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教育体系重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坤 沈言锦

  摘  要 首先分析“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基本特质,进而分析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接着剖析“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教育体系存在的突出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构模式,建议中等职业教育交由人社部门主管的技师技工院校承担。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教育体系;技师技工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9-0073-03
  1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基本特质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而出台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每一次工业革命必然带来产业革命,每一次产业革命对生产者的素质要求都会提高。传统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将逐渐不能够适应未来工业的发展需要,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产业人才。
  对劳动者的科学素养要求更高  每一次产业变革都是建立在科技革命基础之上,即科技革命导致产业变革,产业变革要求产业工人的科学素养更高。每一次科技革命的爆发都是建立在上一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且比上一次科技革命的技术含量更高,对产业工人的科学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体现在教育方面,就是对产业工人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如在当下传统的产业中,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的工人基本可以胜任大部分一线工作,而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必须要大专学历的学生才可以胜任大部分一线的工作。
  对劳动者的体力要求降低  科技革命的最大特点是,伴随着每一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度将减少一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将解脱一分,即人类更加依赖科技的进步,减少对自然物属性的依靠。而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机械生产取代,但对产业人员的体力要求将不断降低。
  对产业工人的数量要求将减少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将消灭一些简单的、可重复的工作,从而对产业工人的数量要求也将降低。根据相关部门预测,由于智能制造的影响,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机械取代,这给教育界提出新的要求。
  2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未来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人才培养的结构体系必须适度超前于产业发展  人才培养的一个目标是服务产业发展。在产业变革之际,人才培养结构必须适度超前产业发展,才可以支持、推进产业的发展,否则会延迟产业的变革。我国当前的人才体系还是金字塔形的,即中等职业教育人数过多,高等职业教育人数较少,这个人才体系明显不符合我国未来的人才需求。这也是我国教育体系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必须适度超前于产业发展  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的知识体系将不断被更新,在此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必须适度超前于产业发展。即低级别教育的内容将不断被淘汰整合,高级别教育的内容将不断下移,新产生的技术将不断充实到高级别的教育之中。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1)为相关级别的教育者提供完备的知识体系;
  2)为相关级别的教育者提供开放的知识体系。
  3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教育体系存在的突出矛盾
  在我国迈入“工业4.0”之际,我国的教育体系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束缚我国的教育发展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开发自身资源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我国教育的顶层设计在宣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的分类更多是一种学术型和应用型的分类,不应该是高低贵贱之分,每个学生都应该根据自己后期的发展以及爱好选择学院和专业。如果学生动手能力很强,且不愿意从事研究工作,就不应该受传统世俗的影响,一定要选择985或211院校。同样,对一些用人单位而言,也要根据相关的岗位要求进行招聘,不应盲目追求985或211院校的学生。
  传统的政绩观念阻碍我国的教育发展  当前,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政策不是很科学,以能不能出政绩为出发点,存在违背基本教育规律的现象。而某些评奖甚至加剧了这种现象。
  此外,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出政绩,将主要财力和物力放在基础教育和985或211院校建设,忽略了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这样不但会使教育行业畸形发展,也会耽误相关产业的发展。
  盲目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限制我国教育发展  以“普职五五分流”政策为例,我国大部分地区盲目学习国外经验,强制实施“普职五五分流”,已经严重不符合我国教育现状。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沒有陷入中等发达国家陷阱的国家,其高等教育人数比例已超过75%,而我国“普职五五分流”政策人为强迫一部分学生去读中专教育,但我国还没有建立顺通的“中高本”衔接体制,使得这些学生读完中专后被迫进入社会,严重浪费人力资本,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未来的工业革命与产业变革之后很可能会被社会淘汰。此外,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严重落后于国外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及国内的普通教育质量,盲目模仿国外的此项教育政策不符合我国的教育现状。
  教育被赋予过多“非教育”方面社会职责  教育的过程就是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将“人”作为一种资源开发,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然而,我国的教育被赋予过多“非教育”方面的社会职责,一些政府领导仍将教育作为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一种工具,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被本科教育歧视,普通本科教育被“双一流”教育歧视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很多单位不顾自己企业实际需求,招聘的时候盲目追求“双一流”院校毕业生的根本原因。   当前,我国教育提升的过程被演变成选拔、淘汰的过程,每个阶段的教育都没有真正将“创新”作为其主要目的,使得目前的很多毕业生缺乏创新思维,制约了我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在我国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其危害性并不明显,而当我国工业水平基本超越发达国家,要领跑工业发展的时候,其弊端将被无限放大。
