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实现有效的歷史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教师不断探究的永恒课题。有效教学强调历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为目标。实践表明,激发学生兴趣,开展问题教学,注重学法指导,加强应试训练是增强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理应成为每一位历史教师经常思考并不断实践探究的重要课题。那么,究竟怎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如何实施?对此,史学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个高中历史教师,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新课程研讨体会,谈点粗浅认识。
  一、 历史教学,怎样才算有效?——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整合教学资源,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要有效果,即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性;二要有效率,要求教学活动中师生合理、充分地利用时间和教学资源,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具体到课堂教学,余文森教授曾做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实现了。
  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而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从学科教育功能来看,教学的“有效”主要应体现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上,体现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增强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上。从教学目标来看,则应体现在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上。新课程规定了三大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意味着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内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评判标准。
  毋庸讳言,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学,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除了满足上述基本要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外,还要兼顾赖以生存的“高考应试”的需要。
  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才能实现“有效”呢?
  二、 增强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学”
  实践证明,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与学生的关系和谐融洽,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形成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受压抑的个性、思维得到释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活跃课堂气氛。要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生动风趣的语言、独特的气质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思维乐趣的享受中主动探求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讨论,鼓励其标新立异,大胆提问,积极思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倾听学生见解,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尽力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师生相互讨论,平等对话,形成共识。对学生有创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见解给予充分肯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领略到成功的愉悦,满足其求知欲望,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如此坚持下去,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主动性增强,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也自然会得到改观。
  (二) 开展问题教学,提升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学”
  问题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常用的方法,而且是一门教学艺术。所谓问题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行为,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有效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
  “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它既涉及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问题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问题的设计既要有启发性,使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有深刻性,使之有思考的价值。也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大小历史问题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须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总之,要根据教学的不同目的、要求、特点、情景等,灵活地创设问题,使教学渗透问题之美。
  (三) 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会学”
  达尔文有句名言:“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因为它是能力的核心因素,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之中,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达到“会学”,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支持,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这样的教学活动才算是有效的教学。
  教学中,不少老师上课时生怕知识遗漏,尽量多讲,殊不知讲的越多,学生反而接受越少,依赖性越强。实践证明,仅有老师的主导,而缺乏学生的主动,教学是不会有效率的。因而老师要尽量少讲、精讲,应注重引导、点拨,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历史——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评价,学会审题解题,学会表达……。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进而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四) 落实基础,拓展思维,增强应试能力——让学生“会考”
  现阶段,高考的成败仍然是评价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也是看待一个学生学业进步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衡量高中历史教学是否有效,最基本的也是最现实的要求还应看教学活动是否适应了高考的需要,是否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使学生达到“会考”。
  就历史科目而言,现行的高考以文综试题的形式呈现,强调能力立意,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主干知識的考查。因而,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学首先应该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实,强化对历史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掌握和落实;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历史思维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训练考试技能,为适应高考打下基础。因此,历史教师的教学首先要落实教材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政治文明的历程、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历程。所谓历史基础知识,是指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基本观点、基本结论以及相互关系。这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主体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如何操作?具体来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讲授,对考点知识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梳理总结,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以满足高考对知识储备的要求。实践证明,无论一个教师的课堂活动多么丰富多彩、授课多么富有激情、学生活动多么充分充实,基础知识的落实都是不可或缺的。其次,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通过指导阅读、情景设置、问题引导等各种教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再次,通过课后作业和单元习题讲评,以及针对性的专题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试技能,增强学生的考试能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适应高考的要求。
  总之,有效的历史教学强调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为目标。影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也有很多种。新课改要求我们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更好地运用在教学上,以达到切实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3]张文峰.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J].少智报(文综),2011(16).
  作者简介:
  李家建,甘肃省陇南市,甘肃省陇南市武都第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1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