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止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可能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激励者和参与者,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总之,只有真心付出才可能收获。药物化学的教学工作已然收获了学生的满满赞誉,在历届学生的评教中不乏“是我上大学以来感觉最认真上课的老师之一,真实地感受到了传承的精神。”、“药化老师是我大学遇到的最好的老师,课堂很有趣,完全舍不得下课”、“授课内容新颖独到,深刻而不乏味”、“老师讲课很有趣,常常案例结合实际药物讲课,深入浅出,很有吸引力,课堂很欢乐,虽然内容挺难的,但是讲得真的很好,很喜欢”等,这些都是不断激励和鞭策我们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从期末考试与平时作业中,我们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学期望与教学效果的不匹配。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探索,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裕强,曹合社.药学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及路径研究[J].药学教育,2016,32(4),30-33.
  [2]孙平华,颜海波,谭沛鸿,郭嘉亮.药物研发链与专业课程链相融合的大药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J].药学教育,2017,33(2),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9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