  没有科学界定不同教育形式所承担的不同教育职责  目前,我国的教育主要是由教育部门负责,还有一部分教育由劳动与人社保障部门承担,即技师技工教育。实践证明,技师技工教育和教育部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很大的重叠性,从积极方面考量,可以促进两种教育竞争与发展;从消极方面考量,浪费了很大一部分的教育资源,且在一定形式上加剧了恶性竞争,使得买卖生源非常普遍。从两种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模式来看,技师技工教育和国外的职业教育模式更为接近。但到目前为止,两种教育的发展缺乏协调。
  4 重构“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教育体系研究
  基于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以及我国教育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重构我国教育体系已刻不容缓。当前,我国教育的整体结构、规模、效益、衔接体系、管理体制都无法服务未来的产业变革,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重建我国的教育体系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结合我国当前产业的发展阶段以及未来的工业发展需求,我国的教育体系应重构成图1所示模式。重构后的教育体系和现行的教育体系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和变化。
  教育的结构规模发生根本性改变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学习德国的经验,将初中毕业生五五分流,让成绩优秀的50%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强制将成绩较差的50%塞入中等职业院校。然而,一方面,我国没有建立顺通的中高职衔接通道;另一方面,我国中等職业教育的基础教育非常薄弱,而被强制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还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很多人会因此自暴自弃,或受其他不爱学习学生的影响,将学习变成副业。
  重构后的教育体系将大力兴办普通高中教育,让愿意学且有学习能力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将不愿意学或学习能力极差的一小部分学生分流出去,学一些手艺或技术,提前进入社会。重构后的教育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本。
  教育的管理体制产生局部变化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基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教育部门主管的中等职业学校;另一部分是人社部门主管的技师技工学校。目前,两种教育存在很大的冲突和重叠。建议重构的该部分教育由人社部门承办,具体原因如下。
  1)教学质量有保障。目前,以各类技能大赛为参考,虽然技师技工学校的学生数量远远小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数量,且学生入学时的基础也差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但技师技工学校学生的获奖数量和含金量远远高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2)师资队伍有保障。从中学分流出来的学生,基本是不愿意学习或者没有学习能力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让其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由于人社部门主要服务企业,让人社部门承办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从企业抽掉相关的技能大师,因此,教学的师资队伍会有极大保障。
  3)就业水平有保障。由于人社部门联系企业最为紧密,在所有的政府机构中,对企业的用人需求最为熟悉和了解。让人社部门承办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可以随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办学目标和办学内容,很好地保障学生的就业。
  4)后期发展有保障。将中等职业教育划归人社部门主管,最大的因素就是保障这些学生后期发展。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属于弱势群体,且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发展,很容易被社会淘汰。而让人社部门主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随时让这些人回炉深造,保障后期发展,无下岗之忧。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建议将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教育,将一部分移交给人社部门转办技师技工教育。
  教育的衔接模式发生局部改变  重构后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真正实现“立交桥”式的人才培养结构。重构后的人才培养体系,技师技工毕业的学生可以报考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分为学术硕士和工程硕士,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优秀大专生可以直接报考工程硕士;针对一些院校将博士研究生阶段教育分为学术博士和工程博士,在此不提倡,因为无论是工程博士还是学术博士,都偏向于研究,与硕士阶段有着本职区别。
  5 结语
  “中国制造2025”实质是一项产业政策,这个产业政策主要是依靠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此大背景和大形势下,教育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此外,将初中毕业生中一小部分不愿学习或学习能力极差的学生交由人社部门,让其根据企业需要传授他们一定技术,提前进入社会就业,也是极大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构建职教体系新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9):13-17.
  [2]朱颂梅.基于工匠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创新策略[J].职教论坛,2017(34):84-87.
  [3]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6,36(11):48-51.
  [4]沈小碚,习凌冰.“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3):
  61-67.
  [5]沈言锦,张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7,37(10):58-61.
  [6]于志晶,刘海,岳金凤,等.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1):10-24.
  [7]沈言锦.“双创”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7(8):32-34.
  [8]李坤,伍广,李雪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56-257.
  [9]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芙蓉工匠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6):141-142,1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3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