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目标激励 注重过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一封给“老班”的信》和《这让我吃惊》为引子,基于学生同伴激励的急剧弱化现状与教师中存在着错误的无奈观与认命观现状,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一是理清目标激励的基本步骤;二是从学生层面进行实践,提出了目标激励的具体过程与方法,从理解规划、确立目标、体验过程、达成目标、循环往复五个环节进行实践;三是从教师层面进行实践,提出了目标激励的平台创设与指导方法,从澄清思路、营造氛围、搭建平台、科学指导、有效评价五个环节进行实践。
  关键词:初中生;学生成长;目标激励;策略
  一、 研究缘起
  引子1 一封给“老班”的信
  老班:
  这个称呼虽然不怎样,但我还是觉得这样叫亲切些。虽说现在不在你带的班里,但还是能时时看见你。
  ……
  初一入学时,我们一些同学明显地表现出信心不足,学习生活动力不足,在校好像只有一件事——玩。那时,老班你很想尽快改变我们,对我们要求严格。每天盯牢我们,一有风吹草动或者我们违反了学校的纪律,即使是比较小的事情,也来个小题大做。骂、罚劳动、罚站、写说明书等等,实际上都只能使我们一两天安静而已,根本没有什么作用。老班与我们就好像迪斯尼中的“猫和老鼠”,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那几天真的像那只“猫”一样的烦得不得了,直到您要求同学们写电影《虫虫特攻队》观后感,才恍然大悟。
  其实那时真不知道要写什么,感觉自己像是麻木了,完全把它当娱乐了,乐过了、笑过了,一切还是照旧。要说真的有什么,也只是片刻的激情,始终成不了奋进的动力。也许太多的失败让人学会了放弃,放弃所谓的梦想。而我学会了“无所谓”,大不了就那样了,学会了不在乎。努力去做一件事,我何尝没有想过?可就找不出来那股动力。太多次的打击让我学会了所谓的可笑的“坚强”。
  这是一封学生写给笔者的信,该信虽然写得不那么富于逻辑,但让我看到了这位学生为代表的那个群体的所出现的迷茫、甘于落后、缺少动力等问题。也从中让我看到了自己教育方法的单一,不能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引子2 这让我吃惊
  这是我2018年10月份轮到值周的一个早上,我去检查早读情况,离下课大概还有十分钟。我透过窗户,发现一个班有好多人倒在桌子上睡觉。我数了数,有10人,这让我吃惊,这是早上呀。我推门,发现我到了他身边竟然还不知道。而后我又到其他同类班级检查,发现大致也如此。我把其中两个班中睡觉的共19个同学叫出去了解情况。
  这么严重的睡觉情况让我们忧心。
  (一)研究发现
  我们发现了相当多的学生存在着学习上得过且过的状态,不少班级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业长期不交,或长期抄袭,上课时人在教室心在外,有的甚至在睡觉,早读时,基本听不到他们的读书声;精神上缺少追求:主要表现在他们经常是无所事事,他们来到学校,可以讲是“出工不出力”。他们不太清楚自己的目标,也没什么具体的努力方向,周末时的手机、上网成了他们的主要期盼。
  这些现象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这样不追求上进?难道就由他们自生自灭?这可违背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初中正是人生最关键的发展时期,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是各种能力锻炼的最佳时期之一呀。
  (二)原因分析
  学校生源流失现象严重,在优秀生人数激减的同时,学生学习落后面也在迅速扩大,老师们明显地感受到他们上课反应速度、作业质量、考试成绩、学习刻苦度等方面的下降。同时,教师错误的观念存在。
  1. 无奈观
  认为在目前的背景下,我们只能招到这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教育教学中我们也很努力了,可他们还是不懂;我们与学生都交谈了多少次了,可他们还是不肯学,还是不肯交作业,还是考不出,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2. 认命观
  我们这样的学生怎么能与兄弟学校比?他们是核心学校,我们比他们差是正常的,他们就应该比我们好。我们教师中有了这样的思维定式——我们是二类学校。
  我们的学生确实存在着疲软现象。我们认为,一个合适的目标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成长,改变我们学生的疲软状态。
  二、 实践操作
  (一)目标激励的基本步骤
  目标激励必须考虑师生两个方面的因素,起点是要让学生理解人生规划的意义,最终是要促进学生成长。我们将目标激励的流程分为六个步骤:理解规划、搭脉诊断了解与分析学生(愿望、潜能)、制定目标、建立自信、寻找策略、实施目标,其中前五条为实施前的准备阶段。
  (二)学生:目标激励的过程与方法
  1. 理解规划:品味成功,感知成长
  (1)把握“品味成功,感知成长”的内涵
  品味成功从五个方面去把握:一是成功的多维性,二是成功的相对性,三是做事的目标性,四是追求的持久性,五是成长的过程性。
  感知成长从五个方面去把握:一是成长离不开学习,二是成长离不开自我剖析,三是成长离不开竞争,四是成长离不开合作。
  (2)围绕实现“品味成功,感知成長”目标,我们做好四件事
  ①培养学生形成四种习惯:一是自我剖析习惯;二是学习习惯;三是竞争习惯;四是合作习惯。
  ②引导学生理解成功的多维性。主要通过各类表彰文章来达成。尽可能多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表扬。充分用好五种载体——校广播站、校宣传栏、校表彰会、校刊校报、班级宣传栏,宣传学生优秀事迹案例、进步事迹案例,探讨什么是成功,成功与失败的关系。
  ③引导学生理解成功与磨炼的关系。以资料介绍为主要方式,比如介绍俞敏洪创办新东方的经历可以激励他们的学习意志力。
