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大学外语教育现状及其规划导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关于大学外语教育改革、英语专业转型的呼声不断,但是究竟应该如何转、转向哪里,尚未达成统一意见。大学外语改革问题属于外语教育规划问题,应该放在外语教育规划框架,甚至是语言规划框架内进行考虑。运用Payne的外语教育规划框架中的子框架“如何评价外语教育规划政策的实施效果”对我国高等外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旨在理清我国高等外语教育现状,为进一步的高等外语教育规划工作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培养的外语专业人数的确超出了市场的需求,而外语专业学生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外语教学改革需要在充分了解未来国家、社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在外语教育规划的框架下结合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育;外语教育规划;外语教育现状;外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0)01-0057-08
  0引言
  近年来,关于大学外语教育改革、英语专业转型的问题备受关注,但到底应该如何实行外语教育改革以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业内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声音不一。笔者认为大学外语改革问题属于外语教育规划问题,应该放在外语教育规划框架,甚至是语言规划框架内进行考虑。“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是由美国的语言学家Haugen在1959年提出来的。Haugen认为语言规划是用选择的方式,对现有的语言形式进行判断的活动。Cooper认为语言规划指的是有意识地去影响他人言语行为的努力,包括了习得规划(acquisition planning)。习得规划即是语言教育规划(language-in-education planning),包括二语和外语的教学活动。它一方面将语言教学研究置于更具整体结构性研究的范畴中,另一方面也与语言教学活动相结合。因此,语言教育规划成为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衔接点。
  Kaplan和Baldauf认为语言规划与语言的教学密切相关。其不仅与语言的使用者相关,也与语言的教育手段和措施相关。语言教育规划既制定政策也提供详细的方法和教材来支持个人和社区的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教育规划对语言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Pfeiffer指出语言教育政策规划要为教育系统确立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需求,确定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所要达到的语言水平,并且应该指出为所需要的师资和教材而采取的具体措施。语言教育规划包括本族的语文教育、外语教育、双语教育、第二语言教育等。Grin首先将经济学中的“供给”与“需求”的概念借用到语言问题上来,探讨语言活动与语言供需的关系,并提出语言教育规划就是要实现外语“供给”与“需求”的对接。Payne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系统、完善的外语教育规划理论框架,用于指导外语教育规划问题。
  大学外语改革一直是中国语言教育规划的重要领域之一,而加大对各类外语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国家发展需求一直是国家高等外语教育规划的重点内容。改革开放40年以来,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关于外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如胡壮麟、王守仁、蔡基刚、蒋洪新、沈骑、鲍敏等都在回顾和总结大学外语教学发展历程后对外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思考,并指出了目前我国大学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是,从语言规划的角度探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文章却不多见。仅有蔡基刚、沈骑、魏芳等几位学者从语言政策规划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外语教育问题。包括蔡基刚在内的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现在每年培养的外语专业学生数量太多。但是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张道振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经过调研和实际考察就直接凭借自己的观察和感觉说外语专业的培养规模并不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是不恰当的。没有真正的调研,就不能轻易断言。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胡壮麟先生也认为,外语教育改革应该是基于调查、研究判断原来的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然后由国家语言教育部门统一规划决定大学外语的调整方向。因此,本文拟从外语教育规划的视角,基于Payne在2007年提出的外语教育规划框架中的子框架“如何评价外语教育规划政策的实施效果”对我国的大学外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的高等外语教育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基于Payne在2007年提出的外语教育规划框架(见表1),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资料的可获得性,本文将从高校培养的外语学生数量与质量以及市场供需反馈方面来对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具体框架见表2)。正如引言所提到的,语言教育规划就是要实现外语“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因此本文把Payne的外语教育规划框架中的子框架“如何评价外语教育规划政策的实施效果”中的第三点“反馈(feedback)”具体细化成市场的反馈,包括对外语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需求。市场的需求反馈则主要是通过搜索各大媒体对外语就业供需的报道获得。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培养的外语类毕业生数量与市场的需求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蔡基刚直言不讳地指出,英语专业是一个“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因为从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来看,英语专业的培养规模并不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那么,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到底如何?我国目前培养的外语学生人数是否真的如蔡基刚教授指出的已经大大超出了市场的需求呢?这个可以通过网上公布的大数据来寻找答案。2019年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开设外语(含英语及其他语种)专业的高校数量非常多,超过90%的高校都开设了外语专业,一共1017所。在所有高校开设的专业中,外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之一。2018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了820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外语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专业、会计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一起,位列全国毕业生最多的5个专业之一。