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资源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核心素养理念下,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合理利用情境教学资源,对于更好提升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质量而言十分关键。教师必须要依照教学的内容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发掘信息技术课堂之中所包含的情境教学资源。文章以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情景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现状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如何将情境教学资源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当中。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情景教学资源;学习兴趣;应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强、操作性高的课程。基于当前中学课时紧张的情况,在原本信息技术课程课时不多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掌握更多实践性信息技术技能成为当前核心素养时代的迫切任务。文章先讨论情境性资源运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原因,接着根据教学研究经验,探讨具体情境性资源运用措施。
一、 情境性资源运用于初中信息技术的原因
陶行知曾经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够产生作用并且真正成为教育。”由此可见,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之中,并且将课堂知识真正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于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而言尤为关键。传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以教师权威角度讲授教学理论内容,接着让学生在作业要求下自我操作技能,偶尔有教师在旁边指导。这种教学很容易让课堂进入一种乏味的境地,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操作计算机技术的环节,部分学生不能有效独立完成,在同学或者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其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没有完全准确掌握。基于此,教师需要迎合学生学习需求,通过创建情境教学,让学生有效参与集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升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研究数据表明:通过将具体、恰当而且生动的教学情境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当中,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达到提升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通过将情境教学资源应用于农村信息技术教学当中,不仅能够系统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同样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在信息技术教学尤其是农村信息技术教学当中,情境资源的应用依然不够成熟,而且许多地方存在诸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科目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更好地将情境教学资源应用于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而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关键问题。文章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二、 情境资源运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措施
在七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性资源运用于具体情境需要考虑教学知识内容、学生的认知状况,以及具体教学环节,下面几种措施可以借鉴参考:
(一) 创设教学任务情境,提升学生课程学习兴趣
信息意识是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当中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其所指的是个体对于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于课程相关信息的判别能力。信息意识培养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图片资料或者文字资料结合实际来解决相关问题,而学生可以有机会通过与实际结合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众多信息,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方式来针对相关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度等展开准确判断,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做出必要的分析,并且可以相应地参考。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团队,来分享交流各种信息,使各种信息的价值最大化。
例如:在闽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活动一:制作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的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从其他学科当中选择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素材来当做本学科学习的主要内容。该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通过Power Point软件来进行演技成果演示报告的制作。为了将学习的任务进行统一,教师选择“福建省龙岩市近3年的居民消费水平变化趋势”作为调研学习的基本素材。首先,讓学生打开自己的电脑桌面上面教师所提供的几份素材(龙岩市政府公布的近3年龙岩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不同县区居民近3年的消费状况;相关人士抽查的龙岩市居民近3年的居民消费水平数据;网络公布的龙岩市居民近3年居民消费情况的文字介绍;相关媒体采访龙岩地区的相关居民关于近3年的消费问答;相关人士拍摄的福建龙岩地区部分居民近3年的家庭基本状况调查照片等)当学生看到这些资料之后,教师就可以提问:“这些素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处理?通过这部分信息应该如何去正确地认识接下来研究的课题?”
教师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教师所提供的素材资源多样化、素材当中的信息内容具备较高的准确性,由此为接下来的成果报告的制作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都是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之中信息意识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还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的制作需要数据、声音、图像、表格、文字甚至是视频等多种类型的素材。除此之外,要想更好地展开信息材料的处理并且将其应用于课堂学习当中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
(二) 以任务驱动教学,帮助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以任务来驱动教学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要的方法,教师首先应该依照教学内容的客观需求来仔细研究教学知识,并且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以知识内容作为着力点进行多元化教学资料的搜集,积极开展以教学任务引导教学方法。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前就了解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使学生拥有学习上面的主动权。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本身涉及一部分较为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而且因为学生缺乏相应的计算机基础,必须要由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之后,通过知识分享、协同分工、小组合作等方式来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解决课堂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闽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活动一:绘制图形和卡通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FLASH软件的操作,帮助学生学会组合图形的操作以及使用各个变形的命令操作的基本方法,并且基本掌握相关快捷键的使用。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以任务来引导教学的方式来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的相关目标。比如:教学其中一个主题“制作文字的倒影效果”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此主题当中所包含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第一,如何应用快捷键;第二,“变形工具”的使用;第三,“文本工具”之中画板属性的应用。之后,在相关操作的过程得到明确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循序渐进地完成以上的环节。而在此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来讨论如何使用快捷键来进行文本的复制、文本的移动等操作,在完成交流之后,教师还需要通过巡视的方式来查看学生的操作过程,如果有必要教师还需要对于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以任务来引导教学更加侧重相关学习任务的明确,知识之间以及教学环节、学习活动等都存在相关知识点的连接,最终让学生能够通过总结各个知识点来最终达到教学的基本任务,并且达成课堂学习的基本目标。 (三) 提前熟悉教学资源,以求降低教学的整体难度
在多年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于许多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尤其是在上机操作的过程当中,部分学生的操作都不够熟练甚至直接不按照课程的要求来进行。通过与部分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发现,学生都感觉教学的内容不够实用,另外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但是由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当中所提供的素材在熟悉度上明显不足。要想更好地降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师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整合教材当中的教学内容,进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能够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
例如:闽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活动二:图像处理的基本操作》一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且基本掌握图像工具栏之中的数形面当中常用属性设计的相关方法并且通过工具的利用达到图像编辑的目的,之后还需要在主题的引导之下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展开图像的处理工作。针对以上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概括就是“使用图像处理的相关工具来熟练地进行图像处理操作”。基于此,教师应该首先考量,在此知识教学过程当种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图片素材?是使用教材当中所提供的相关素材还是就近选择一些比较贴合生活实际情况的素材?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福建土楼的照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偶像明星的照片、班级里某个学生的日常生活照片等等。
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学生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接触到的具备较高熟悉度的教学素材,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理解的整体难度。由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会更加的轻松,而学生则可以在更加愉快的环境当中进行学习,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信息技术世界的多姿多彩。
三、 總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核心素养教育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要针对以往放羊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变,通过结合教学的实际状况来提前开展相关的情境设计不仅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投入课程的学习当中而且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师在每一课进行授课之前,都应该针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能力展开客观地评估,之后需要针对学生的计算机学科素养展开认真的评估,除此之外还应该针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心理展开必要的研究,之后需要针对学习的相关资料展开有效的整合,进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以求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最终达到系统提升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樊丽娟.浅谈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8).
[2]张允峥,刘建国.浅析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4).
[3]邹剑霞,邹美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的措施[J].中学课程资源,2017(6).
[4]张亮荣.例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探索与思考[J].福建电脑,2017(6).
作者简介:
廖富山,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上杭县白砂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2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