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属于当前教育中的重点学科,这与社会的进步、发展也有着密切关联。学习数学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关键意义,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中,学生的数学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需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欢快的学习体验,达到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效果。旨在分析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习惯;培养策略
   数学是一门推理性、逻辑性均非常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反思属于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通过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彻底地理解数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本质,对学生数学水平、思维能力的提升均有重要意义[1]。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中,需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才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
   一、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合理的反思情境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导致学生的数学水平无法有效提升。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中,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千篇一律,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训练,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反思的习惯。例如,我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帮助学生认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并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反思情境出发,利用适当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反思。如: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习题中含有哪些规律,在具体的计算中,如何掌握正确的计算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对有理数的等式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算式的计算规律,达到强化学生理解的效果。通过适当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
   二、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
   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历史非常悠久,也是属于一种非常常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2]。而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慣时,此时的问题教学并非简单的提问与回答,而是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思考数学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解题思维的理解。例如,我在“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的课堂互动中,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降排列的概念与方法,并在学习中掌握良好的形象性思维。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多项式5x2+3x-2x3-1的排列方式有哪几种?分别将排列后的结果写出来。”教师在学生排列完毕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排列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按照此种原则来排列?”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课程知识,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课程中的知识。在具体的学习课堂中,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的规律,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
   三、结合错误资源来开展课堂反思活动
   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强,此时的数学知识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一系列的问题。这与学生的学习思维、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密切联系。学生一旦出现错题,使自身的学习进度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擅于利用错误资源,使用错误资源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例如,我在“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的课堂互动中,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一些错误的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在讲述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教师将学生错误最多的题型列举出来,并引导学生重新做一次题目。在解题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反思第一次出现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反思在错误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初中数学属于数学教育中的基础知识,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养成有关键作用,同时也可以帮组其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促进中学生的全面成长[3]。而在帮助学生养成反思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育理念,为学生构建出更加高效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也需利用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林凡.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J].中学课程资源,2018,29(6):170-171.
   [2]冯敏娟.初中德育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措施探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20(1):153-154.
   [3]刘云.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反思习惯的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2017,18(29):74.
  编辑 李 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74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