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作文学程圈的叙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文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关涉儿童的精神成长与生命发展。一个男生和角蛙四年的生活故事创造了一次次写作的契机,这个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從原点不断提升,从而丰润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聚焦教学案例展开教育叙事研究发现:作文学程圈由学生诉求而生,因学习远点而长,渐次达致儿童个体的精神远方。习作教学要立足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的精神成长,建构每个学生的作文学程圈。
   【关键词】作文学程圈;质性研究;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1-0038-04
   【作者简介】杜欣卉,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南京,210024)教师,一级教师。
   一、习作教学实践案例:一个男孩和角蛙的故事
   六月忆,毕业季。原本是伤感的别离,可毕业典礼结束,小蒋同学带着机灵的笑意,双手递给我一个瓷制的角蛙小茶宠。我正疑惑,他笑盈盈地解释:“老师,你懂的,谢谢你这几年的启发,让角蛙陪我成长,这是送给你的毕业礼物,祝你开心哦!”接过这特别的礼物,思绪一下回到四年前……
  三年级:和角蛙的初遇
   那天,我批阅着语文作业,有一道题目是“用‘先……再……然后……最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上一段话”,审美疲劳之际,一段描写让我眼前一亮:“我为小角蛙换土,先把小角蛙抱起来,再把干干的土捞出来,然后换上湿润的新土,最后把小角蛙放回去,看着小角蛙在土里欢乐地蹦跳,我心满意足地笑了。”
   小蒋同学这一段养小动物的片段描写,选材与众不同,令人印象深刻。后来教三年级作文“动物名片”时,小蒋的角蛙名片再次出现,文字介绍生动形象,图文并茂。
  四年级:和角蛙一直有约
   从片段到作文,笔者几次和全班同学分享小蒋的作品。同学们饶有兴趣,纷纷向他打听角蛙。小蒋同学情绪一路高涨,几乎成蛙蛙代言人了。科学课,他谈角蛙;道德与法治课,他聊角蛙;美术课,绘画主题是“亲昵”,同学们画妈妈、画家人、画好朋友,小蒋画角蛙。不知不觉,很多事情他都能和角蛙建立联系。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作文契机。儿童因一个动物,燃起生活热情,乐于表达,在表达与思考中成长。
   升入四年级,相关课文学习涉及动物介绍,大部分同学的介绍像动物园导游词,缺少情感。而小蒋将动态的片段和静态的介绍结合,文章充满感染力。
  高年级:生命因角蛙而精彩
   时间一晃,进入高年级了。课文《灰椋鸟》一课的补充习题作业,用“似……如……”的复喻形式造句,作业评改中再次看到小角蛙:我家角蛙的一双小眼睛,似两颗花椒籽,如一对黑珍珠,机灵可爱。这时,笔者又建议小蒋,将关于角蛙的作文写出深度。于是小蒋又开始了进一步思考。没多久,他被选为学校六年级代表,参加区里口头作文比赛。大赛现场抽题,即兴演讲,他抽的题目是《陪伴》。比赛时,他的选材还是“角蛙”,讲述角蛙对自己的陪伴,字里行间都是情——
   “刚见到它时,比我拳头还小一圈呢!我捧着它,顿时感觉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每天给它喂食,从一开始跳着也够不到,到现在,舌头一伸一卷,食物进嘴了……”
   “他刚来我们家时,才两三岁,听说角蛙最多能活六年,所以,小角蛙陪伴我的日子是有限的,在它有限的时光里,我想真心爱护它,爱护每一个陪伴我们的小生命……”
   一只小角蛙,在儿童的言语学习中经历了造句、片段、作文、资料阅读、演讲,涵盖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学程”是以“学”为中心思想的学习历程,需要通过生活—表达—修正—阅读—写作一系列流程,在具体的教学语境中把握真实的学习起点,仔细丈量从学习起点到目标之间的实际距离,以学生的原有水平和潜在能力来思考教学的路径与方法。而“圈”是指一个圈子、一种生态。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在回环反复,又是在螺旋上升。在这四年中,小蒋同学在生活中写作,因写作而成长,在成长中成熟。
   二、基于个案的作文学程圈分析
   (一)从原点出发,螺旋上升的精神成长
   小蒋习作的原形就是生活中的角蛙。开始也许只是好玩、好奇,但随着原点的推进,其外延也在扩大,小蒋的认知开始影响自己的精神。一只角蛙的出现,精彩了他的生活,历练了他的表达,丰富了他的生命。这四年的学习是从“行为到智慧”的历练过程——小蒋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些许进步,进而展开深度思考。他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学程圈。
   学生通过与教师、同伴以及生活素材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与技能及形成态度的全过程,就是学生的“学程”,即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点或某一主题项目的全部过程。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点或某一主题项目而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从而完成学习的过程,即“学程圈”。
   (二)从节点切入,阶段成果的精神跋行
   在每一个成长阶段,小蒋对角蛙自然而然的关注及其关注点的变化,就是他的生活节点。教师发现并引导其在节点上抓住写作契机,从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的学习也因此体现出学段特点:三年级的造句全班分享,四年级的作文刊登于校报、高年级的演讲比赛获奖……对生活的一次次关注创造了学程中的一个个关键节点,源自生活的发现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建构,让浅尝辄止变为深度反思。
   美国学者大卫·库伯提出的“经验学习圈”理论认为,任何学习过程都应遵循“学习圈”。他把“学习圈理论”阐释为一个学习体验的循环过程,即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如此循环,形成一种贯穿始终的学习经历,而学习者自动地进行反馈与调整,从而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面对每一次的作文新要求,小蒋都是热情满满,因为他的表达源自内心,他在表达中释放了天性。在这样的学程圈中,写作是丰富的思维活动——作文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让写作主体更深入地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成长。    (三)从终点回望,相互依存的精神富足
