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相比于小学教育而言,初中阶段不仅在科目数量上有所增加,其教学内容的难度也有了明显提升。而语文学科因其特殊性,不仅在中考分数里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更承担了宣讲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帮助学生养成高尚品德的重要任务。用心研究初中阶段语文科目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其中大量增加了与古诗词有关的篇幅,并在古诗词的选材上有着严格标准。这就为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素材,若教师能够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以优化,则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了解古诗文教学现状
   (一)阅读角度单一化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都习惯将主要的教学精力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答题能力等方面,并在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教参资料,仅仅将传授标准答案作为了唯一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教师自身即缺乏对于教材中古诗词的全面理解,从而也就无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长此以往便禁锢了学生的阅读观念,使其难以真正得到进步和提高。会读诗的教师善于找到某种独到新颖的角度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而不会读诗的教师总是从思想意义到艺术特点面面俱到。
   (二)阅读程序单一化
   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语文科目都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因而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特别是在阅读教学方面,一定要秉持着多角度跨领域的教学思想。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来看,“文史分家”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许多语文教师尚未能意识到将古诗词教学与历史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从而对科目之间存有交集的内容不甚重视,并最终造成了阅读程序单一化的局面。
   (三)阅读目的功利化、单一化
   客观来讲,在初中语文科目的相关考试中,关于古诗词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许多教师从保证学生成绩稳步提升的角度出发,而过度强调了背诵默写与掌握标准答案的重要性,这就让古诗词的学习变得极为功利化,仅仅将其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而逐渐忽略了文字背后所承托的历史以及文化价值。若不及时扭转此类情况,则有悖于进行古诗词教学的初衷。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行之有策
   (一)用情带景——高尚的思想情感调动学生
   通过相关的教学实验可以发现,当学生在进行文章阅读时,若能够真切地感知到作者在写作时的内心情感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的主体思想,也能够让学生在产生心理波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字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将其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相结合来看,由于古诗词的内容大多较为简短且在词句语法的运用上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因而为了避免学生因理解不当而产生歧义,教师则需事先告知学生诗文大意,并交代清楚相关的时代背景。例如,在古诗词《石壕吏》一文的教学中,由于文章本身即包含了极为强烈且丰富的人文关怀,这就使得教师在初始阶段应先为学生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特别是要对诗人在创作该文时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加以阐述,让学生在接触诗文具体内容之前便能够感知到诗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以及对腐朽政权的不满。当学生开始深入学习时,教师还应对其中表达诗人个人思想的关键词句进行详细地分析,通过有针对性的重点教学,一方面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感环境中,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文主题。而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成长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鼓励联想——新颖的阅读角度引导学生
   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往往会直接影响该学科最终的教学质量,这就使得任职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观意愿,并将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作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相结合来看可以发现,古诗词中经常会通过前期的场景渲染来为后期的抒情叙事打下铺垫,正因该特点的存在,若教师能够运用情感朗诵等方式来鼓励学生进行情境联想,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古诗词《天净沙·秋思》一文时,由于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场景描写,这就为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情境联想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当教师组织学生来进行情境还原时,为了达到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在一开始可由教师来进行旁白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来想象在萧瑟的秋风中,一颗老树上缠满了枯藤,远方不时传来乌鸦的鸣叫,眼前是一条小河,浮桥对面便是一户飘着炊烟的寻常人家。当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自己来默读诗文内容,并将自己想象成站在小桥另一端的作者本人。这样一来,无需教师进行反复多次的内容讲解,即能够让学生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正是因为避免了机械式灌输教学,运用此种新颖的引导方式,反而能够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古诗文所承载的人文价值,提高教学效率。
   (三)文史互证——精深的中国文化促使学生
   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诞生了无数的伟大诗人,他们如同夜空中的繁星闪烁着永恒而夺目的光芒。初中语文教学中所选用的古诗词大多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其中绝大多都反应出了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社会特点以及作者本人的高尚情操,这就要求教师不应将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与历史教学割裂开来,反而应该积极寻求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不仅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融合,更是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进行古诗词《使至塞上》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作者王维既是唐朝著名诗人,又在当时身居要职,该篇诗文便是创作于诗人前往河西任职的途中。诗中不仅详细记录了作者沿途所看到的自然风光,更表达出了作者自身的所思所感。鉴于作者曾经历过“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因而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应先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并将相关资料加以整理汇总,以便帮助学生能够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下去感受诗文内容。由此可见,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特别是涉及到了边塞体以及纪行体等特殊体裁,教师应坚持“文史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实现学科之间优势互补的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会诗文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元素。
   (四)体会情感——丰富的情感魅力感染学生
   托物言志以及借景抒情都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正如大诗人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正是基于古诗词的这种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应避免采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而是要通过耐心讲解来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对诗文中一些类比借代的手法进行详细解释,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而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更加直接地感知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快速高效地掌握相关内容。例如,在古诗词《次北固山下》一文中,作者白天身处于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可当夜幕降临时,作者一人身处异乡因思乡心切而久久无法入睡,直到清晨时分看到太阳缓缓地从天边升起才能够感知到一丝丝温暖。通过对诗文内容的详细解读可以看到,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将自身情感的变化与周边情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此来表达自身对于家乡的眷念之情。像此类的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如九年级上册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教师在进行讲解时需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将教学重点由词汇语法转变为对情感的解析和感知,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让学生与日常生活进行结合,以此来加强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促进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升。
   综上所述,本文在开篇即从阅读角度、阅读程序以及阅读目的三个方面出发详细地分析了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并在结合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出了单一化较为严重的突出问题,而另一方面也以高尚的思想情感调动学生、新颖的阅读角度引导学生、精深的中国文化促使学生以及丰富的情感魅力感染学生为切入点提出了具体的建議和策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部定期组织一些专题性的诗文朗诵活动,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加深对诗文含义的理解,进而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甄书青.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看法[J].学周刊,2017(18):216-217.
   [2]孟为科.优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措施分析[J].考试周刊,2017(64):55-55.
   [3]敏士杰.谈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甘肃教育,2018(9):56-56.
  李小兵,浙江省临海市大洋中学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3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