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本强

   众所周知,好的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写的能力也可以说为改的能力。写作能力主要是在写成一篇文章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的。修改是写成一篇文章的最后过程,是提高作文质量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受知识面的局限,另一方面受当前各种作文辅导材料的影响,使得学生写作文时不愿动脑筋,写出不切合实际的作文,更谈不上重视修改习作。他们的习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认为写作文是自己的事情,而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情。至于老师改了些什么,他并不怎么多想,对于批改过的作文只是看一看分数,毫不注意老师精心修改之处,也不去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当然也有的学生懂得修改的意义,但不知道如何修改,改些什么。他们甚至会说,如果我会修改,我就不会这样写了。因此,在这些心态作用下,大部分学生放弃了修改习作,使作文质量得不到提高。
   本人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针对这种现象,始终将指导学生修改习作列入作文教学之中。在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说明修改习作的重要性的同时,努力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采取以下方法有步骤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首先是朗读法。在学生每次作文完成后,大声朗读习作,一边读一边用心揣摩,指导学生发现文章的问题。在读得不顺口的地方,听起来不顺耳或心理觉得有疑惑的地方,随手做上记号,这就是“朗读法”在发现文章修改点中的作用。这种方法不仅学生愿意去做,而且容易使学生接受。文字写在纸上,我们不容易发现它们是否成词成句,是否通顺,字句连接是否具有逻辑性。只有出声念出来才能知晓,嘴里念,耳朵听,我们会立刻发现所写文字的“毛病”来:有的句子太长了应当改短;有的句子念着拗口,必是音节或是文字安排得不对,要设法调换修正。例如:“全校同学讨论和听取了校长关于加强《小学生安全知识》教育的报告”。这一句,乍一看也许发现不了什么问题,读一读后就会觉得不对劲。“讨论”和“听取”报告,显然有前后之分,不能先“讨论”再“听取”。只能是先听取报告后再进行讨论,才符合实际。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修改的好处,我除了平时要求每次作文写好后必须出声朗读,加以必要的修改外,平时还举出大量修改前后的语句范例。用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修改的好处。
   其次就是放置法。文章写成后,因是自己尽力而写,所以想修改,也觉得无从下笔,这时,可以把写的作文放置起来,进行“冷处理”,过几天,在你冷静下来的时候,就能比较客观地发现自己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了。很多学生写完作文后就将其束之高阁,再也不闻不问。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翻阅原来写过的习作,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或读了别人类似的文章后,发现自己原来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当然这需要在长期的计划训练中进行实施。
  三是比较法。用与文章中所用的字、词、句等不一样的其他字、词、句来作比较。从中发现问题,这就是比较法,锻炼学生用字用词的准确性。在修改作文时,要善于把同一处反复修改过的不同改法,进行反复的比较分析,找出较为理想的改法。大家熟知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和贾岛的名句“僧敲月下门”就是用比较法修改习作的一个典故。在作文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用比较法修改习作的习惯。
   四是采用讨论法。指导学生相互交换并修改作文。这种方法形式可以多样。①请别人看自己的文章,并且虚心地听取意见,交换想法或同桌的两人互看。用铅笔画出应修改的地方并给出适当的修改意见,然后再分别看自己的作文。根据别人的意见来考虑如何修改。②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几个人共同讨论一篇作文,从文章的立意到分段,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均可与同学或家人一起讨论,多人充分发表见解,然后取长补短,发现问题,进行修改。③还可以组织全班集体讨论。由一位学生向全班诵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向他提出问题,并且对所得到的回答表示满意与否,也可选取同一命题下的若干篇作文,由这些文章的作者分别叙述自己的作文意图,全班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讨论,对写作者是一种很好地自我检查。看自己的作文能否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比较。同时也促使参与讨论的同学共同思考,共同提高。
  指导学生修改习作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次二次不会见效,要下扎实的工夫,要逐渐教会学生从立意、选材、结构和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多方面去观察、思考和修改,进而把文章写好。这样所用的时间肯定很多。但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经常花时间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