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中年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题有题眼,文有文眼,句有句眼。关键词就是句子的“眼睛”,关键句就是文章的“眼睛”。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抓住“眼睛”,那就能够洞察“文心”,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自然能够理清一篇文章的命脉。正是源于此,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词句;阅读理解
  关键词句在一篇文章中的作用可以用“牽一发动全身”来形容。当学生能够理解关键词句时,自然也就能够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但是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句非常多,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抓住、抓准才是关键。正所谓“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是交给学生方法,而不是灌输知识,让学生懂得方法后自主学习,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内阅读能力,也能为拓宽学生课外阅读奠定基础。
  一、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关键词句概述
  文章用语之精妙,全靠作者的构思。而一篇文章不可能句句精致,只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排兵布阵”才能让文章具有美感。所以关键词句就是这样来的。综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来看,小学高年级课文中提及的关键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大类型:
  一是中心句。小学语文课文通常不会太难,中心句一般都是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而一个段落的中心句往往也是如此,大多位居段落开头、中间和结尾几处。开头的中心句能够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结尾的中心句往往有着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中间段的中心句大多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我们俗称的过渡句。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从这几个角度抓出这类关键词句。例如学习《松鼠》、《太阳》、《鸟的天堂》等课文,都可以重点从抓中心句的角度引导学生展开阅读。
  二是点名中心的句子。点明中心的句子和中心句比较接近,虽然不能够起到概括全文中心的作用,但也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石”,是铺垫,往往与文章的中心思想密不可分。这类句子同样如同一篇文章的“眼睛”和“窗户”,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重视。
  三是修辞手法特殊的句子。小学阶段也是学习修辞手法的重要阶段。学习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也可以深化文章主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重点解读带有特殊修辞手法的词句。例如《己亥杂诗》的关键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再比如《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题目就是文眼,就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教学这类文章时,我们就应该重点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具有特殊修辞手法的句子,从而解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是文章中描写人物外貌、生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句子。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在文章中对于主人公品质的塑造起到关键的作用,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体现,要用心体会作者的用意。
  二、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的方法
  当然,借助关键词句优化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抓住关键词句,那么第二步就是品味关键词句。针对此,笔者的建议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元的形式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品析关键词句。针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在朗读中初步感知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阅读方式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亦是此理。本文以“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为例,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时,我们可以先提出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书籍比作长生果说明了什么?那么围绕我的“长生果”,课文写了我小时候读书的几次经历?作者描写的除了读书的故事,还写到了他的什么故事?
  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文章带有修辞手法的关键词“长生果”,从课题到文章,初次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巧,体会作者将书籍比作“长生果”的精妙。
  (二)在讨论探究中品读感悟关键词句,揣摩语言
  正如上文所言,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具有细节描写、特殊修辞手法的句子,这些句子学生简单读一遍是不可能完全品味用词造句的精妙的,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品读和感悟,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揣摩出作者的用语。以《跳水》这篇课文为例,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究:
  首先出示问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原文中对此描写的句子。其次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最后引导学生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接着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句子并且大声朗读,找出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句子读一读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地感悟到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通过品读关键词,让学生真正理解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中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更能够理解作者采用侧面描写衬托出事态的严重的遣词造句。
  (三)在联系生活中深化关键词句的理解,让阅读回归原文
  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不成熟,理解需要借助生活原型,所以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心比心”的阅读才更容易体会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更通透地解释关键词句。例如教学完《童年的发现》一课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总结交流。让学生从“我”的童年发现中,谈谈自己获得什么启发或体会?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发明”;“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沿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等关键词句。
  总结
  简言之,关键词句和文章的关系犹如人的眼睛和心灵的关系。抓住关键词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文章有哪些关键词句,然后开展多样化阅读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正确找到关键词句,启发学生品味关键词句。如此一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解读文章内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静.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4(06).
  [2]陈卫娜.漫谈小学语文字、词教学[J].课外语文,2013(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4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