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创新课堂教学策略的建构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创新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品质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物理创新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一是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培养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兴趣;思维
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要注重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传承。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创新式学习,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物理创新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创新素质。它的实施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积极有效地运用教学程序、手段和方法,使物理课堂教学体现“尊重科学为前提,产生问题为基础,充满活力为追求”。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把知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进行创新学习。通过教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思考自己的学习。构建创新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一、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对物理持久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爱物理、学物理、懂物理、用物理。
(一)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真诚、信赖、和谐的关系和氛围,引起师生心灵情感的共鸣,知识能力的启迪。作为教师要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真诚温暖学生,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心灵赢得信任。同时又要做到严慈有度,既要充分关爱又要严格要求,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教育教学氛围和关系,引导学生以积极奋发的姿态,和教师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感受自主尊重、体验学习快乐,实现思想情感的交流,知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实现共创、共享、共荣。
(二) 渗透物理学史
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规律、物质内部结构的学科,每一规律的发现都是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通过成千上万次的推理、实验而逐渐形成和丰富的,其间包含了人类发展的艰辛与智慧,人们在探索世界、认识规律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我们学习物理有着重大的启发。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失败与成功、理论与实践、曲折与前进、逻辑与谬论共存的物理学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以便更好地建立物理观念,形成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研究物理学本质,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高贵的品质人格、严谨的治学精神、高尚的爱国情怀。如: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讨论重物和轻物谁先落地?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伽利略——牛顿,感受科学发展的漫长与艰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功能和效果,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体会社会科学发展的无穷魅力。
(三) 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学科理论性强,部分章节内容枯燥,学生进入角色难。如果采用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物理情境,把知识和问题溶入情境中,让学生容易走入情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物理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触及学生精神需要的开展,让学生在富有生气和新奇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一方面是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另一方面是学生是否乐于进入教师所设定的教学问题情境中。如果学生能够自行选择和接受学习内容和方式,就能激发和促进他们的学习。如果学生对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有强烈的好奇感,那么他们的自主学习就有可能发生。另外教学内容和方式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稳定性,而教学的问题情境却有很大的预设性和开放性,具有广阔的开发和活动空间,更易于教师挖掘潜能、激发智慧,从而展示自己的教学魅力。可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富有逻辑和哲理,问题要有一定的启思力度,发人深省。
二、 培养物理思维能力
采用灵活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生自我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是一个整体。要实现改革目标,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现课堂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要善于调整教学方法,不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而是在课堂上引入不同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物理学习的实际情况,切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物理学是一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物理学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还没有根本转变,很多高三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物理学科素养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仍停留在套用公式的基础上,好一点的达到了分门别类的题型模式,真正实现高瞻远瞩的思维模式,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较少。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自主探究学习
知识的探索、形成和产生是一个极其艰苦的過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严谨性、思辨逻辑性。在教学模式上,首先积极构建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在研究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求知识,变学会到会学,由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具体实施中应体现知识体系双建构,也就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实现已有物理知识结构的弥补和调整,达到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实现第一次建构。通过对新知识的自主探究和学习,实现新旧知识的合理重组,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从而完成第二次建构。围绕“创设生动情境、自主科学探究、交流分享讨论、测试检查反馈”四个环节进行。自主科学探究要有一定的深度,交流分享讨论要有一定的梯度,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做到分层分类教学,测试检查反馈要有一定的广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 (二) 小循环教学法
学生个性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物理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根据学生个性的发展,做到突出个性、分层分类教学。物理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要求推导严谨、计算精准,很多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会产生畏难情绪。小循环教学法根据低起点、小步子、多反馈、勤校正,将每一节课分解成若干个板块,有简入难、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地完成各个子目标,并设计有层次、多样、连贯、启思性的练习进行反馈校正,让不同的学生在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收获,及时落实知识点,避免学生知识的负积累。如:研究抛体运动时,可分为四个子目标,分别是:下抛、上抛、平抛、斜抛。知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小循环教学法达到分层分类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建模能力的培养
现今的高考从注重考查知识向考查能力的转变,试题内容源于生产生活、社会热点和现代科学技术,这就需要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来寻求解决,因此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是学生适应物理学习的前提。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将知识与方法、思维与能力结合起来,深入理解物理问题的内涵,用合理的逻辑来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出现的物理模型分为以下几类:1、把研究对象抽象成物理模型,如质点、轻杆、点电荷、单摆、原子核式结构等。2、把研究问题所需条件抽象成理想模型,如光滑、轻质、均匀、真空等。3、把物理经过抽象成过程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抽象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现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四) 培养发散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往往出现老师一家之讲,学生不敢质疑老师,不会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虽然学生的有些想法不成熟,但也有很多想法是创造力的萌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资源,将理论具体化,内容形象化,多角度多层次地鼓励点拨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一个简单的问题为切入点,引申出一系列的立体辐射发散,形成知识点迁移,通过一问多解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独辟蹊径,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创造性。使学生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养成较强的应变能力,多侧面看问题的习惯和探索未知的兴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发挥每个人长处,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总之,创新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要牢牢把握上述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文中提到的教学优势,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切实转变教学形式,多方面加强物理知识的培养,丰富学生内心世界,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多角度、多渠道入手,营造温馨和谐的创新环境,真正把学生引入多变的课程学习中,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新课程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培养备受广大教师与教育界同仁的关注。创新思维、创新教学设计等内容的研究已很普遍,而从课堂教学这一操作层面来培养和实现创新的关键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我们要在物理教学中坚持不懈地落实,将一粒粒科学的种子播种到学生的心里,靜待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国强.高中物理小循环教学策略分析[J].科学文汇,2006.
[2]艾廷炎.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和开发[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
[3]张侣州.解题的关键培养建模能力[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4.
[4]田淑红.如何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3.
作者简介:施云芳,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5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