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艰难嬗变中找寻教育幸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第一部分牵手“新基础教育”:苦乐研究路
   一、研究的历程
   回顾两年来“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历程,我校的研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7.3—2017.9):集体研学,明确方向。
   第二阶段(2017.9—2018.6):组建团队,培育骨干。
   第三階段(2018.9—2018.12):聚焦课堂,打磨课型。
   第四阶段(2019.1—2019.7):优化管理,整合资源。
   第五阶段(2019.9—现在):物化成果,迎接评估。
   二、变革的行动
   在两年多的改革实践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新基础教育”研究绝不是孤立的课堂教学变革,而是推动学校整体性、系统性的变革。为此,学校在聚焦课堂、学科推进的同时,也坚定决心,从学校管理、学科建设、团队研修及学生活动等方面,全方位地推进各项工作的优化升级,逐渐将“新基础教育”研究推向深水区。
   1.学校管理变革:实施扁平化管理,提高团队领导力
   首先,将管理重心向年级组和学科组下移,实施扁平化管理,强化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
   学校旧有的层级管理,随着学校规模变大,这种管理方式逐渐显现弊端。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逐渐明白,要重心下移,才能引发校本自觉,因此,学校尝试实行扁平化管理,把管理重心向年级组和学科组下移。
   其次,建立部门议事制度,提倡工作有计划、部门有联动,让学校各部门工作推进更科学、更有序、更高效。
   再次,把行政例会变成研讨会、分享会,倡导学习与交流日常化,提高学校领导团队的变革领导力
   周一上午是学校的行政例会,学校充分里利用行政例会的平台,要求每位领导行政聚焦“新基础教育”研究,定期举行“新基础教育”学习分享会,以及推进情况总结交流会。
   2.课堂教学变革与教师发展:支持骨干先行,倡导协同发展
   以骨干先行,引领团队发展。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上,学校充分认识到骨干先行的重要意义,在研究的起始阶段,我们坚持行政与学科教研组长带头上专家指导研讨课,通过这些学校骨干教师的研究,引领团队的发展。
   倡导“走出去,学回来”,加强内化与提升。我们强调“走出去,学回来”,形成分享、交流、内化的研训机制,并明确学习的要求:把优秀的课例和讲座,用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下来带回学校。组织学习交流分享会,把学习所得在学校或者科组、年级组等层面进行分享。根据实际,尝试重建优秀课例。
   不断优化教学研讨路径,促进团队协同发展。“新基础教育“研究,强调理论先行,然后用理论转化为实践研究。这就要求学校要提升教学研讨的有效性,增强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为此,学校各学科紧紧围绕“新基础教育”的相关理念,逐步推进课程研究,并在不断试错,不断总结反思中,在不同阶段不断调整研讨的路径。
   最后,搭建成长分享展示平台,完善评价制度,感受成长快乐。学校的课堂教学变革,目的是“在成人中成事,在成事中成人”,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老实说,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与变革的过程是艰苦而曲折的,许多教师投入了异常艰辛的努力,大胆敞开自己,不断试错,不断否定,甚至是因为压力过大,经历了痛苦的磨砺,流下了委屈的眼泪。但流泪过后,教师继续鼓足勇气挑战自己,迎来脱胎换骨的成长质变,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收获的幸福。
   为了及时给予精神鼓励,学校重视为“新基础教育”搭建成长、分享、展示平台。每学期都要举行学科团队经验的总结和个人成长故事分享会,让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团队和同行者分享“有泪有笑”的成长故事,通过他们的成长变化感染、激励、促动更多教师参与。
   另外,完善评价制度,让教师的每一分努力都看得见。一方面在学校的岗位考核评价方案里,增加对“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评价,凡是积极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个人都会获得加分;另一方面,学校在“年度人物评选”这个大型活动中,专门设立“课改先锋”这个称号,表彰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
   第二部分见证“新基础教育”:成长与反思
   两年多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历程,在教育专家引领下,我们看到了更为理想的课堂成长状态和教育发展愿景,也对学校的改革转型、质量提升有了充足的信心。教师们在参与研究中开阔了视野,教育观念和职业信念都有了长足发展,慢慢品尝到专业成长的幸福。从教师、学生、家长到社区,一个更为融洽的教育生态正在建构。
