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好习惯,为提升学生计算能力“保驾护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计算教学属于数学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也是深入学习数学和其他理科学科的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需从小学阶段开始,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能力高速发展和具有极强可塑性的机遇,通过日常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计算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
  【关键词】好习惯;学生;计算能力
   从数学角度来看计算能力是归纳与转化能力的表现,即为将复杂、抽象的数字或表达式通过数学方法转换成能理解的数学式子的能力。小学数学既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初级阶段还是启蒙阶段,教师需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以学习习惯为切入点提高计算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敏感程度,为其将来的继续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一、基于兴趣视角着手,吸引学生主动计算
   计算教学虽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学习起来相对枯燥乏味、机械无趣,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计算中也缺乏主动性。对此,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基于兴趣视角着手,利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计算教学,像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提升计算训练的趣味性,从而吸引他们自觉主动参与到计算中。
   在“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第8页的主题图设置问题:60副陆战棋,每20副打一包,能打几包?怎么列式?学生能快速列式60÷20,让他们分享更多的解题思路,比赛谁说的多,预设:60里面有3个20,20乘以3=60,6里面有3个2等。接着,教师点拨学生用竖式计算,讲述竖式中各部分含义,使其尝试列竖式计算,思考:3为什么写在商的个位上?竖式中60-60=0表示什么意思?带领他们进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随后教师设计题目:现有250元,每本科技画报20元,每本《辞海》60元。如果用带的钱全买科技画报能买多少本?全买辞海呢?还剩多少元?带领学生现场练习。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基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熟悉的购物现象着手,吸引他们主动思考、列式和计算,使其能正确地进行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增加计算教学准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可谓是无处不在,要想通过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施教,有针对性的制定计算教学规划和训练方案,强化教学内容的可行性与目的性,提升他们计算行为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围绕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增加计算教学的准度,减少无效或低效学习行为的出现,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以“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教学为例,教师在课件中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获取的信息,找出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多少户?使其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板书128×16=,让他们尝试用竖式计算,并做好巡视工作,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相互表示计算过程。接着,教师带领全班交流、集体反馈,提问:先算什么?(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并列出竖式,板书后询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提醒他们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使其总结算法。
   上述案例,教师结合具体知识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增强数学教学的准度,引领学生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帮助他们掌握笔算方法,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传授有效计算方法,促进学生掌握技巧
   计算并非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涉及到很多算理、方法、技巧和规律,小学计算是基础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传授更多的计算方法,辅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计算技巧,促使他们了解计算原理,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注重计算方法的讲述和传授,指导学生分析算理和方法,使其学会简便计算,让他们收获更多乐趣。
   比如,在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教师先出示教材第62页例5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搜集信息,让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接着,教师随机挑选学生汇报个人解法,简述解题思路,归纳两种解法:(6+4)×24=10×24=240(根),6×24+4×24=144+96=240(根),使其观察比较发现解题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结果相同,引导他们得出(6+4)×24=6×24+4×24。之后,教师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提示学生先举例验证,再让他们在小组内一起探索和总结乘法分配律。
   如此,教师带领学生亲身体验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使其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辅助他们掌握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技巧,有助于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四、丰富计算教学形式,发展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生比较喜欢新奇多变的事物,在数学计算方面,如果长期使用一种或几种计算训练方式,极易引发他们的疲倦感,甚至对计算产生厌烦情绪,影响计算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尽可能丰富计算教学的形式,将计算练习融入至生活案例中,或者借助多媒体手段创新计算方式,使他们对计算始终充满兴趣和期待,以此发展他们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学习“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然后出示教材第70頁例1的情境图,讲述:这是一道购物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基本数量关系?他们会说道单价×数量=总价。接着,教师设问:怎样算出买象棋和围棋一共付多少钱?组织学生合作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他们可能得到以下算式:12×3=36,15×4=60,36+60=96;12×3+15×4。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基于数量关系视角列式,比较新算式与之前学习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使其发现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组织他们探索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结合生活中的购物情境设计教学,显得贴近学生实际,并通过新旧对比转变教学形式,使其联系解题过程感悟、理解、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五、开展专项计算训练,实现计算能力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只是属于常规教学的一部分,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专项计算训练,给他们创造更多的计算练习机会,使其计算能力得到有效改善。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完一个课题之后,应当带领学生进行专项计算训练,且题目突出层次性,使其根据个人实际水平有选择的展开练习,最终实现整体教学对象计算能力的提升。
   在“升与毫升”教学实践中,教师开展专项计算训练,设计以下习题:3升=( )毫升,5000毫升=( )升;600毫升〇6升,3200毫升〇3升,6800毫升〇7升;一杯水约750( ),一瓶可乐约2500( ),一个热水器能盛水50( );把1升的水倒入容量为250毫升的瓶子中,可倒( )瓶;小明喝一杯牛奶,第一次喝一半后加满水,第二次又喝一半后,又加满水,最后全部喝完,他喝的牛奶和水哪个多?义务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是200毫升,假如有35人都参加一次献血,那么一共献血多少毫升?合多少升?一桶色拉油有4升,4桶一箱,购买4箱一共为多少升?要求学生结合个人能力进行计算,鼓勵他们尽量完成更多题目。
   这样教师围绕“升与毫升”进行分层专项计算训练,让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使其深化理解1升、1毫升的含义,及升与毫升之间的单位换算,并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基本要求,还是一个长期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制造机会,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展开计算训练,激活他们的计算思维和动力,使其通过不断训练稳步提升计算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探析[J].考试周刊,2019(36):87
   [2]白月涛.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方法探讨[J].新课程(上),2019(05):176
   [3]周银霞.培育良好习惯 提升计算能力——对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的思考[J].考试与评价,2019(08):125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万红小学,江苏 苏州 2156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2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