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创建和谐语文课堂开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春兰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对语文上处于弱势的学生付出更多的爱,利用马太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利用霍桑效应,用亲切的教态影响他们;利用从众心理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创造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这样一来,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因材施教,尤其是给处在语文学科弱势的学生不断进步的机会。
  关键词: 和谐 语文课堂 弱势学生
  
  “和谐”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建设和谐校园,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搭起师生间和谐平等新型关系桥梁,课堂是主要场所,教材是主要载体。这要求老师尊重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作为语文教师,我想到了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十多个学生总不会是整齐划一的,总是有那么几个不和谐的“音符”在影响着我们的课堂,影响着师生的课堂情绪,给课堂带来了一些不和谐,使得语文课堂或多或少有些遗憾。这些不和谐“音符”就是在语文上处于弱势的学生。教师如果能付出更多的爱,从以下几方面去关注这些弱势学生,就能打造和谐的、完美的语文课堂。
  一、用欣赏的眼光看待
  《新约・马太福音》有这样一段话:“凡是少的,就连他仅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我们在班级管理当中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各方面表现不错的学生,会得到老师越来越多的信任,从而变得越来越有信心,他的进步随即越来越大,表现出良性循环;而相反,在班上不太受欢迎的学生,对什么事都会越来越没劲,老师的批评和指责越来越多,他便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当中。课堂管理亦然,回答问题表现好的,越受教师看重,今后的课堂表现也越发“大红大紫”,而课堂上默默无闻者,则在教师的忽视中愈发“悄无声息”。
  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也有长短。”学生不可能都是一听就懂、一点就通,再有魅力的老师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对于学生学习中的一些不甚理想的表现,教师要学会理解和科学地引导,切忌大发雷霆,否则,会使课堂死气沉沉。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怎么发挥得出来呢?只有在宽容的思想指导下,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以旺盛的精力、舒畅的心情、活跃的思想投入学习之中,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碰撞,产生共鸣。建立起和谐的学习氛围需要我们在课堂充分尊重学生,对所有学生的一视同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能力不足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当他们回答问题讲不到点子上,或者结结巴巴讲不出来时,给予耐心的启迪,尽量让他们把话讲完整,不让一个起来发言的弱势学生带着遗憾坐下。只有这样,他们才敢于发言,表达能力才能提高。帮助和鼓励是人自尊、自信、自强的动力,课堂上应抛却偏爱和歧视,积极为所有学生创造形成良性循环的“马太效应”的有利条件。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寻找学生身上的美好东西,给他们更多的表扬、赞许、鼓励。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他这方面不行,也许别的方面比别人强,即使最差劲的人也有优点,最完美的人也有缺点,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学生小张就是一个例子。他是名副其实的“双差生”,连每天准时上学都不能保证,更别说认真学习了。我努力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虽极其调皮,不肯学习,基础极差,但学习效率很高的,特别是背诵方面。于是,我一方面在学习上耐心辅导他,另一方面在思想上教育开导他,对他提出要求,每天不要重默。因为要求少,他很快做到了。于是我立刻在课堂上表扬他。平时,我一发现他在语文学习上的一点儿进步就采取不同的方式表扬鼓励他。他很高兴,从此不断努力,语文成绩越来越好。
  二、用亲切的教态影响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怨声载道,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两年时间,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在谈话过程中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这种现象被称为“霍桑效应”,也称为“宣泄效应”。其实,人的一生中会产生许多意愿、情绪,而最终能实现或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压抑、克制意愿和情绪,会在心理上积蓄能量。虽然它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转移,却不会被直接消失。人们在压抑、克制阶段往往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如果一直找不到宣泄的途径,就会在心理上形成强大的潜压力。过度压抑会造成人们从心灵深处与外界日益隔绝,导致精神忧郁、孤独,一旦控制不住,会导致其冲破心理堤坝,显现一种变态的行为,甚至导致精神失常。在学校的层级关系中,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实质上都是处在一种被管理的位置,面对着无尽的各类竞争与种种规章制度,难免会有意见和情绪的产生。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当学生中有不良情绪产生时,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堵不如疏。耐心倾听,让所有的不满在喋喋不休中得以宣泄,反而会达到理想的效果。与学生谈话,你若语气温和地与他分辨是非,循循诱导,他会心悦诚服地点头,并努力改正缺点。学生小陈是个脾气倔强的学生,你硬来,他比你更硬。于是,不管他是在学习上的马虎,还是在言行上的不当,每次我都像拉家常一样与他亲切交谈,分析原因,让他从老师的亲切态度中受到影响明辨是非。现在我虽已不教他,但他已逐步改变了自己,与同学们相处得很好,与我更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老师讲课时教态自然亲切,面带微笑,学生会很乐意听你讲课,你微笑着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他们会大胆地讲,踊跃地发言。对那些顽皮捣蛋的学生,你发现他思想走神,送给他一个微笑,他会马上改正,提起精神上课。
  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不能单靠教师一人之力,和谐需要所有人的共同缔造,让人人有话能说,才是人心所向的关键。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能畅所欲言,发泄心中的郁闷,表达自己的愿望,继而产生出主人翁的意识,对于学校的和谐建设必定是一种有利因素。
  三、用从众的心理引导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班级环境,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如果一个弱势学生发表见解时,其他学生冷眼旁观,窃窃私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那么有几个弱势学生还能够有信心来主动表达呢?可能连最后一丝勇气都会消失。所以要鼓励其他学生学会与弱势学生交往,学会合作,即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一种不良行为的浮现,往往总是由零开始的,而一旦没能阻止,对于课堂的和谐便有极大的危害。所以在课堂上发现了打瞌睡、开小差或是做别的作业的学生,我总是停下来,及时提醒,避免这种现象在全班泛滥;在课间看见学生嬉闹过头就制止他们,提醒他们做好上下一节的准备;遇到早读课的时候我会早一点到,督促他们及时交作业,从而保证了早读的质量。
  凡事都有两面,如果能好好利用“从众心理”,变消极为有利条件,引导集体当中的大多数人从众于积极的方面,则能可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功效。比如我在让学生自由诵读《雷电颂》一课时,学生小王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他正根据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摇头晃脑,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那丰富的表情动作、惟妙惟肖的语调别提多美了。于是,我立刻说我喜欢这种诵读方式。听了我的话,他读得更带劲了,其他同学也模仿着兴趣盎然地读开了;有的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有的边读边做动作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还有的竟站起来朗读……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热烈了。
  总之,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理想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和谐的,关注语文学习的弱势学生,追求和谐教育应该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应该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