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建开放的“大语文课堂”进行审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的授课对象是新疆内高班的学生。他们大多来自新疆偏远地区的农牧民家庭,由于长期缺乏汉语语境,汉语基础普遍较差。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但对于新疆班的学生而言,汉语尚且不能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具,发挥语文学科美育教育的功能更是难上加难。著名的当代文学理论家王先霈先生说:“语言是民族的族徽,一个人热爱自己的民族,就会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如何让学生也能像他们热爱本民族语言一样热爱汉语,是语文课堂上要努力达到的。另外,新疆班的语文课和对外汉语课是不同的,语文课不能仅仅成为一门语言课,更要在语文课堂上发挥语文美育的功能,塑造完美的人格,构筑美好的人生理想,提升人生境界,彰显语文教育的美学价值。笔者认为,应该创设开放的“大语文课堂”,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多效资源,使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下面,就以《铃兰花》为例,浅谈如何在开放的大语文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铃兰花》;情感教育;语境
  《铃兰花》是一篇关于少年战胜恐惧为母亲采摘铃兰花的故事。作者以饱含诗情画意的抒情笔调,谱写了一首爱的赞歌。作者以我两次到“地狱”采摘铃兰花为线索,利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写作手法塑造了一个恐惧万分的“我”形象,最后通过父母亲用心良苦的设计,孩子既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又变得勇敢,坚强,又传递了爱的伟大。凸显中心思想。这篇课文难度不大,主题思想明晰,如何才能使学生从这类课文的学习中提高语言表达的技能,同时又能将课文传递的美好品质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在教学中,我觉得这篇课文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段,正好可以成为学生听、说训练的素材,而课文中设置悬念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亦可以借鉴到学生的写作训练中。当然,内高班教育更强调审美教育,要努力带给学生心灵的启迪。于是,我将我的语文课堂变成一个开放性的语文课堂,通过课前的情景剧,课堂的文本分析和课后的记忆再现,使设定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一、 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真正成为新疆班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
  张志公先生在《说工具》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思想交流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新疆班学生,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他们在课堂之外习惯性使用自己的母语,这无形中就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难度。因此,让他们把汉语当成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至关重要。语文课要在课堂内外设计各类活动增加学生使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从而能够流畅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因此,我提前让学生对《铃兰花》进行改写,编一个简单的课本剧,进行分角色表演。通过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展开互动性和逼真性的交际。同时,针对新疆班学生能歌善舞,喜爱表演的特点,我要求分小组在课下进行表演,然后选出表演最好的一组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同时,还在课堂上增设评点环节,让学生对表演者的表演进行评点,评出表演最逼真的学生。通过情景剧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运用汉语对话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对表演者的点评增强了学生进行即兴表达的训练,而且课文的内容也能在学生的表演中获得直观的再现,使学生能更容易的理解课文内容。课后反馈得知,学生的积极性甚是高涨,课文中的基本字词和重点语句,学生都积极主动的查字典得以解决,同时课文的对话也牢牢嵌在了学生的内心。学生表演之后,发现说汉语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困难,课下用汉语交流的同学也越来越多了。新疆班学生的说话能力在目的明确,有序的组织之下,辅之以口语表达的有序指导,使学生在兴趣、态度、习惯等方面都得到了系统性的训练。
  二、 利用语文学科的“审美性”,在审美熏陶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是承载着深厚情感和深邃思想的人文学科。利用语文学科的审美性对新疆班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要比思想政治课更能给人美的启迪。因为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在于,它不带有强制性。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说,“美育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引导;它不是与自然性、感性相对峙或敌对,不是从外面来主宰,约束感性、自然性的理性和社会性,而是就在感性、自然性中建立起理性和社会性。”因此,要在进行文本研习的过程中,通过揣摩文本来感悟其中的人文内涵。《铃兰花》肯定了“我”的成长,肯定了母爱的伟大。如何将这种美好的品质内化到学生灵魂的深处?开课之前,我始终在琢磨这个问题。当时正值春花绽放的春天,而课文的题目也正好和花相称。因此,我便买了一束花,通过代表春天的花作为实物进行课堂的导入。上课伊始,我拿着这束美丽的花儿在教室里展示,让学生闻。花的清香不禁让学生陶醉。我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花会让你们想要送给谁呢?”学生的答案是不同的。然后,我继续问,如果这些美丽的花儿生长在地獄一般的恐怖环境中,你们敢去采摘吗?学生很快进入到课堂的氛围中。高效的课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完成,学生通过对语言创立的情境的体验,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语文的审美性。
  三、 课外拓展强化训练,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
  由于新疆班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弱,在课堂上通过抽取概念的方式解读文本,往往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不易理解,更无法将文本的思想内容传达到学生的内心。我们都知道,情感是语文的血与肉,而情感的体验并不能从抽象的概括中获取,而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性的体验那些具体的事件和细节,于身临其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铃兰花》中的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是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件小事,学生生活经历中也有诸多类似的事情发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之间的互助,生病时同学之间的互相关怀,以及师生之间的关心与帮助,这些情感性的记忆都会成为心灵中的点点结晶。而这些给人心灵慰藉的温暖记忆就是展开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铃兰花》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结合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记忆,这样的写作训练既能使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更能使学生挖掘身边的审美因子,体验到人性的美。迁移拓展环节,我让学生写一篇自我成长的故事,并且要求借用课文当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经过课后的写作训练,学生不光将课文当中所学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运用到作文中,也写出了真情实感。以往的作文中,学生的语法错误数不胜数,但在那一次的作文训练中,学生所犯的语法错误很少,文章中真挚、温馨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这里有了高效的统一。
  新疆内高班是国家为了加强民族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繁荣而开办起来的,语文课不光要培养学生汉语的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更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追求美,发现美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民族文化,继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意识。《铃兰花》一课意在通过创建“开放的大语文课堂”,使学生在课堂内外既掌握了汉语的语言技能,又使学生从文本中和生活中发现真、善、美,获得审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王先霈.培养对汉语的知和爱.中学语文教学,2010(12).
  [2]张自公.说工具.转引自李子良《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中学语文教学,2010(12).
  [3]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权娜,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0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