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幼儿的关系》活力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高职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理论课堂存在的问题,尝试构建高职幼管专业理论课程高效、主动、充满激情的活力课堂。构建理论课活力课堂,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活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C-0030-03
一、前言
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是高职教师研究的核心问题。“学前教育学”等专业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内容枯燥无味,因此这类理论课程的课堂往往会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不足、师生互动较少等情况,从而直接导致课堂无活力,教学效率低下的结果。活力课堂是在师生良好和谐的氛围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学习,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以《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一课为例,阐述在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展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活力课堂的探索。
二、案例描述
(一)预习导航,情境导入
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是活力课堂的主要特征之一,必须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课前,以“我最喜欢的老师”为话题,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讨论区畅所欲言,充分调动自己的原有经验和知识,参与度较高,兴趣浓厚。同时,学生预习本节相关内容,完成教学平台的基础理论知识检测。教师分析检测结果,将“主导—主体”关系和“互主体”关系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并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将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进行分组。课堂伊始,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美妙歌声中,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该歌曲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歌曲中的学生梦想成为老师?我们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老师?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形成融洽的、有效的讨论。预习导航和情境导入,使学生有话说、能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确定了学生在活力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探索新知,巩固练习
为了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综合运用观察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
1.趣解师幼关系。本环节围绕两幅饶有趣味的漫画展开。师生共同观察漫画,教师提问:该漫画表达的是哪种师幼关系?为什么?这种师幼关系对幼儿有什么影响?学生仔细研究并积极讨论。总结学生的回答,教师发现学生对“主—客体”关系掌握比较好,但是容易忽略这种关系对幼儿的影响,且思维缺乏逻辑性。教师引导学生从幼儿的表情、语言、动作、神态分析“主—客体”关系对幼儿的影响,同时进行归纳整理。本环节,学生通过与组员、教师的有效互动,探索不同师幼关系类型的具体表现,师生之间的谈话积极而有效。
2.漫话师幼关系。教师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幼儿和教师的卡通形象卡片、素描纸、彩色铅笔和绳子等。各组利用材料创作漫画,表达两种师幼关系,完成后各组代表展示本组作品并说明理由。教师点评各组讲述,耐心引导学生理解教师的语言、动作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之后,学生完成课堂知识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最后,组织学生就“想成为哪一种师幼关系类型中的老师”进行投票。其中,两位同学选择了“主导—主体”关系,其余同学均选择了“互主体”关系。教师进一步明确:“主导—主体”关系是目前运用最多的一种关系,而“互主体”关系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努力的目标。本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展示交流、知识检测等进一步强化自主学习,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小组成员在深入的互相探讨、互帮互助中,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3.妙建师幼关系。学生缺乏与幼儿交往的经验,教师要列举优秀典型的案例,并加工、改编,形成4个锦囊。各组选择各自的锦囊,总结建立理想师幼关系的策略,在讨论区留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组的策略,提炼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关键词,比如信任、尊重、理解等。本环节,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每一个学生根据课前的案例故事,生成新的知识,体现了活力课程的生成性。
(三)总结评价,拓展提升
总结阶段,帮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教师播放视频《狼与羊》,学生思考“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如何处理”,学生扮演小老师,教师扮演幼儿,模拟双方沟通,其他学生对该生的处理方式进行评价。这样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进行深度学习。
课后,要求同学们继续观看大班《温情的狮子》教育活动视频 ,布置作业:分析郁老师与幼儿建立的是哪种关系?为什么?她是如何建立的?作业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初为幼师的责任感,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体现了活力课堂中学生自主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形成。
三、案例分析及启示
(一)提升兴趣是活力课堂的首要前提
对于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高职生而言,实际经验缺乏、职业定位不明确等都造成了学习兴趣不高。而学生的参与度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活力课堂必须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首要前提。首先,应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其次,应通过建立新知与旧经验之间的联系,转变学习方式,更新学习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虽然没有幼儿园的相关经验,但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老师,也建立过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前讨论部分和妙建师幼关系环节,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使学生“有话说,能参与”,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到课前的话题讨论、课堂的自主探究、小组汇报展示和问题情景的解决过程中。
(二)信息技術是活力课堂的动力辅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就是根据一定的知识观和学习理论,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为学习者的学习、形成和获得相应的知识创设恰当的外部条件。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而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学辅助手段也应该与时俱进,更新换代。教学案例中课前预习检测的结果反馈,高效准确地帮助师生确定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讨论区的经验分享突破了课本的限制,成为了课堂学习的重要材料;课堂中的投屏展示,加强了组内合作,促进了组间分享的实现,提升了学生的互动频率和互动效果;课后的网络资源学习,更能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学习,并通过讨论区的互动,获得经验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地位,不可喧宾夺主。
(三)学生主体参与是构建活力课堂的有力保证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而学生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导演。要使课堂充满活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只有当教师的“教”根源于学生的“学”,这才是在学习者分析和学习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材施教。案例中,重难点的确定来源于学生的预习检测结果,小组成果展示后的讨论提升来源于设计作品中的不成熟,归纳关键基于学生的讨论。不难看出,教师的角色仅仅为材料的提供者,分析的引导者,学习的支持者。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背后有力支持,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亲自参与的,进行丰富生动的思维,这是一个实践和创造的过程。师生关系发生了转变,所以承认并交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活力课堂的有力保证。
(四)全面发展是活力课堂的根本目标
布鲁纳认为,学校里的学习创造了一种可以迁移到以后不论在校内或离校后所遇到的活动的技能。对于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生,“学前教育学”的课堂重视理论的辨析和正确教师观、儿童观、教育观、教学观的形成,是在理论思辨的过程中找寻努力的方向。作为准幼儿园工作人员,除了必须具备的养育知识、卫生知识和幼儿外伤等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基本素质。案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美术绘画能力、总结归纳概括能力、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均有所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国.中职数学活力课堂的基本特征与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
[2]王博.采用参与式教学打造活力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
[3]李锦杰.浅议职高数学活力课堂建设[J].教师,2015(1).
[4]姚敏.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提高课堂活力对策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17(10).
责任编辑:章跃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3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