  ④适时鼓励建立自信。在引导学生品味成功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常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2. 确立目标:对照目标,认同成长
  (1)自我分析阶段——明确自身条件
  自我分析是树立正确目标的前提,通过自我分析,使得学生明白自己现在需要做怎么,理智看待自我,寻找自我特长,树立追求的自信,并且明白三个问题: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现在做什么。
  (2)自我思考阶段——建立期望目标
  通过自我分析情况,根据自己发展需要建立远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对目标进行分解:学习目标、锻炼目标、习惯目标等,使各项指标都能接近或达到目标。
  (3)借鉴阶段——横向对比目标
  把班级同学自我期望目标汇聚在一起,然后在教室张榜公布并向每一位同学发一份。这样使学生学习目标有一个对照作用和同学监督作用。
  (4)教师指导阶段——阶段目标修正
  指导目标过程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指出目标实施可能遇到的困难,激励学生迎难而上;二是目标的合理性,修正不合理的地方;三是目标细化,促进学生从事踏实学习氛围的营造;四是目标过程中要有自我管理和监督的措施;五是目标延续性,能向高一级目标发展。
  (5)目标形成阶段——阶段目标确定
  学生在前所述的基础上完成目标制定。比如细化目标:(1)运动会取得100m、200m两个项目的前三名,为此,每天课外活动去操场跑5个100m,5个200m;(2)自己已是教室美化小组组长,配合班主任将教室进行一次美化。(3)每周周五去学生阅览室看一次书;(4)每天中午做30分钟作业;(5)新的英语单词能在上新课的两天内记住;(6)能问每位任课教师一次问题,加深了解;(7)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班里的两项竞赛被扣分;(8)自己带来的手机能交给老师保管;(9)月考成绩的名次比9月份的进步3名以上。
  3. 体验过程:参与实践,体验成长
  学生有了奋斗目标之后,但是如何围绕目标展开活动,实现阶段奋斗目标,这是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
  (1)“参与实践,体验成长”内涵要点。一是注重实践;二是注重体验。
  (2)围绕“参与实践,体验成长”目标,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尝试
  ①合作小组式实践
  我们各班大致按人数均衡、性别均衡、学习与纪律条件互补的要求组建竞赛小组,大多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长值日一天。之后将小组的成绩看成一个整体,他们有着共同目标而产生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忙的情感。
  資料链接1 ××初中××班级纪律、卫生分组考核及奖惩办法(节选)
  一、 ……
  二、 分组
  全班分为七个组,每个同学只能分到某一个组中去。每组设组长一人。组内由组长负责。各组人数基本平衡。
  三、 统计
  ……每周按七个组进行排名,第一名得7分,第2名得6分,……,最后一名得1分。月、半学期、学期统计分以此为标准。相同情况抽签决定。
  ……
  ②对照目标,自寻自创实践机会
  对照自己设定的目标,自寻自创机会。
  资料链接2 用好三个10分钟
  在班级班会课上举行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一名同学是这么介绍他的挤时间方法的,叫作用好三个10分钟——大课间前10分钟,午睡前10分钟,晚饭后10分钟。他还特别算过,每天30分钟,每两天1个小时。如果一学年按300天学习时间计,就增加了150个小时。如果按每天8小时学习时间计,相当于多出了近20天的学习时间,这是一个不短的时间。
  ③创设多种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实践。学校创设多种让学生实践的机会。我们有爱心协会、心理社团、文学社、美术兴趣小组、音乐兴趣小组、篮球协会、调查部等。这些都是学生参与实践的好载体。
  4. 达成目标:寻找亮点,展示成长
  寻找亮点,展示成长就是通过寻找的亮点来展示学生的进步,激励其更好地成长。在实施这环节时,我们做好三件事。
  (1)学生自荐。我们主要采用学生亮点申报方式。个人亮点申报活动是一项学生对自我认识的活动,学生对自己一个星期表现进行反思,写出一个星期的亮点,向班主任申请获取个性成长积分。班主任根据学生提出的亮点申请,进行核实之后,给予登记个人成长记录。
  2018年807班,开始学生学习没有目标,没有纪律,只要老师不在,整个教室就会闹哄哄,每一次考试被其他平行班拉开6分以上,这是我校“后进”班。我们采取亮点申报的方法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我。亮点申报行动口号:我努力,我能行;我进步,我成功。
  (2)师生推荐。将教师或其他学生发现的亮点补充到学生的个人亮点申报表中去。推荐与亮点发现平台创设相结合。
  (3)亮点展示。我们将学生取得的亮点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出来。
  资料链接4 参与也是亮点
  每年都有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去参与,把学生参与的活动记录下来进行展示也是亮点展示。
  5. 循环往复:多维评价,享用成长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实现“多维评价,享用成长”目标,把握五个要点
  ①确立核心评价指标。我们的最核心理念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②与班级目标衔接。个人目标应尽量融入集体目标之中去,做到既有个性目标,又与集体目标统一。
  ③紧扣预设目标。评价时要围绕目标的达成度。
