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策略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结合高中生物教学侧重点,熟悉高中生特教育的特点与主要内容,有效调整生物教学方式方法等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 教学策略
打开高中生物教材,令人耳目一新,真正感受到了生物教学改革前进的步伐和跳动的脉搏,这无疑是生命科学与现代教学理念的完美结合。初中教材重生活,所以逻辑性不是很强,有些内容甚至存在错误。高中生物教材中理论内容多了许多,从微观到宏观,更加关注人体里里外外。高中生物教材的特点,第一是科学性,一切按照生物科学史的发展顺序进行编排,不再像以前那么系统化,结构化。第二是逻辑性,生物知识之间环环相扣,轻重难易把握得当,第三是开放性,生物教材不再是圣经,而应该是话题,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通过对话题的探讨,让孩子们获得自己想知道的知识。
1高中生物教学侧重点
强调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并进行交流。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教师应在教学中,把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很巨大,使他们产生学习科学是很必要的想法。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在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向学生灌输观念,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观念。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是科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人类文明又加速了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
2高中生物教材主要内容
高中生物教材分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和现代生物科技。如分子与细胞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遗传与进化——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和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学习有关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应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稳态与环境——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的环境与状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生物技术实践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组培、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PCR技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
3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3.1教学理念的更新
生物教材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发生了质的改变,大大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例如,新教材中补充了大量生物学家探究生物科学奥秘的艰辛历程,孟德尔、达尔文、沃森、克里克等不懈探索真理的精神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量的“课外读”和“研究性学习”,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这些内容都不是考试的重点,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3.2工作重心的转移
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其工作重心也应作相应的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调查当地的农田、河流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分布、相互关系以及环境污染情况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开展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等工作,了解和总结两大生态系统的特点,对于如何使生态系统更和谐地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通过板报或报告会的形式进行总结和交流,这样就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②教师要努力创建一个富有接纳性、支持性的宽松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探索真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善于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点,给予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③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可以通过语言、情感的表达而发散,使学生逐渐产生共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教师工作重心的转移要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與,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有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3.3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师在以往教学中往往倾向于采用“结构化”“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更多地采用“非结构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课堂设计的空间很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更加频繁,甚至可能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使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气氛活跃,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如使用研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等模式,会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不过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和预期,才能在课堂上应变自如,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4对学生评价的转变
对于学生的评价,以前往往用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而不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新教材在学生的评价方面力求体现多元性,现在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平时的实验能力,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以及以前被忽视的平时成绩等,这些都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方面。评价方式以正面鼓励和表扬为主,能容纳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见解,甚至错误的观点,使学生敢于大胆创新;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评价目标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61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