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题型设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可以使用习题教学,深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物理习题的分类,对不同题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在题型设计中,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引导学生出现思想上的冲突,找出思维上的盲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达到提升学生物理水平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教学;题型设计
  教师在初中物理的习题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应变能力、综合能力进行测试。习题教学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深化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学会灵活思维掌握正确的解题办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题型类型
  (一)基本题
  在初中物理的习题教学中,基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并能够系统全面地考虑问题。在基本题的解答中,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判断。在解答基本题时,要求提升解题的速度,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测试,巩固并提高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在“运动的描述”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目,即“火车在铁轨上行驶,车厢内乘客相对行李是(  )的,相对于路基是(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地球同步卫星相对(  )是静止的,而相对于(  )是运动的”,这一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运动和静止这类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理解。
  (二)灵活题
  在初中物理的习题教学中,灵活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了解过程与方法,能够举一反三。在灵活题的解答中,需要学生学会自主思维,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解答灵活题时,要求全面考虑问题,重视习题中的细节,有意识地规避问题中的陷阱。教师可以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深化系统的复习,并引导学生活化应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进行物理概念的有效应用。比如,在“压强”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即“关于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重力越大,产生压强越大。
  B. 受力面积越小,产生压强越大。
  C. 压强和物体重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D. 同时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产生压强一定减小”,考查了学生的排除和分析能力。
  (三)应用题
  在初中物理的习题教学中,应用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公式、概念的应用以及数据的计算,并进行多个知识点的串联。在应用题的解答中,需要学生能够梳理线索,进行知识的有效调用。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涉及的知识点,并记录习题中的条件,结合计算公式,将问题抽丝剥茧。教师可以建立反馈机制,应用倒推办法,引导学生总结习题中涉及的理论知识,找到正确的解题办法。比如,在“密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即“一只空瓶的质量为0.1kg,装满水后总质量为0.6kg,则该瓶容积是多少m3?若将0.4kg的另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倒入此瓶时恰好装满,则,这种无色透明液体的密度为多少?”,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于密度的理解,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疑问。
  二、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题型选择
  (一)典型性
  教师在题型选择的阶段,需要注意题目的典型性,避免题型出现重复的现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题海战术”,用大量的习题对学生施加刺激,让学生形成解题习惯,但这种解题方式较为落后,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解题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典型性习题,采取“少而精”的战略,对习题进行细致分析,让学生掌握解答类似题目的办法。比如,在“浮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金属块所受的重力为26.5N,用弹簧秤吊着金属块浸没在水里,这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6.7N。该金属块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为(  )N”。这道题考验学生对于浮力的理解,还可以改变条件,如“金属块沉底”等。
  (二)针对性
  教师在题型选择的阶段,需要注意题目的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打击。教师在习题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错题概率,对学生的答题习惯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環节。教师可以采用针对性习题,对学生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比如,在“机械能及其转化”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即“用滑轮组提起重物,要求省2/3的力,且拉力方向向下,试画出滑轮组中滑轮个数最少的滑轮组的绕线图。(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及摩擦)”。这道题考验学生对于滑轮组的掌握,鼓励学生进行滑轮组绕线图的绘制。
  (三)实际性
  教师在题型选择的阶段,需要注意题目的实际性,将物理理论与实际生活进行连接,避免物理脱离实际应用。教师可以在习题教学中加入实践测试环节,让学生进行实验测试,对答案与实际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与验证。教师可以采用实际性习题,鼓励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推动走向社会。比如,在“功”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即“在中考体育考试跳绳测试中,小明同学1min跳了180次,若他的质量为50kg,每次跳起的高度为4cm,那么,他跳一次所做的功为(  )J,跳绳时的功率为(  )W”。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生活中的运动情况,认清做功的基本原理。
  三、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题型设计
  (一)预设思维冲突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思维冲突,如理论与实际生活间的冲突,让学生进入思维陷阱,加深对于物理规律的正确认知。部分物理规律存在与现实相违背的情况,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片面理解有关规律,会导致学生答题中出现明显的错误。教师在习题设计阶段,可以利用这一点,充分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加深学生对于物理规律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觉概念上的误区,并结合类似的题目,考查学生对于有关规律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即“在竖直平面中,使用细线悬挂小球,并在一定高度后释放小球,在运动达到同等高度后,线突然断开,问小球掉落的方向”。在题目中给出四个答案,分别是在同等高度点静止、朝斜向上运动、朝水平运动、朝竖直运动。部分学生认为到达同等高度的点后,小球存在重力和平衡力,不是平衡力,部分学生认为到达同等高度点时,小球速度为零,为静止状态,是平衡力。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解学生存在的误区,即“认为物体速度为0等同于处于平衡状态”这样的错误认知,从而对平衡状态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强化变式学习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变式学习,采用一题多用的方式,从不同层次、角度对问题进行拓展。在传统学习中,存在多道题考查同一概念的情况,这种现象属于题目的浪费,教师可以从一道题进行拓展,考查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帮助学生形成完整、合理的知识体系。变式学习强调举一反三,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转化后,提升学生对于习题的理解效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题目变化某一条件后,其结果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
  比如,在“动能和势能”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即“将篮球抛向天空,不计空气阻力,在球离手后落回地面,机械能与篮球离地高度间的关系如何?”。在该题目中,由于忽略了空气阻力,篮球只存在动能与势能间的转化,达到机械能守恒的效果,因此其机械能与篮球离地高度的曲线是一条直线。教师可以采用变式学习,引入空气阻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曲线的绘制情况,或增加“篮球在落地后弹起”这一条件,考查学生对于动能和势能间的理解情况,达到一题多用的效果。
  (三)结合熟悉情境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熟悉情境,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对问题进行思考,考查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的掌握程度。物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将物理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以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应对现实中的物理问题。熟悉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物理间的距离,还可以让学生走进思维的盲区,让学生发觉物理知识与现实间的冲突。教师在设计问题的环节,需要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应用物理知识,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使用方式。
  比如,在“光的折射”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即“在书本前方,放置厚厚的平板玻璃,在隔着玻璃看字的过程中,分析字的远近情况以及字的大小变化”。学生能够根据光的折射的基本概念,分析光从玻璃到空气间的折射以及进入人眼的折射,绘制出示意图,答出字变近了的答案,之后可以根据平板玻璃没有放大缩小的功能,推导出字的大小没有变化。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站在岸上看水中,会看到相对物体变浅的虚像”这一情况,将水与平板玻璃进行类比,得出最终的答案。
  四、 结语
  在初中物理的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题型的设计情况,通过预设思维冲突、强化变式学习、结合熟悉情境等手段,优化学生的解题方式,实现学生物理水平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獻:
  [1]孙维刚.初中物理教学中灵活运用生活素材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6(27):40-41.
  [2]孔永吉.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学实践,2019,6(22):85-86.
  [3]徐广玉.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及评价建议[J].成才之路,2019,2(12):31-32.
  [4]吴文文.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J].学周刊,2018,10(35):65-66.
  [5]张灿义.从教材习题与中考试题的比较谈物理习题教学[J].物理之友,2019,6(34):112-113.
  [6]樊文杰.关于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9,4(26):55-56.
  [7]崔晓峰.浅谈物理习题的教学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9,2(7):32-33.
  [8]王国林.如何上好初中物理习题课[J].中国教师,2018,12(30):95-96.
  作者简介:石长国,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巴吉垒镇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7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