   作为师者,要引导学生立足自己的生活原点,辐射学习的广度,帮助学生创建独特的学程圈。除了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教师也要提供机会,在赏识中着力促成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小蒋同学每一个阶段都获得了作文的成就感,都能将学习的品质稳定于内。这种学习品质让他在思考中成长,成长中收获。纵观小蒋同学的学程圈,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互动性的交流表达,让他从元认知中发现多维度的思想。从生活原点到精神远方,作文能力在学程圈中形成了真正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儿童习作教学要尊重儿童天然的趣味,观照学生细腻的生活体验,在开放的生活世界中给儿童思想和行为自由,让其在自由和宽松的氛围中迸发习作的火花。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有他们的共同圈。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为核心、为原点,可以建构以家庭、学校、社会、阅读相融合的作文学程圈。
   三、作文学程圈的理论建构
   (一)作文学程圈建构的依据
   1.学程圈由学生诉求而生。
   吴忠豪教授把语文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语文技能;二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能力等。他认为,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所有学科所共同承担的,不是语文学科所独有,本体性教学内容才是语文的独当之任。而教师应当从学生自身的学情出发,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本体性学习,赋予新思维、新视野,把本性学习融于人的个性体现,成为一种生存需要,一种生活体现。
   以儿童为中心,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亮点,并在作文中展现、发挥好每一个生活素材在作文中的主导作用。儿童习作观的建立,要尊重儿童天然的生活趣味,让作文真正有意思,而不是成人眼里的有意义,这样儿童才会有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用之不竭的写作动力。
   生活是个大舞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无论是家庭生活的温馨、校园生活的快乐、社区生活的祥和,还是不和谐的生活小插曲,都应该让学生用心去感受,换位思考,角色体验,唤起共鸣。从学程圈的阅读和生活出发,寻找学生习作诉求的生长点。
   2.作文学程圈因学习远点而扩充。
   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教育回归生活”,率真的本色、丰富的生活是优秀作文的首要标准。如果以儿童为教学起点,那么儿童未来的生活就是学习的远点。从原点走向远点,经由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达成。因此,教师要深度钻研教材,发现有新鲜感的表达形式,确定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丰富儿童的学习内容。
   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学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乐于实践,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完成具身性任务、培养进阶性思维、产生增值性评价,参与完整而又螺旋上升的学习历程。教师可以依据学情将“学习圈理论”进行儿童化改造,建构每个学生的学程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全程而不只是结果,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培养自我学习的内驱力和评判力,进而学会从生活的实践中质疑,在理论的起点上探索,到实践的终点处提升,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循环学习历程。
   3.作文学程圈因学生个性而异。
   现代教育制度及理论来自西方,重灵魂而轻身体带有西方文化的烙印。但是,从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到梅洛·庞蒂具身認知理论的创立,我们已经慢慢感受到,身体经验本身就是一种表达、一种语言。只有从内而外地迸发出力量,从儿童自身个体出发,来理解每个人,蹲下身子去和儿童对话,才是真正尊重儿童对生活的感知。
   每个学生的学程圈都是开放的,是互动的,更是多元的。而作文的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新颖是作文的活力,风格是作文的气质。儿童的作文教学提倡在作文中进行独立思考,推崇个体亲身体验,表达自己独到见解,尊重学生个人自由表达,致力于学生个体情感的本真呈现,真实、真切、真诚地去关注感受、体验生活,表达出独特的自我,这是儿童作文的生长点,更是每个儿童的生活个性所在。
   (二)作文学程圈的内涵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围绕儿童生活的学程圈而建构的习作教学,直指儿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作文学程圈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写作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它是一种作文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使表达能力的发展与个性的外显、精神的富足、风格的内化有机结合。作文学程圈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学生的作文,教书育人,是作文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统一。学生家庭生活各有趣味,学校生活各有交集,阅读体验人人各异,由此打造多元化的作文学程圈。
   作文学程圈(如图1)以学生为核心,辐射家庭、学校、社会、阅读,借助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丰富课堂教育教学行为,实现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由“教的活动”向“学的活动”翻转,让课堂教学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文学程圈的主体是儿童个体,作文学程圈关注其生活经历与精神成长。同时,作文学程圈也具有社会生态性,儿童个体学习圈的形成是个体与社会交互而形成,进而建构儿童的精神与生命状态。作文学程圈关注儿童个体,让儿童的成长由内而外,让每个人向自己的精神远方跃迁。
   【参考文献】
   [1]沈荣.学程单设计:小学语文备课的一种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15(33):72-74.
   [2]柯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黄荣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注:本文获2019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8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