   一、来自学校的变化:学校进入发展快车道,影响力不断提高
   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以来,学校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用好研究平台和研究资源,抓住契机,主动求变,全方位地推动学校各领域的变革和优化升级,改革课堂教学范式,创新学校育人工作,设计全新的管理架构,激发师生的生命自觉,致力打造一所“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学校。
   二、来自领导团队的变化:学校领导力增强,团队凝聚力空前
   自2016年以来,学校领导团队换届,团队成员更加年轻化。虽然工作活力和创新意识很强,但不可否认,欠缺经验尤其是欠缺管好大规模学校的科学理念和方法,是这个团队的短板。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适时为领导团队弥补短板提供了最好的保障。近两年,无论是课堂教学管理还是学校的课程开发、文化设计、管理模式,都是在全国顶尖专家的指引下进行。他们的高位引领让学校度过了新老交替期。
   加强了学习后,也更加使我们意识到,一所学校的发展必须真正关注“人”,关注师生的生命需求,处理好“成人”与“成事”的关系,尤其要善于“成人之美”,保持公心,爱护师生,为他们创设更多的成长平台和发展契机,让学校变成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这样去工作,我们感觉舒心,教师也更加用心。    三、来自教师的变化:教师参与度提高,生命自觉被激发
   1.各学科的发展梯队基本成型,骨干教师担当作用凸显。
   2.教师的卷入度越来越高,新的教研氛围正在形成。
   3.教师试上研讨课的热情高涨,有泪有笑中得到精神成长。
   四、来自学生的变化:学生更加热爱学习,课堂主动自信表达
   学生在课堂上更会学习了。走进新基础教育的课堂,可以看到,孩子们更会学习了,会聆听了,会思考了;能大胆表达,而且能有条理地表达了;孩子会合作了,而且合作的效益也越来越好了。学生更加热爱课堂了。新基础教育的课堂,大问题向每一个孩子开放,重心下移,学习权利下放给每一个孩子,课堂上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快乐学习,学生越来越喜欢课堂了。学生更大胆自信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尊重,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也体验到“安全感”,敢于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自信表达,自信展示。
   五、来自家长的变化:家长成为“合伙人”,家校合作更融洽
   一方面,家长的生命自觉也被激发了。我们敞开校门,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更多地了解学校,理解教育,與孩子、与学校一起成长。由于学校重心下移,家长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耳濡目染间,要当一个有教育力的家长,成了很多家长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家长更加支持和配合学校了。我们健全了学校的家委会组织和议事制度,创新家长义工团活动,编制家长委员会工作手册。这一切都成为家校深度合作的重要保障。
   第三部分展望“新基础教育”:未来向哪里去
   用理念观照行动,用理想校勘现实,审视现在的我们,还有很多困难要面对,还有很多挑战要迎接。
   第一,在学校领导团队的层面,需要思考的是:我们领导团队的自我诊断是否对了,我们可以怎样进一步提高诊断能力?领导团队怎样借助专家指导,认识自身不足,进一步提高领导力和管理效能?即将踏入一个新阶段,我们又要采用怎样的推进策略呢?着眼于长远发展,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机制,还可以怎样优化呢?
   第二,在课堂教学的层面,还有新的问题需要破解。教研组是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下一步如何继续提升教研组的教研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教研文化呢?面对大量年轻教师的进入,怎样让他们尽快融入,专业发展少走弯路?怎样更好地研究学生,理解学生?在学生分析上如何做到更精准,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如何才能更贴近年段特点?
   第三,在学生工作方面,同样有许多新的课题。如何避免活动的随意性、碎片化,让学生的活动更有系列性、更丰富多彩呢?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科教学和班队活动有机整合呢?在此基础上,如何设计更多适合学生的、可选择性的教育活动?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探索的新课题。
   责任编辑 邱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