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验式活动在小学低段心理辅导课中的有效性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低段的心理辅导课中,结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思维方式,科学创新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模式,以情境体验、案例分享等方式来不断丰富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法,在整体提升和优化团体辅导课的教学效果来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这次研究中,全面结合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与差异化发展,让课堂中的每一个活动不流于热闹,不拘于形式,真正让每一个课堂环节走入学生的心灵,引导并发挥它在课堂环节中的有效性,更大程度上来实现课程目标和增强辅导效果。
  关键词:体验式活动;小学低段心理辅导课;有效性探索
  小学低段学生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他们的行为方式偏主观,无论是在学习还是成长过程中,都带有极强的主观意愿。伴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教师在小学低段心理辅导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结合小学低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认知兴趣等,全面创新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体验式活动,科学创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互动体验过程中增强心理素养,优化课程学习质量。
  一、 体验式活动的内涵
  体验式活动的关键词在于“体验”二字,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自主体验,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增强自身的感受与认知,提升自身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不断优化教学质量。在体验式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引导者。所谓的体验式活动,主要是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需求等,科学创设体验式活动,在体验式情境的营造以及塑造过程中,有目的地让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引导学生亲自感知和经历要学习的知识。因此,体验式活动事实上是一种双向传递的互动教学模式。
  二、 体验式活动在低段心理辅导课中的应用价值
  低段的心理辅导课,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这些离不开课堂环节中要有的放矢地安排好体验式活动,积极开展体验式学习,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中,真正内化心理感受,真正优化心理素养,它的价值是不可小觑的。
  (一)体验式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共情内化
  林崇德指出,低段心理辅导课的主要内容要与学生自身心理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包括环境適应能力、自我认知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合作共享意识等等。但一直以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受课时安排以及整个教学环境的影响,教师鲜少关注这方面的教学。比如,低段孩子会因为“我是怎么被生出来”这个问题所迷惑。家长因为这个话题的敏感性,不愿意做正面回答,也不知道怎么进行解释。心理辅导课上,老师们也会迷惑,如何进行这方面启蒙的性教育。这时,可以巧妙地运用“小蝌蚪找朋友”的情境表演,让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对生命产生过程有了一个形象又初步的认识。可见,在小学心理辅导课的教学实践中,体验式活动的科学开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内化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学生的心理素养。
  (二)体验式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他们对于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更有学习兴趣以及参与积极性。小学低段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尚且不足,可能他们在相对封闭或者呆板的教学氛围中,难以实现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也难以跟随教师的引导来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为有效扭转这一教学困境,整体优化学生的心理素养,不断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创设体验式活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知自我、提升自我、管理自我。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调节与管理的目标。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心理辅导课的这些课程目标很难实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将体验式活动积极融入其中,能够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体验式活动的有效开展,符合低段学生的认知诉求以及兴趣需求,同时也能够让广大小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充满挑战、充分竞争的良好氛围中,在问题和困难中积极体会、感悟和分享,实现心灵的成长与提升。
  (三)体验式活动开展能够实现学生差异化发展
  一直以来,在低段心理辅导课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孩子好动,课堂秩序难把控,老师喜欢操控课堂,完全占据着教学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差异以及主观感受。特别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计划的安排部署等方面,为追求教学进度,教师往往采用统一化的教学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差异化发展。积极开展体验式活动,能够让不同心理素养以及不同学习诉求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都能够明确自身的方向。同时,在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中,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之间的存在,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条件,继而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体验式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在活动实践以及自主探究过程中,不同心理素养的学生积极表现自我,积极开展自主探究与探索,这些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诉求,继而优化小学心理辅导课的整体教学效果,全面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三、 体验式活动在低段心理辅导课中的有效运用
  小学低段学生具有显著的年龄特点,在辅导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体验式活动,不断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以及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审视自我,不断提升和促进自我的进步与发展。
  (一)角色扮演,让体验融入情景
  在小学低段心理辅导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角色互换、小品表演、哑剧表演、空椅子表演等等,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发现自我,全面审视自我。一方面,在小学心理辅导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游戏情境,将心理辅导课的内容与低段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巧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领悟心理辅导课的内容。比如,在《两只耳朵竖起来》的学习力培养辅导课中,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在导入环节就运用“找耳朵”小游戏,看谁反应最快。不仅与本堂课主题息息相关,同时也引出了学习专注力的话题。游戏中,学生自然而然走入课堂,顺利切入辅导活动模式。又如在《多彩的情绪》一课中,运用空椅子表演,让学生在学习情绪控制中,了解到了要学会换位思考,习得了一个控制情绪的好办法。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对挑战失败的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这对于培育同学情谊、增进团队凝聚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老师通过这些游戏性、互动性强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所扮演角色的言行,感受往往比较深刻,能激起心里的感受。一般在自我意识训练、情绪情感训练,以及个性塑造和人际交往指导中,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像使用频率最高的角色互换,在低段的活动课中比较受欢迎。老师积极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与认知心理知识。比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再现校园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同学矛盾,如随意翻动别人的课本、自习时间讲话影响其他学生等等。通过角色扮演,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学会沟通技巧和交往艺术。   (二)价值辨析,让体验走入心灵
  即使是低段的心理活动课,我们也不能把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要让每一个活动环节让学生有静下心来进行思辨与讨论的过程。充分运用小组讨论法、两难问题法、脑力激荡法等,让学生在讨论与辨析的过程中,透过现象,透过体验,来走入心灵,来督促检验自己的行为模式,解决价值冲突。如在《我喜欢和父母聊天》的一课中,在抛出了“快快地小烦恼”角色体验活动后,面对手捧手机忙于刷屏的父母,你怎样和父母进行沟通。低年级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与小主意。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也能站在父母角度去思考,他们刷手机是否真的都是在娱乐。如在《不要靠近我》的心理辅导课中,主要是初识性骚扰。让孩子们在讨论中明白,哪些地方是自己的小秘密,不能被别人碰,哪些行为是需要站出来学会自我保护的。在玩贴贴游戏中,老师可以不斷暗示,“我来贴喽?我来贴喽?”引导学生思辨,了解自己的防卫区。当然,教师还可以开展主题分享讨论,让每个学生轮流进行表述。比如教师引导学生科学控制自己情绪,就可以采用分享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向学生提问,“当自己出现坏情绪时,应该如何进行排解”。在学生激烈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心理辅导课程内容的内化吸收。
  (三)行为强化,让体验化为行动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斯金纳指出,行为发生的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在学生行为导向上,我们经常会使用到奖励、惩罚等强化手段。在辅导课的体验环节,我们照样也可以用到强化法,让学生把活动体验落实在以后的行为与意志中。如在《团结合作守规则》的课堂中,通过小组集星的方式,开展小组合作评比,把活动强化为日常行动。如《我会表达》中,通过辅导老师的课堂小礼物,强化孩子们大胆自信与身边的人沟通。只有不断地通过活动行为来刺激,来会把活动体验内化为自身行为,真正把活动实效落到实处。
  四、 结论
  总之,在小学低段心理辅导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全面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梯度、有目标地设置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完善自己的各方面心理品质,强化心理素质,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俞雷.体验式学习在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5(54).
  [2]朱颖.体验式学习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作者简介:
  沈立梅,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第四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7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