目前,我国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大概在20万左右。根据最新统计出来的2018年招聘专业前20名排行榜,笔者发现外语类专业招聘需求排行第14位,需求总人数低于10万,从这点来看,外语专业毕业生数量处于一个有剩余的狀态,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具体见图1。   但是,国家公布的2018年十大最高就业率的专业显示,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当靠前,大约为92%,排名第7(见图2)。因此,从就业率来看,英语专业就业率非常理想,尚未存在严重过剩的情况。那么为什么从毕业生数量来看,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是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的,但是就业率却在十大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排行榜上榜上有名呢?答案是外语专业的就业面十分广泛。中国教育在线报(2018)评论英语为十大“万金油”专业之一。招聘平台“boss直招”通过统计2017年的就业数据得出,英语专业就业面最广(见图3),几乎分布在各个领域。
  由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大于市场需求的数量,但是英语专业就业率高和就业面最广这两点综合起来看,目前我国培养的外语专业毕业生数量的确是大于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了。英语就业面最广的原因,除英语在各个领域运用广泛外,应该有一部分原因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岗位而被迫流向了其他领域。可以通过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分布来进一步探讨此问题(见图4,数据来源于大学专业就业网2018年6月份公布的数据)。从图4来看,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流向最多的是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领域,贸易、教育/院校、互联网,三者加起来约占50%。剩下的50%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分布在和本专业并不是十分密切相关的领域,如机械、汽车行业等。
  从市场的需求量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外语专业毕业生的数量确实供过于求了。因此,有些学校的英语专业关停其实也是市场需求反馈后的结果。溱潞山教授指出,国家以前相当多学校是没有英语专业的,后来陆续更多的高校开设英语专业,是因为国家需要翻译和英语方面的人才,现在市场需求没有那么大了,那么有些学校的英语专业关停是正常的,这反映出时代在发展、在进步。笔者认为在接下来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中,有关部门应在充分了解未来国家、社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在外语教育规划的框架下,结合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来调控外语专业学生的数量。
  2.2我国培养的外语类毕业生质量与市场的需求
  很多呼吁大学外语改革的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培养的外语人才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进行改革,提高所培养的外语专业人才质量。张绍杰指出,我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存在规格缺失的短板。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未能把人才规格培养的三要素——素质、知识、能力有机地融合,并贯穿于外语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同济大学教授沈骑认为,当前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可以用“小才拥挤、大才难觅”来概括,即具备一定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毕业生不少,但是真正精通语言,并兼具专业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却少之又少。张绍杰也提到,我国现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结构性短板,其中之一就表现为高端人才匮乏,但是通用人才过剩。但是,根据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著名的“二八定律”,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都只是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约20%,其余的占80%。这个理论放在人才模式上同样适用。在所有的外语人才中,大概只有20%是高层次人才,剩下的80%都是非高端的通用人才。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个领域,真正的精英高端人才占的都是少数,如果大部分都是高端人才,那么高端人才就不再是高端人才了,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至于我国现在的外语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到底如何,能否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还是需要立足事实调查,由事实说话。
  庄智象等早些年在论述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时就建议,外语界应该认真科学地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弄清楚外语人才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和知识技能,特别是要弄清楚对外交往频繁的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这样的调查结果有助于宏观语言政策和具体教学大纲的制定。但是,在我国这样的实证调查研究非常少。戴曼纯在2016年收集过30所用人单位(包括大型的国企、外企、政府机关和科研机构)对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意见。他所调研的这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生语言能力不错,但是语言之外的专业能力,包括那些对国际关系和国际交往至关重要的能力明显缺乏。表3总结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外语专业毕业生素质和认为外语毕业生缺乏而有待提高的素质。
  由表3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是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高于精通听说读写译和熟悉外国习俗和文化。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就业竞争力,外语专业毕业生势必是处于劣势的。按照我国目前的培养模式(见表4),外语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并没有安排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个别高校可能会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开设一些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如法律英语、科技英语等。另外,有相当大比例的用人单位表示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语言能力不足而有待提高。而且,外语专业毕业生除了对岗位的专业知识了解不足,对国外文化习俗了解也不足,缺乏国际知识,思维能力较差。
