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形成性评价导向的高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创新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翅 张海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同时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不断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的中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情况来看,课程建设更多的是关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信息化手段建设。课程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实际效果和学生能力层次水平的关键环节,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探索形成性评价导向的高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并在专业课程中予以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针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考核评价存在的评价内容单一、主体错位和不规范等问题,基于形成性评价的理念,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在《Linux操作系统服务器管理》等计算机类实践课程中予以应用,提升了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传统课程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十八大”以来,每年输送了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然而,在高职学生大量进入社会的同时,相关企事业却存在招工难的窘迫,企事业单位对高职学生的不“感冒”,主要根源在于高职学生自身专业能力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不强,不符合企业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规格要求。可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课程考核评价是衡量高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很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考核评价却处于尴尬的地位。例如,在高职校园非常火热的计算机类专业,大部分课程都是运维类、设计类和应用类课程,这些课程强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但是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考核评价体系却重视不够,有的甚至还采用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方法。课题组根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和前期对广东省内几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并查阅相关文献[1-8],发现高职课程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价方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考核评价内容单一
   考核评价的内容侧重于知识领域,热衷于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考察。而没有充分体现出对于学生岗位能力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忽视了职业素质的评价,也没有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跟踪与指导。
   2.考核评价主体错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那么,课程考核评价的主体就离不开学生这个核心。而在现实的高职课程评价过程中,任课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这个主体参与的程度并不高。缺少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消化和自我评价的环节,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考核评价制度不规范,考核评价管理较松散
   在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考核评价的设计较为单薄。而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不同教师承担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却有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检查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形成性评价的应用价值
   形成性评价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首先提出,由布卢姆首次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不仅是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学习效果、形成适合于教育对象的教学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手段[9]。形成性评价方式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又称“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学习阶段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倾向进行综合性评价,是一种全过程、多维度、积极主动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动态地掌握教学效果,并及時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高职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最终目的,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与发展,大部分高职课程都是针对一些典型工作岗位,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重构课程教学体系,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引导教学,使教学活动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充分体现了现代高职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
   高职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的特点与形成性考核评价的内涵要求是相符合的,在高职课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考核,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第一,有利于引导教师开展更加深入的课程教学改革。高职课程大部分是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驱动。开展形成性考核评价要求教师真正明确教学目标,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与实践项目紧密结合的教学案例,在项目中细化知识、技能和素养考核点,融考核评价与教学过程于一体,并及时地发现问题,形成闭环。第二,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在形成性考核评价中,学生是考核评价的主体之一。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认知、理解、感悟和应用,学生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本身拥有的认知水平相融合,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和收获的快乐,让学生拥有很高的获得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形成性评价在《以Linux操作系统服务器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1.选取与组织基于形成性评价理念的教学内容
   《Linux操作系统服务器管理》是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典型的工科类实践操作课程。该课程自建设以来就与国内Linux龙头企业中科红旗软件有限公司开展深度的合作,从本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工作岗位——网络管理员出发,与红旗公司工程师多次探讨,总结出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管理与维护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网络操作系统平台、管理与维护企业应用服务器、管理与维护用户终端,再从这4个典型工作任务中与本课程相关的操作系统与应用服务器的管理与维护任务,推出完成该任务本课程需要提供的安装Linux系统平台、排除Linux系统故障、排除Linux网络故障、配置使用远程管理、设计实现防火墙策略、管理与维护域名服务器、管理与维护Web服务器、管理与维护邮件服务器、管理与维护文件服务器、管理与维护Squid服务器等10项专业核心能力;然后本着知识够用适用的原则,从需要掌握的专业技术能力总结归纳出课程需要涵盖的14个知识模块,根据红旗公司在中小企业转平台项目中的实际案例,将知识模块重新组合,形成既能涵盖知识要点,又能体现工作岗位典型任务的10个教学项目单元。在这10个教学项目单元中,每一个教学项目单元对应若干个专业核心能力要求。    2.实施基于形成性评价理念的考核体系
   根据《Linux操作系统服务器管理》课程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在10个教学项目单元中,精心设计考核表格和考核点,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3人一组分成项目小组,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领导小组成员完成每堂课所布置的10个单元项目,该项占总成绩的30%;同时领导小组成员完成3个综合项目,该项占总成绩的30%;增加学生互评环节,让学生在互评中锻炼系统测试能力,该项占总成绩的20%;强调职业素质培养,以课堂纪律、考勤、团队建设、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为模拟考核点,该项占总成绩的20%;最后,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设立期末免考条件,即完成3个综合项目并完成7个以上单元项目,即可按照以上成绩比例计算成绩,不需参加期末考试,如不符合免考条件,则须参加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为考核内容的上机项目实操,以代替单元项目与综合项目所占总成绩的比例。具体成绩构成如表1和表2所示,表3为项目实施的评测表。
   四、效果
   3年多以来,我校计算机类操作课程实施了基于形成性评价理念的学业考核方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第一,任课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目标,合理地设计了基于工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地掌握了学生的学业动态,运用了多种新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
   第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能够根据高职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管理,实现了分层教学管理,个性化教学管理,真正贯彻了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不仅掌握了课程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而且具备了适应岗位需求变化的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等关键职业要素。因此,在高职实践操作类课程开展基于形成性评价理念的考核方式改革,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学业状态、課程的实际内涵和教学硬件条件,灵活地实施基于形成性评价条件的考核方式,为高职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芹.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35).
   [2]於实.基于实践导向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23).
   [3]崔怡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研究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
   [4]汤慧芹.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07).
   [5]杨晓敏.高职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6]吴亚萍.“产学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课程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0).
   [7]王婷.“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32).
   [8]王永红,王诗瑶.基于高职教育属性的课程多元化考核理论和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8).
   [9]单志艳.如何进行教育评价[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9.
   责任编辑何丽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3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