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问题、价值及实现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下,劳动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审视当下的劳动教育,学校的实施和家庭的配合都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教育者需要厘清劳动、实践、活动三者的边界,构建劳动课程,同时探索普及+生长+拓展三位渐进的劳动课程实施模式,这能有效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1-0058-04
【作者简介】李向,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00)教师,二级教师。
作为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劳动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往往被忽视。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劳动教育回归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如今,劳动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一、当下劳动教育的问题
(一)无合作:学校劳动教育的盲区
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但今天劳动教育在学校中却被弱化了。当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和异化,学生就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学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将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培养的是学生“单打独斗”的劳动技能。在劳动实践中,“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值日时往往挑三拣四,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与平时劳动教育过程中注重个体技能训练而无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无关系。这一问题值得学校重视和改正。
(二)假合作:家庭劳动教育的误区
家庭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但当下的家长普遍持有“学习第一”的观点,这导致劳动教育在家庭中丧失了生长的土壤。尽管学校积极提倡劳动教育,但仍不免出现在家庭中“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假合作现象。很多家长将学校布置的劳动作业当成不必要的任务,甚至为孩子代劳。这样的假劳动、假合作应是家庭劳动教育避免的。
(三)功利心:学生劳动实践的雷区
在小学低年级,学校会用多种形式的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如发小红花、校园币,贴花等。家庭中,家长则会对各项劳动明码标价,如:扫地2元,洗碗3元……而这种方式有可能将学生的劳动动机始终限制在外部层面,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劳动本身的乐趣。劳动不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更是目的本身。因此,劳动教育的重心应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避免在动机误区中越走越远。
二、劳动教育的价值及意蕴
勞动教育是“培养积极劳动者”的教育,我们应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并进行协调运用,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劳动精神,纳入儿童的精神体系中
劳动精神,主要指人们对劳动的热爱态度以及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积极人格气质。培养学生勤奋、勤劳、勤俭的精神,需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把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纳入他们思想体系的建设之中,从而为他们精神信仰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劳动教育以培养爱劳动、爱合作、爱生活、爱担当、爱创造的积极劳动者为旨归,在目标上与德智体融通,在内容上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评价上侧重经历体验,在实践中注重家校合作。以下是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可以采取的举措:
其一是学生自治式劳动,即学生自主选择劳动的形式和内容来满足自我成长的需要。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参与班级的管理并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作用。在这种“学习自治”向“劳动自治”的转化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劳动带来的自我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感。
其二是劳动美育,即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其中包括对“劳动创造美好”“劳动者最美”等思想的渗透,还包括对人本身及世界的美学认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了解劳动美的意义,达到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的思想境界,丰富并完善自身的人文修养。
其三是劳动创新,即通过劳动培养创新创造的品质。其中既包括活动中闪现的灵感,也包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包括创新思维培养和有主题的探究。
(二)劳动价值,融入学校的核心价值中
劳动教育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其核心是劳动的价值观。个体行为往往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因此,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劳动教育,取决于他是否认同劳动的价值。无论是劳动教育的实施者还是接受者,只有认可劳动的价值,才可能从根本上落实劳动教育。在劳动价值观的塑造方面,教育者要努力帮助学习者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摒弃“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的价值观;其次要引导学习者形成热爱劳动过程、尊重劳动成果和劳动主体的态度。
在形成劳动价值认同方面,我们可以发挥榜样的号召力。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与学生并肩劳动是促使学生热爱劳动的好办法。在家里,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一起做家务,享受亲子共处时间。在社会上,政府每年都颁发“五一劳动奖章”,但很少有人会去了解获奖者的事迹。相信通过对他们事迹的学习,许多学生会深入体会劳动的价值。
(三)劳动素养,培植于儿童的心灵中
一个有良好劳动素养的人,一方面应当有对于劳动价值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也要熟悉劳动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策略并有良好的劳动习惯。以下是劳动教育的意蕴:
劳动教育是擦亮人生底色的教育。学活的知识,练生存的技能,悟生命的意义。劳动教育以实践品质的培养为核心,以儿童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为目标,学校应创设多样立体的学习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劳动教育是浸润着生命芬芳的教育,应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自理、亲近自然、体验生活,在劳动中学会生存、积极生活,享受劳动创造的幸福,并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良好的劳动态度,形成主动的劳动习惯,丰富积极的劳动情感,学会必要的劳动知识,掌握较好的劳动技能和发展创新的劳动思维。 三、劳动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
(一)重构劳动、实践、活动三者的边界
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多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实践是重要的哲学概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活动,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物质劳动、改进社会关系的社会活动以及探索世界奥秘的科学探索活动等。活动一般是指人类有目的的运动,活动当然包括物质实践活动,但思维或者精神的运动也是活动的类型之一。概而言之,活动、实践、劳动,是前者包含后者的关系。而劳动则可以视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或者社会实践的特殊形式之一。重构劳动、实践、活动三者的边界,能让我们更好地观照劳动的价值。
(二)劳动路径:建构课程、体验过程
1.建构劳动教育课程群。
劳动教育需要载体,而课程无疑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且劳动教育的实施仅靠一门课程是不够的,因此我们须积极建构劳动教育课程群。以我校为例,我们建构了劳动教育三阶课程群:
我是小管家課程。利用班级、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相关岗位,组织学生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抢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公益的事情自愿做”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有责任、有担当、有奉献、有成长。
我是小园丁课程。利用学校星星农学园、班级小花架、家庭小菜园、校外基地等物化空间,指导学生变废为宝种蔬菜,并体验菜农的酸甜苦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花卉、树木的养护知识,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审美情趣等。
我是小农博课程。在班级中开展“劳动知识微课堂”活动,及时进行节气农事知识的交流学习和劳动小妙招的分享交流,从而让学生增长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
2.经历劳动实践体验过程。
劳动教育离不开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校内劳动岗位自治。我校在校内为学生创造劳动机会,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对教室、食堂、学生宿舍、学校空地和操场等场所进行规划调整,创造丰富的校内劳动实践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在校内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打扫卫生、布置环境、分饭分菜、收拾餐盘等。学校还为学生提供校内志愿者服务的岗位和机会,如招聘学生担任图书馆管理员、卫生小助手、校园币银行行长等。我们还开展一些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活动,如:开辟种植区域,成立劳动实践小组,如“多肉养护小组”“班级农场小组”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享受劳动的过程,体会收获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学校还举办劳动报告会、劳技展示会,组织学生观看与劳动实践有关的主题教育片,加强劳动教育宣传。
校外劳动实践探索。校外劳动实践是对校内劳动实践的有益补充。学校与校外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或假期,走向实践基地,体验多种多样贴近生活的生产劳动。在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前应设置“前课程”,确定劳动主题、劳动形式、劳动目标等,做好充分的准备。结束后应组织学生开展成果分享会,让学生交流劳动心得、展示劳动成果,并邀请实践基地的专业人士担任评委,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
制定家务劳动清单。从小参与家务劳动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家长应重视家务劳动。以下是我们设计的“家务劳动清单”(见文末表1)。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做家务,清单中不仅有家务劳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还有针对家长的各种建议。孩子在做家务的时候,不一定要求完美,让他们去做,让他们体验这样的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假如孩子在做家务时出现错误,或者完成得不好,家长千万不要责备孩子,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家长在这个时候要鼓励孩子。
(三)探索普及+生长+拓展三位渐进的劳动课程实施模式
我们积极探索劳动课程普及+生长+拓展的实施模式。“普及”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学校劳技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班队课等,面向全体学生,以家务、园艺、农技为主要内容,开展实践操作和小课题研究,活动趣味十足;“生长”以组建学生社团为主要方式,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满足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实践层面,学生参与家务、种菜、养花、管理树木、烹饪与义卖蔬果等活动;“拓展”立足于研究,学生依托学校自主开发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记录手册》,进行劳动小课题研究。具体来说,我校的劳动课程主要以以下形态出现:
劳技专项: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安排相应的内容,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以主题教育的方式集中安排。
学科融合:挖掘各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使劳动教育经常化、日常化。注重全员参与,综合融通,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中,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实践教育内容。
班本专题:从一年级开始,从易到难,从为自己到为他人,从家庭走向社会,以专题的形式将劳动的内容进行集中研究、学习、讨论、展示、评比,让学生的劳动能力在长程设计和长线推进中逐步提升。
职业启蒙:根据学生的劳动兴趣和所长,组建劳动小工匠社团,进行职业启蒙,在专项学习和研究中提高对职业的认知及对劳动价值的认同。
四季体验:利用少先队活动、四季活动和劳动节活动等,进行交流、展示、义卖、评比等活动,使学生感悟劳动的意义,从而喜欢劳动,自觉劳动,勤于劳动。
【参考文献】
[1]成尚荣.价值体认:劳动教育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19-06-05(009).
[2]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8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