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应用价值;解决策略
  一、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道德与法治是学生步入初中以后首次接触到的思想政治课程,由于学生长期的惯性思维,认为“语、数、英”才是“主科”,道德与法治是“副科”,比较不重要,于是,有些同学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甚至在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还有一部分同学错误地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只要在考前背一背就可以了,学生如果抱着这种心态来听课,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同学们的这种错误认识,笔者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教学法可以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创设、引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改变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承担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使命。学生除了通过该课程掌握一定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道德观念的养成,不是靠教师简单地说教、灌输就可以达成,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选择并践行,在潜移默化的情境活动参与中,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并自觉地应用于日常的行为实践中。
  (三) 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情境创设较陈旧,缺乏时代性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及情境创设应突显其时代性。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所创设的情境过于陈旧,不能体现时代特色。例如,在讲授《促进民族团结》一课时,为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这一知识点,老师播放了当年北京申奥成功,各民族共同欢庆的视频。但是,北京申奥成功是2001年的事情,当时这一届的学生都还没出生呢,他们并没有经历过当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情感上不能达到共鸣。显然创设这个情境并不适合,不仅过于陈旧,缺乏时代性,而且达不到我们要的教学效果。
  (二) 情境创设较随意,缺乏真实性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课程,这要求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该注意其真实性,而不应过于随意,随口乱编,否则学生会误认为这门课程很假,老师都是脱离实际地乱编故事,学了没用。例如,在讲授《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时,为了说明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这一知识点,老师随口编了一个故事:张某平时好吃懒做,有一天,偷了邻居家的东西,被邻居当场捉住,邻居为了给他个教训,关了他两天才放他回家……。老师刚开口讲张某时,底下就有同学小声地在笑了,说老师又开始编故事了!当听到老师说关了张某两天才放他回家,有的学生甚至大笑,说还得管他两天的饭,自找麻烦!本来是一节严肃的思政课,结果学生却在说笑中度过,没有任何的敬畏感,更谈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究其原因,还是老师创设的情境过于随意,使学生误认为老师都是瞎编的,骗人的,长此以往,我们的课程教育还能达到其教书育人的目的吗?
  (三) 情境创设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研究
  情境教学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手段,其终究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部分老师将过多的精力用在搜集素材上,对于素材与课本的理论知识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则没有过多地去分析和研究,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课堂只是老师呈现素材的一个舞台,对教材知识没有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浮于表面。还有的老师,特别是在开公开课时,为了片面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要么堆砌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境,要么忽略对学生的引导,对情境的分析,导致情境与教学内容不相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例如,现在有部分老师喜欢在上课时设计一个时政播报环节,这本来是一个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很好的教学形式,但我却发现,有的老师在组织这个环节时,只是为了播报新闻而播报新闻,至于新闻背后,与我们本节课有什么关联,新闻内容蕴含了哪些学科知识,则没有过多地去挖掘,最后只能流于形式,效果大打折扣。
  (四) 情境创设即多且杂,缺乏连续性、逻辑性
  情境教学只要能为我们教学服务即可,并非越多越好,情境创设本身应该要有一条主线,主题要明确,逻辑性要强,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创设情境时毫无逻辑性可言,情境创设又多又杂,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例如,在《促进民族团结》一课中,老师先是列举了近代各民族联合抗敌的事例,过后,又让学生代表上台介绍各民族抗敌的事例,这显然是重复创设了相同的情境,意义不大且占时间。再比如,在《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中,老师为了讲述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分别列举了四个事例,但这四个事例之间是没有任何关联的,让人感觉似乎是为了论证这四道防线而刻意为之,缺乏连续性和逻辑性。其实,只要把这四个事例,稍微整合一下,就可以把这四道防线的内容串联在一起,让学生在对材料的分析中自己去寻找和感悟這四道防线,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 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较强时代特征的课程,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达到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并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在《坚持改革开放》一课中,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笔者在情境导入的时候播放了一段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宣传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此外,道德与法治还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我们这套部编教材所收录的事例大多是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能过于随意,而应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创设生活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学科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 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教学是一项有明确目的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为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情境教学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能简单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堆砌一些无意义的情境,而应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导向创设情境。因此,这要求我们老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师要明确本课的内容与知识点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来创设情境;第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目标的设置要考虑课时安排,并具体到情境创设实践的安排,一些不必要的情境创设可以大胆舍弃,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
  (三) 选定主题,精心设问,创设情境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科学性、层次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诚实守信》一课中,为了说明诚实守信不是一成不变的,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 诚实守信是不是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说实话呢?(这时,有的学生点头,而有的学生摇头)2. 当医生查出病人已是癌症晚期,能如实告诉病人吗?3. 医生不告诉病人实情,是不诚信的表现吗?为什么?4. 警察向你询问犯罪嫌疑人的情况时,你要不要如实回答?为什么?5. 有人向你打听好友的个人隐私时,你能如实相告吗?不如实相告,是不诚信吗?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明白,诚实守信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懂得运用诚信的智慧。此外,有些教学内容,如果我们精心选材,可以做到通过一个案例,把整课内容串联起来,这样的教学设计,会让整堂课的内容更有整体感和条理性,并能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依法履行义务》一课中,笔者通过精心设计,从当前的共享单车这一话题入手,围绕共享单车问题,把整课的内容串联起来,一气呵成。这种围绕同一主题的情境创设,使得问题设计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问题之间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上一个问题是下一个问题的铺垫,下一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深入,且针对性不同,相互又都有着联系,脉络明晰。
  四、 总结
  总之,情境教学法可以较好地帮助我们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对待情境教学,发挥集体的力量,并及时做好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我相信,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将更加精彩,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志玲.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少年,2019(13):243.
  [2]刘顺海.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67.
  [3]陈鸳鸯.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14):25-26.
  作者簡介:
  蔡艳纯,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第七中学金山校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3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