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数学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数学文化的融入,实现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价值,然后对数学文化的具体体现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策略,目的是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数学教學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
就数学文化而言,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较广,如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除此之外,还与数学美、数学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在传授与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将数学文化渗透其中。以数学文化为前提,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感受数学课程的魅力,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价值
数学文化在小学课程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果从“美感”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主要体现在简洁、和谐、奇异的教学方式方面。学生在学习知识、思考问题期间,会形成相应的数学思维。而这一过程中,便会不知不觉呈现出数学文化。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学习方法进行归纳,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对创新方式、真理内容的追求。实际上,在很多领域之中,都能够发现数学文化的身影,其对于学生的发展、工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数学教育中,可以清楚发现数学文化的内在价值与时代的发展、教学目标存在紧密的关系,其关注点则受教育目标的影响。总体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美感、思维、教育等多个方面。在实际课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教学情景的方式,揭示数学文化符号的必要性。因此,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掌握数学符号所具备的文化功能[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具体体现
受篇幅的影响,笔者以数学文化的“美感价值”为例,对其具体体现进行分析,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简洁性
在数学理论知识的长期发展中,其一直将简洁性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正是通过对自身的不断简化,才能够愈发凸显数学文化之美。从数学语言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将自身所具有的简洁性充分展现出来。例如:在讲解一位数乘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9×9乘法表”进行学习、记忆,基于此种方式进行知识讲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能够有效深化学生的记忆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后,学生则可以实现对“9×9乘法表”的内化,提高计算的速度与质量,更为后续两位数乘法、三位数乘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对称美
笔者在小学数学教育执教的过程中,发现小学数学有着十分显著的对称美,尤其是与几何知识相关的课程中。对称是相对于图形之中的某一条边或者某一个点,各个边或者两个边形成形状一样且大小相同的关系。当教师在讲解相应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也能够发现数学文化的对称美。基于此种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分析以及思考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与长方体相关的知识时,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其中的长方形,完成对对称轴的绘制。通过这样的手段,便于小学生深刻感受数学文化中的对称美,深化其对数学文化的认识、理解。
(三)奇异美
除了对称美之外,小学数学中还包含相应的奇异美,这也是数学文化所涉及的内容之一。同样,奇异美也体现在数学知识中的几何方面。教师在日常的课程讲解期间,应该善于发现数学知识的奇异美,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加深对数学课程的认识,并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能够更加主动融入数学课堂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数学方法,提高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解与分数乘法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进行分析。在计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分数乘法的方式进行讲解,即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最后对乘积进行约分化简,便可以得到最终的结果。基于此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感受奇异美的同时,掌握相应的数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总体质量。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将自己置于指导地位,同时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贯彻其中,还能够实现对小学生的充分尊重。以此为前提,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情感、爱好、兴趣等进行充分关注,同时将其融入日常的教学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实现对数学文化的有效渗透,从而能够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实现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对此,教师应该将数学历史文化渗透在课程中,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教师在讲解与“圆”相关课程时,除了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如计算圆的的面积、周长等,还可以对圆周率π的历史进行普及。通过学习小数的相关知识,学生都知道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是并不了解其具体的来历。这便是教师渗透数学文化的绝佳机会。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对祖冲之这一人物进行介绍,并通过多媒体播放与其相关的事迹,研究圆周率的过程等,加深学生对圆周率来源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实现了数学文化的融入,还能够强化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彰显数学教学的灵魂
数学的发展史上,有很多伟大数学家的贡献。通过研究能够发现,数学家均具有崇高的精神、坚韧的品质。正是这些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当前的数学知识。所以,这些数学家的品质是小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彰显了数学课程的灵魂。具体而言,如果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精神不集中的现象,教师应该立刻指出学生应该改进的地方,并通过与数学相关的著名人物,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引导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对调皮学生的“敲打”,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触动学生的情绪,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例如:教师可以将陈景润先生的事迹作为案例,对小学生进行相应思想教育,展现数学文化自身的魅力。陈景润先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投身于数学知识的研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后,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在数学课堂中,如果教师将这一事迹讲给小学生听,能够对学生产生有效的激励,引导其刻苦学习。为了能够保证数学教学质量的理想性,数学教师也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数学灵魂融入其中,实现渗透数学文化的教学目的。
(三)体现数学文化的特质
数学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其包含与文化相关的基本特性,如灵动性、开放性等。因此,教师要想将数学文化融入课程中,应该将数学文化的特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局限性,实现与其他知识文化的紧密连接。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数学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对学生的内心产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响,实现对数学文化特质的展现。
例如:教师在讲解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其他课程紧密联系,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拓展、补充。如“五七三十五”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出几个与“七”“五”相关的成语,包括七上八下、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一五一十、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实现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不仅如此,此种教学方式还能够极大地拓展学生视野,使其在感受数学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认识到不同学科之間的关系。由此能够发现,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数学文化的渗透,需要从深度、广度两方面入手,实现对诸多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体现数学文化的特质[3]。
(四)体现数学课程的生命
在新课程改革的视域下,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有效培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的人文情感意识进行激发、强化,除了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外,还能够强化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对自然的关爱意识,实现提高数学课程生命力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具体感受进行选择,级别包括开心、一般、难受。随后,教师对学生选择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现对学生心理心态的了解、认识。在这一前提下,可以加深对学生的认识,便于实现对教学方案的有效调整。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面积计算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中,鼓励学生对花坛、足球场等区域进行测量、计算。这样的方式能够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优化学生课堂体验的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感染、熏陶。基于此,可以实现数学文化的融合,强化课程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小学的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增加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如果能够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必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数学文化体现在诸多方面,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学生实际等,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文化的利用率,实现课堂氛围的构建。长此以往,可以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推动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吕晓东.依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助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J].才智,2019(15):190.
[2]徐芸.基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8):55.
[3]窦艳.数学文化课程开设初探: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4):134.
编辑 温雪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8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