  ④评价多角度。这里的多角度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评价指标多元化;二是,评价的相对性;三是,注意正反评价。
  ⑤评价的激励性。评价多找激励因子,注意评价的激励性,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人性的尊严,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2)实现“多维评价,享用成长”目标,做好三件事
  ①新的月考表彰制度。
  月考改变以往只有成绩最优秀的年级前20名或班级各前5名,而绝大多数同学没机会受表彰的表彰方式,设立新的表彰方式。
  ②开展丰富的体现多维评价活动。
  资料链接5 学生个性成长量化标准
  可以从学习方面,阳光活动,自主管理,合作交流四个方面的成功表现来进行量化。
  (三)教师:目标激励的平台与方法
  1. 澄清思路:清晰目标,规划成长
  反思教育行为,做到清晰目标,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目标,帮助学生规划其成长。
  整个流程大致可用下图表示。
  研究学生特点研究学生目标个性规划指导协商形成学生成长目标
  个性规划指导,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导;协商形成成长目标。在人生规划的指导下,经过师生双方的协商,必要时吸收其他同學家长意见。
  (1)围绕“清晰目标,规划成长”目标,引导教师树立三种意识
  ①研究学生的意识。一要研究学生特点,二是研究学生目标。
  ②尊重学生选择的意识。要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学生本人具有最后选择权、确定性。教师只是指导者,可以说观点,提意见,但不能越俎代庖。
  ③目标的可测意识。目标达成与否应尽量是可检测的,模糊的目标会导致行为的随意。
  (2)围绕“清晰目标,规划成长”这个目标,做好两件事
  ①强素质,创和谐师生关系。如果师生关系不是一种信任、支持的关系,其实施的效果是会打折扣的。这既要教师将师生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现在的师生关系是不够和谐的,大多数时候趋于平淡。我们将师生关系的和谐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目标,充分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②针对性指导
  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2. 营造氛围:走向学生,陪伴成长
  目标能给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也能给我们增添前进的力量。
  (1)围绕“走向学生,陪伴成长”目标,把握好三个要点
  ①跟踪策略。要经常询问学生目标的进展情况,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创造了解学生的机会。
  ②做学生心灵的支持者。教师是学生实现其目标坚定的支持者,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激励力量。
  ③创设注重物质和精神环境。加强对教室、寝室环境的布置,以达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2)围绕“走向学生,陪伴成长”,教师努力做好三件事
  ①建立及时反馈制。在月目标制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目标达成情况反馈。实行以周为单位的反馈制。
  ②实行谈话制。谈话出德育,谈话出成绩,这是我们对谈话制重要意义的认识。
  资料链接8 在活动中谈话
  谈话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只是将学生请到教室门口进行交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可以在面批中进行。形式的多样更有利于交谈的深化。
  学生姓名每两周学生作业至少面批1次每两周学生至少问教师1个问题每两周至少提问学生1次每两周至少鼓励学生1次每周1次小测试成绩
  ③物质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环境创设是陪伴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
  3. 搭建平台:反思激励,一同成长
  (1)围绕“反思激励,一同成长”目标,把握三个要点
  ①反思性。在实施目标激励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正常的。师生要养成反思的习惯。
  ②双主体性。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双方都要进行反思,探寻在实施目标中遇到问题的原因。反思不只是学生单方面的。教师要反思自己观念或指导行为中存在的不足。
  ③共同成长性。通过建立评价反思平台,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学生通过反思,及时发现问题,以更好地促进自己达成目标。
  (2)围绕“反思激励,一同成长”目标,做好两件事
  ①养成反思习惯。我们不断在强化这样的意识,遇到困难三部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资料链接10 考后分析
  考试之后得满分是每次考完后的常态目标,这个目标未必写入学生的月目标计划中,但却是一直存在的。通过诊断,师生都可找到相应的原因,教师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促进师生双方共同成长。
  ②创建成长平台。共同成长需要创建多种平台,师生都应参与到适合自己的平台中去。我们主要创设了四种平台。
