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古诗文审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古诗文作为现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备受青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文欣赏、提高审美能力不可或缺。但中学生的阅历尚浅,文学素养有待提高,再者古诗文与当今时代相去甚远,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带来障碍。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将信息技术与古诗文阅读教学进行整合,寓审美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巧用教材美育因素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审美能力。
  
  一、诵读激情,品味古诗语言之美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尤其是诗歌语言更值得仔细玩味。古诗的语言之美,首推语言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其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均匀和谐的节奏之美。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一、二、四句的“寥”“朝”“霄”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富有音韵、和谐之美。古诗的语言之美还表现语言的精确、凝练。《秋词》通过诗眼“胜”字,赞颂了秋日天高气爽、明净辽阔的碧空,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的精神。再如岑参的咏雪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以春花喻冬雪,幻化出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真是“妙手回春”!
  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名家经典朗诵录音,并辅以《渔舟唱晚》等与诗文内容相一致的筝曲,通过“听读”―“跟读”―“朗读训练”(即同桌对读、个人展示读、男女生轮读、全班齐读)等环节,要求学生认真聆听,用心感受其感情基调,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侧重体会古诗文语言的抑扬顿挫、平仄转换、重音、句读等朗读技巧,使学生读出韵味,品味出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并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其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吃透诗中的词义、句意,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名句中,“蒸”显示出洞庭湖云蒸霞蔚,有万马奔驰之势,“撼”衬托出洞庭湖秋色的气势磅礴、雄浑壮美……从而使学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进而感受到古诗精确、凝练的语言之美。
  
  二、“视”“听”结合,感受古诗的画面之美
  古诗的特点之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描绘出薄暮之景,皓月当空,山泉清洌,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真是“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可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容量的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景色,听到音乐,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感悟诗词意象组合所带给读者的整体画面,体会古诗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游山西村》时,教师可先请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画面,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山西村景色图片,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诗文中的画面美:仿佛看到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溪流淙淙,草木遮天蔽日,蜿蜒的小径忽隐忽现,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之间……
  
  三、营造氛围,领悟古诗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教学中,领悟意境之美是古诗词教学的关键切入点。教师应在善于理解文字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之美。舒缓、轻悠的旋律能够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如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教师选用了与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深情的乐曲、苍凉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他们仿佛看到:寂静、空旷的雪地上,友人已经远离,唯余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诗人还在深情地遥望友人离去的方向,依依不舍、怅然若失,言有尽而意无穷。至此,让学生感悟到咏雪与送别浑然交融的意境之美水到渠成。
  
  四、再现画面,理解古诗的哲理之美
  抒情言志是古诗的一大特色。生动的景物描绘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都是千古传诵的经典哲理名句。但由于初中学生缺乏一定的认知水平和文学素养,对诗中蕴含的哲理认识不足、体会不深。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诗句“山水萦绕,山路弯弯,林中垂柳成荫,山花绚丽耀眼,一条山路穿林而过,更有美丽的村庄隐藏在树林深处”“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等画面,将抽象变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诗句蕴含的哲理通俗化、直观化,使学生顿觉豁然开朗,稍加思考,便很快能说出诗句之意,从而体会作者诗中新颖、卓异、睿智而深刻的哲理。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孔维宏,高瑞利.关于初中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学生版),2003,1
  [3] 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4] 王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增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4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