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源头活水”,培养个性化习作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个性是作文的灵魂,人文合一是作文的境界。然而,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我们发现: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习作教学中刻意追求中心、结构、写法等方面的规范,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想象力遭到扼杀,个性的发展受到压抑。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子,千人一腔的克隆之作随处可见。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学生只能丢掉个性去适应、去入格、去投奔作文的大众化。那么,如何着眼生活,引导学生走个性化的习作之路呢?
一、开放教学,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长久以来,课堂成了习作教学唯一的场所,教学被校园围住,与大自然、社会隔开。其实,生活与语言息息相关,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充盈着迷人的、取之不竭的活生生的素材,而教会了学生在生活中捕捉作文素材,就等于给了学生琳琅满目的素材宝库,这对解决学生常常感到“没东西可写”这个难题,确实是标本兼治的好办法。在习作中,倡导向生活开放的习作素材观,指导學生习作要重视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只有从生活中去摄取素材,学生的习作才不会坐而论道,闭门造车。
因此,要想获得有鲜明个性的作文,就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引导学生用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用一颗颗慧心去体验生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才能使学生产生用自己的笔去赞美生活的强烈欲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为了更好让学生体会到“秋天的快乐”这一主题,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我特意带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美丽的村郊田野,让学生自由寻找合作伙伴,细心观察他们感兴趣的秋景图,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请教当地的农民或师长,并要注意做好笔录,有兴趣的小组,还可以把美丽的秋景图画下来,并为图画写写文字说明。学生果然对这一自主的习作方式抱以很大的热情,不仅用眼睛“摄影”、用耳朵“录音”,更用心灵去感悟,创造性地表现了一个个富有个性的“秋天”的主题:“风筝——决与天空试比高”“多彩的果园”“美丽的秋姑娘”……
通过这样的开放式教学,不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乐趣的习惯,而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学生走到广阔天地自由呼吸新鲜的空气,看到广袤天宇下的大千世界,极大地愉悦了身心,在充分感受自然美的同时,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许多新鲜美好的印象。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有血有肉,情真意切,个性凸现,灵光闪动。
二、捕捉素材,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这是针对学生“无意注意胜过有意注意,新奇、有趣的事物最容易吸引学生”年段特点提出的,因此,教师应善于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捕捉素材,把生活浓缩到课堂,或把课堂扩展到生活,写生活作文,活动作文,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写好小练笔,激活学生习作源头,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如有一次,课堂突然飞进了麻雀,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麻雀身上,有几个已经跃跃欲试想去捉住它,我决定利用这一契机,围绕“抓鸟——放鸟”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说真话,然后,趁热打铁,建议学生把讨论的感受写下来,有的学生还创造性地想象了小鸟的心声:“小朋友,求求你们放我出去吧,我的妈妈还在家里焦急地等着我呢……”
再如,学生对生活最为密切的有关天气的问题,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手,有一次,酷热难熬,学生学习情绪很差,因此,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写有关“今天真热”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抓住“热”这个中心词,仔细观察由“热”引起的周围环境的变化,着重观察与平时不同的地方,写出最有体会的一面,如:眼睛看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鼻子闻到了什么,嘴巴舔到了什么,心灵感受到了什么。如此,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学生写出富有个性化的小练笔,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这也是习作教学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趣写日记,激活学生的个性化创作
刚刚接触作文的学生,本身对写作就有一种神秘感。这种对新事物的神秘感使他们一方面着跃跃欲试,一方面又害怕写不好反而影响了成绩。教师这时所要做的,不是严格的作文标准,而是放宽要求,宽容为主,让学生“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写什么都可以!只有让学生自由地倾吐,学生才会渐渐地熟悉习作,从而拉近了学生与作文的距离,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
《语文课程标准》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对学生的习作提出了种种放开束缚的观点。因为常规、单调、固定的习作内容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会让他们的心理上有厌倦之感,对习作失去兴趣,而日记宽松的要求,宽泛的内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它融合了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并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有利于积累生活素材、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达到激活学生的个性化创作的目的。
因此,我常常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利用儿童爱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娱表演等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让学生把这样的镜头写进日记。因为学生玩得开心,玩得高兴,自然写得轻松,写得愉快,学生表现个性的机会也自然多了。
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活动范围窄,读的书也不多。如果平时不注意引导他们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观察生活,积累材料,习作时就会因肚里无“货”而难以下笔。为了“交差”,有的就背离生活、凭空编造。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素材,就要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无啥可写、难以下笔的问题。因此,我常利用榜样效应,指导学生捕捉生活的灵感。如发现有学生写大家司空见惯的小事的日记,便赶紧拿到班上读,从而使大家知道怎样观察,怎样留心。譬如在学生最近写的日记中,一个学生写在操场上看云的情景,由云的变化想到社会发展之快;一个学生写了在放学路上看到一家酒店招牌是“西北风”,有人笑它是“喝西北风”的店,走近一看,原来是“西北风味”的“味”字被风刮掉了;有个学生写的是在自然课上了解了地球上的水资源,想到如何保护水资源,还想到要研究把海水淡化,使之可以饮用……这些日记我都及时拿到班上读,以使他们明白日记不但可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写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可以叙事,可以状物,可以写景,可以抒情,可以写想象的,可以写梦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乃是学习的最好刺激。那写作文的最好刺激也就是对写作材料感兴趣的写照吧!日记正是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抒发真情实感的平台,注重生活实际,真正放飞童言童真,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敏锐感悟生活的能力,激活学生个性化的创作。
责任编辑 黄日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