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拨开语文教学的迷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小学语文全部使用统编教材。统编语文教材一个很明显的改变就是增加了 “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等栏目,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进行阅读实践。而且极为重视引导孩子进行整本书阅读,扩大孩子的阅读量和阅读面,从而使孩子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然而光靠课本中文章的阅读是不够的,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而元宝山区“语文主题学习”的引进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过去也一直强调要加大阅读量,加强课外阅读,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书目,但是几年下来收效甚微,也没有培养出学生好的阅读习惯来。而“语文主题学习”提出了“课外阅读课内化”,最突出的策略就是摒弃烦琐分析,节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内外阅读,通过整合、精读、拓展等手段,帮助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章、书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然而,在实验之初效果并不理想,教研室同志在全元宝山区各个学校听课的时候,老师们叫苦连天:“连课都讲不完,哪有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呢?”于是大多数教师会把“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当做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和家长。这就违背了课外阅读课内化的初衷。还有个别教师把主题图书中的文章与精讲课文平均用力……真可谓实验路上无坦途,云雾重重不见天!
  发现了以上问题,我们马上成立“语文主题学习”工作坊,集骨干教师之力,找问题症结。我们发现了这样几个共性问题:一是课堂定位不准确。语文能力是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习得的,不是靠老师问会的,更不是靠老师讲会的。我们发现很多老师还是没有找准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把课堂当成了自己的。具体表现为: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充分行使教师满堂问的权利。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没有读书的时间,没有自我感悟的时间。教师没有以生为本,没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没有读书的学习就是浅层次的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从何而来呢?二是教材解读不到位。统编教材强调双线组元,也就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要想落实好这两个关键点,教师必须在解读教材上下功夫。真正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来阅读。然而在现实中,老师们备课匆匆忙忙,上课随随便便,下课作业成山。解读教材功力不足,是课外阅读课内化的最大障碍。三是主题图书使用不灵活。精读引领课1+X,加什么,加多少,老师不明白;略读实践课,读到什么程度,拓展哪些篇目,老师心中没有数;组文阅读课,运用哪些方法,达到什么目标;读写结合课训练点是什么,写法策略有哪些,对老师们来说都是问题。还有时间怎么分配,课上课下如何链接……都值得我们静心研究。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就开始研究对策。
  一、不忘为谁而教的初心
  我们组织全元宝山区教师进行集体培训,从理念上让老师们认识到:要眼中有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有给学生充足的自主读书、自主实践的机会,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量到质的飞跃。我们借助小组建设、批注式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在迷茫处点拨,在关键处指导。比如识字学词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在易错处指导,发挥小组的作用,小组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检查,建立起小组评价制度,效果会更好。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培养出他们的学习能力。比如,批注阅读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哪些地方值得批注,再让学生练习写批注,然后进行交流讨论怎样写批注才更简练、更准确,这才是有质量的批注,有提升的批注。再比如品读文章,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品读哪些词句用得好、哪些表达是“我”没想到的,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精彩之处等等,让学生多读多思考,才是有品位、高质量的品读。只有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学生才能习得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
  二、牢记语言实践的使命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统编教材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但是很多教师仍然不明白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这两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带领我们名师工作坊成员,寻找课例,反复研磨,带课入校,让老师们看看什么样的设计才能让课堂教学有效。然后结合具体课例进行讲座,让老师们明白,要想真正落实双线并行,我们必须牢记语言实践的使命,关注单元导读,关注文中泡泡,关注课后题,关注“语文学习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明确目标、学会整合,才能让课堂教学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比如,在《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教学中,有三个课后题:①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②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读全文,至少找出三处来说明。③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画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仔细研读教材,你就会发现,三个课后题三个层面,第一题是情感层面,第二题是内容层面,第三题是课文结构层面的。如果按照这个顺序上课的话,直接要求孩子读对话,读出相应的语气。学生在没有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的朗读,就相当于空中楼阁,没有内容理解的基础,何谈情感,所以就很难读好,也难以理清文章的思路,就更谈不上讲故事了!课堂上先解决哪个课后题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首先应该让孩子自主读文,思考并画出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对话的朗读和理解,从而体会心情,然后适时板书旅行的路线,这样一整合,既省时又符合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朗读的规律,事半功倍。再比如,在教学《青蛙卖泥塘》一课时,当学生读到 “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下大声吆喝起来。首先让学生想象青蛙吆喝时的情景,自己也试着吆喝吆喝,然后出示“吆喝”一词的读音,读轻声,多读几遍,再出示“喝水、喝彩”两个词,让学生在对比中区分“喝”的几个读音,这样既做到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又进行了朗讀指导,实现了语言实践的目标。还有课堂上要进行巧迁移,如教学二年级《寒号鸟》一课,当读到“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一句时,马上适时进行语言实践:借助图片填空:热得(    ),疼得(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试着填空:馋得(    ),高兴得(    )。由扶到放,让学生在实践与尝试中进行言语实践。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了,还得要解决如何使用主题图书的问题。如果把主题图书和精讲课文一样去平均用力,那无疑是给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而且那么多的篇目也读不完。所以应该让学生大量地读,尽情地读,甚至可以是囫囵吞枣地读。低年级可以不提任何问题去读,只要能说出读懂了什么,或知道了什么就可以。中高年级带着问题去读,可以凸显人文主题,也可以凸显语文要素。然后,通过读书交流会,带动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兴趣。长此以往才能让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从而开启一个孩子的阅读人生。
  三、提供成长展示的平台
  2019年6月,元宝山区组织了“语文主题学习”精读引领课1+X课堂教学竞赛。通过竞赛,给老师们一个展示、提升的平台,通过展评,促进教师成长,引导教师对“语文主题学习”有更深刻的领悟,同时也给观摩教师提供可模拟的教学范例。专家评委对所有的课进行点评,针对执教老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改进意见。本着双线运行的基本理念,指导教师用好新教材,用好主题图书,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听了专家的点评,老师们豁然开朗,尤其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及时雨,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课堂的问题所在,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次竞赛,真正起到了“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效果。
  “语文主题学习”研究就是一个边实践、边探索、边创新的过程,期待每一个热爱语文教育的人都能够转动自己的小宇宙,为语文教育贡献一份力量,为学生的终身阅读种下一粒种子。真正让元宝山区的语文教育守得云开见月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9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