  从表4可以看到,在整个大学的外语教育过程中,听说读写译一直是教学的重点。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语精读等课程都是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这些课程很多都是连续开设好几个学期,那么为什么仍存在语言能力不足这个问题?这的确值得深思。就用人单位觉得外语专业毕业生缺乏的对外国文化习俗和国际知识的了解方面,从表4可以看到,关于国外文化开设的课程齐全,包括英美文化赏析、西方文明概论、英语国家概况、当代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等。这些课程都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进对国外文化的了解、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但是几乎都是选修课。在众多可供选择的课程中,学生有没有选修旨在增进对国外文化了解的课程,或者是有多少比例的学生会选择这些课程,恐怕还要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至于用人单位提到的专业岗位知识缺乏、思维能力差这两点,从课程设置看,暂时是没有包括在培养计划里的。
  由以上分析结果看,对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岗位知识的培养似乎具有必需性。学术界也普遍认为,在人人都懂英语的时代,高校英语必须学会跨界,探索“英语+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蔡基刚教授指出,我国高校的外语教育应该走少而精的路线,要转型到专门用途英语方向。外语专业的发展要和国家需求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冯志伟认为对于只懂英语但是缺乏专业知识的毕业生,与那些学习专业而且也懂英语的毕业生比较起来,确实缺少竞争力,所以冯教授建议英语专业的学生最好也学习一些其他专业知识。中国译协翻译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顾小放建议专业类的学校应该把英语作为基础课,考虑在本科后期加强专业外语的教授,例如农业大学就教农业外语,科技大学教授科技外语,培养专业型的外语人才。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英语+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方案操作起来困难重重。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查明建在《英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谈到,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初衷是增强学生的求职竞争力,拓宽毕业生的就职渠道,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增加了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本来就压缩得很少的专业课程,只保留了精读、泛读、听力等语言技能课程。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外语专业的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专业教育,而所谓的复合专业知识课程,更不可能像本专业那样开设得全面而系统,学生无法达到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水平。这样一来,学生英语专业知识和复合专业知识都有欠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教授董晓波也表示,其高校也曾探索过“英语+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方案,即学生进来后先在外语学院学两年英语,达到一定英语水平后,再去其他专业学院学习两年。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并不成功,两个学科未融合。而且由于学习时间过于紧凑,且缺乏理想的师资,效果并不理想。   大学外语教育到底该如何改革?又该如何进行我国的外语规划工作?笔者觉得还是得回到语言规划框架和外语教育规划框架来考虑。可以参照Payne提出的外语教育规划理论框架,通过回答下面几个问题来寻找答案。
  第一个问题:谁参与外语教育规划?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学校、语言学部门、教育机构甚至个人都是外语教育规划的参与者。因此,国家在开展外语教育规划的时候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充分了解和听取学校、教育部门、教育机构和外语教育规划领域专家学者的声音。
  第二个问题,外语教育规划的目标是什么?是习得二语或是外语吗?是要增加外语使用者的数量吗?是扩大全球化的吗?还是市场用人的需要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十分重要。任何政策规划实施前都应该明确目标。只有在厘清外语规划的目标后,才能针对规划目标采取相应的政策。比如,如果我国外语规划的目标是扩大国际化、满足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那么应该做实地调研,弄清楚为满足我国需求到底需要多少外语人才及其相应的素质。
  第三个问题,课程大纲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在理清第二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在明确外语规划的目标后,才能针对目标制定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
  第四个问题,使用何种教材和方法?这个问题又需在理清第三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和教学方法需要根据课程大纲确定。
  第五个问题,需要考虑到的社区因素是什么?如学生的需求与价值等。因此,对学生的需求和价值进行调查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六个问题,如何评估外语教学政策的实施效果?这个要从学生输出、项目输出及社会、市场的反馈来看。因此,对培养的外语学生数量和质量、市场的反馈以及学生的反馈进行统计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了解清楚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后,才能就此规划未来的发展。
  最后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外语教育规划?如历史因素、公共关系等。这须充分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历史,并把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放在国家和世界发展进程的框架内来考虑。
  3结束语
  在大学外语教育改革、英语专业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我国需要从理性科学的角度,立足事实调查,从外语教育规划,甚至是语言规划的角度来探寻高校外语改革的发展出路。本文通过运用Payne的外语教育规划框架中的子框架“如何评价外语教育规划政策的实施效果”,利用网上公布的外语专业开设情况、外语毕业生数量及其就业数据,对我国大学外语教育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培养的外语专业人数的确如蔡基刚教授所言,超出了市场的需要。外语专业学生的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包括语言技能都存在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那么,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模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里才是合理的,则需要进一步调查分析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对于用人单位指出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听说读写能力不足这一问题,外语界应该继续探寻有效提高外语专业的路径。至于用人单位提到的专业岗位知识缺乏等问题,我国亦需要调查哪些专业岗位知识是被广泛需要的,然后考虑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到现有的课程大纲中。
  [责任编辑 刘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49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