  一是补救平台创设,二是扬长平台创设,三是展优平台创设,四是基本素养提升平台创设。
  4. 科学指导:个性指导,加速成长
  (1)围绕“个性指导,加速成长”的目标,把握两个要点
  ①充分研究学生。这是前提。
  了解学生需要时间,一些必要的调查可缩短我们的了解时间,并可得到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教师了解学生有比较大的帮助。
  ②因材施导。一是通过特长发展指导,指导学生建立更积极的学习目标;二是通过对学生特殊思维指导,使学生对部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透彻;三是对学生某些爱好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2)围绕“个性指导,加速成长”的目标,对学生做好四类方法指导
  ①诊断指导法。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具体遇到的问题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了解学生问题的具体内容和产生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个性化指导。
  ②特长指导法。以学生的特长为个性指导依据,进行针对性的激励。
  ③分类指导法。将某些特质相同的同学集中在一起,提出相应的指导。
  5. 有效评价:阶段检测,梯级成长   阶段检测,梯级成长是教師在学生经历一个阶段实践活动后,采用目标激励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并给予评价,帮助学生个体分析活动中取得的进步、存在的不足以及与其他同学差距,明确自己目标达成度,激发学生生成改变自我的欲望,促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立新的追求目标,实现梯级成长的经历。
  (1)围绕“阶段检测,梯级成长”目标,把握四个要点
  ①形式的多样性。单纯的学习激励大多以笔试进行,检测形式应多样,除常用的笔试外,要根据目标内容不同做出选择,特别是道德方面的更应注意检测的科学性。
  ②目标性。检测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制定的目标,但不完全局限于其先前制定的目标,是制定的目标加校纪校规的底线问题。如果校纪校规的底线都突破了,那不管先前的目标中有无设立,其行为都要批评。
  ③计划性。阶段检测根据内容不同,其阶段也有不同。但都要有相应的计划性。
  ④激励性。检测只是手段,发现问题激励其成长才是目的。因此,检测时不要将学生搞得一鼻子灰,弄得垂头丧气。
  (2)围绕“阶段检测,梯级成长”目标,做好四件事
  ①学习上的常规考。学习离不开检测,这些常规考属阶段检测,考好分析好。
  ②月目标周检查制。我们制定了统一格式的月目标周检查表,实行目标制定每月制,检查反馈每周制。
  资料链接11 月目标周检查表
  为便于统计、整理,我们制订这份月目标周检查表。评价时对照目标,逐条进行。同时,我们实行三级检查制——自评、监督人评、指导教师评,在第2周及第4周还增加班主任评。
  ③指导教师检测制。我们班额一般在35人左右。为便于检测与指导,发挥任课教师作用,每位任课都有指导学生,每位学生都有指导教师。任课教师可在平时随时检测,每周实行定期检测制。检测的基本依据是其制定的目标。
  三、 研究成效
  (一)形成了本校特色的目标激励操作体系
  目标激励操作体系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我们完成了目标激励研究的基本步骤,并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针对目标激励学生成长的实施,在学生层面提出了五大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层面提出了五大平台与指导。
  (二)学生注重了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自我激励
  1. 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的多了
  目标激励包含对自己的目标管理。课堂中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现象少了,带着问题进课堂的多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少了,找重点解难点式的听课多了;笔记一概不记或者全记的少了,有选择的记录多了;一堂课平均用力的少了,重点时段重点听一般时段一般听的多了。
  2. 学生对学业之外的事关注多了
  一晃而过的初中三年不只是学业上的成长,更有人品、性格、处事等各方面的成长。从一心只读“圣贤书”到关注公益事情的人多了;学校卫生、献爱心活动、值日生、班干部工作等活动或工作,参与人员多了,工作主动性提高了,对问题的认识高度上升了。
  3. 学生自主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目标激励有着内需驱动,是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在实践中,学生逐渐转变了观念,约束了自己的行为,从要我学状态变为我要学状态。
  4. 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提高了
  得过且过的同学少了,迟到的同学杜绝了,早读课睡觉的同学很少被发现了,抄作业的同学少了,学习氛围明显有了提高,这一变化让我们得到莫大的安慰。
  参考文献:
  [1]瞿葆奎.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丁丽丹,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闻涛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7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