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改革方向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教育部启动国别和区域研究项目以来,相关研究中心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学科从边缘地位跃升为教育部重点建设工程,然而国别和区域研究也面临大小中心发展不平衡、青年教师缺乏积极性等问题。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发展经验,学科建设应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相关研究中心间的合作;通过调整科研和教学评审制度鼓励年轻教师投身学科发展,选拔培育储备师资弥补小中心师资不足的缺陷;运用信息技术协调教育部、高校和研究中心三者间的配合,促进学科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师资培育;评审机制;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4-0049-03
  为满足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需求,2012年教育部设立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项目,国别和区域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出现在专业目录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下,国别和区域研究从一门初生学科发展为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的任务之一,研究对象国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截至2019年4月已成立420多家研究中心。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国别和区域研究也面临发展不均衡的难题。
  一、国别和区域研究发展困境
  首先,大国和小国研究中心发展不平衡,小国研究作为“冷门”专业发展依然缓慢。长期以来小国研究不受重视,不论是诸如瑞士、保加利亚等发达国家中的小国,还是诸如秘鲁、尼泊尔等发展国家中的小国,与大国研究相比都相形见绌,有的岛国研究甚至处于起步阶段。受国际关系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影响,小国问题通常与大国研究挂钩。但是,国别和区域研究不同于国际关系或政治学研究,填补对小国历史、语言、民族、宗教、法律等方面知识的空白,必须改变大国主体的观念,小国研究不仅仅是大国研究的附属。
  其次,国别和区域研究以咨政服务为重点,但青年研究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众多高校考核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非升即走”的合约下,发表核心论文成为青年教师的主要任务。而咨政服务多以研究报告、皮书及座谈会的形式呈现,难以计人论文成绩,因此难以调动年轻学者参与其他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中国将面临更复杂的国际形势,将会更加深入地参加全球治理体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亟须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支撑、学理支撑”,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改革势在必行。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英语学院下设5家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既包括教育部最早设立的32家培育基地之一的英国研究中心,也包括小型的爱尔兰研究中心,具备样本典型性。英语学院针对上述两重难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教学科研改革。
  二、北外英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改革实践
  (一)推动外语专业课程改革,增设国别和区域研究课程
  我国许多高校外语语言文学专业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设有对象国社会文化课程,但局限于狭义的文化、历史、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概况研究,而且国内高校外语专业的文化概况研究也是紧密围绕语言训练展开的。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过去以文学、翻译、语言学等为重点的师资、科研、生源、政策、资金分配体系难以满足为国家治理提供咨政服务的综合需求。因此,自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设立以来,北外英语学院将历史、法律、国际贸易、民族、宗教等研究领域纳入授课范围,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将以上领域纳入学科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进行基础知识授课,而且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做深入研究。2016年后,北外英语学院的政治、国际关系、社会学等相关专业教师在英语学科下,大多把自己的专业身份定位到相关国别研究(如美国研究、英国研究、爱尔兰研究等),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通过课程改革,英语学院打破原有课程体系限制,虽然国别和区域研究在专业设置上依然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的下设学科,但近年已开始扭转以传统语言学习为依托的被动局面,并树立语言学习是学科根本但服务于国别和区域问题研究的观念。因此,通过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的课程体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国别教育课程的开设空间问题。
  (二)加强小型与相关地域中心之间的合作,共享发展经验
  小型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由于学科设置、资金支持等原因面临两种交织情况:1.研究对象国是小国家,师资力量有限;2.研究中心正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且各高校相关研究中心的发展速度和規模并不相同。但另一方面,国内对许多小国家法律、社会制度、历史、习俗等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小国家研究中心大有可为。
  对此,英语学院主张从三个角度建立分享互助机制。首先,小型研究中心通过与国内其他相同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加强协作。以北外爱尔兰研究中心为例,通过联合国内其他四家爱尔兰研究中举办会议、建立爱尔兰学术研究网络、共邀外国专家、开展项目合作等形式整合学术资源,探索小国家研究中心的发展道路。加强与相同研究国小型研究中心的合作有助于互相借鉴经验,凝聚科研能力,形成共同成长的学术共同体;有助于通过了解同类中心发展情况,定位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特色,“根据比邻原则和学科优势原则,规划人才培育与输出的投入和布局”。人才、资金、教学资源是宝贵的,开辟“人无我有”的优势研究领域不仅能为小国家研究中心开辟独特的研究领域,避免重复研究,而且有助于为政府部门提供详尽客观的政策咨询服务,弥补对爱尔兰研究的知识空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意见。因此,小型研究中心之间的合作可以集中资格优势,打破地域限制,建立小型中心联盟网络。
  其次,小型研究中心与大型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小国家通常与主要邻近国家联系紧密,例如研究爱尔兰必须要理解英国长期以来对爱尔兰的影响,因此北外爱尔兰研究中心与英国研究中心建立了联动机制,共同开展跨国别研究,加深对更广阔的区域的理解。跨国别研究注重保障小国研究与大国研究的平等学术地位,在互为主体的前提下更深入地理解区域发展情况。   再次,小型中心与外国驻华代表机构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北外英语学院主张打造专职教师与客座专家相结合的科研队伍,国别和区域研究由于强调时效性,故外国驻华代表机构,如驻华大使馆、欧盟驻华办事处的官员可以为各中心提供最新的外国政府政策信息,并推动各中心与外国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以爱尔兰研究中心为例,爱尔兰驻华大使李修文多次邀请中心师生参加使馆活动并来中心论述中爱关系发展。使馆为爱尔兰研究中心的发展提供了科研立项基金,引荐优秀的爱尔兰学者、前爱尔兰政府高级官员到爱尔兰中心讲授课程,并推动中心与都柏林大学学院、圣三一学院、梅努斯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可见,加强与外国驻华机构合作为研究中心,尤其是小型研究中心创造了更好地海外合作平台。
  (三)改革科研和教学评审制度,为青年师生创造发展空间
  国别和区域研究虽然以咨政服务为导向,但日常教学和基础研究仍然是研究人员的基础任务,只有在提升学术科研能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服务。首先,为建设“双一流”大学,北外英语学院改革科研成果计算制度,除核心论文和科研项目外,参与编写皮书报告、撰写政策咨询报告也列入职称评审标准,由此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以英国研究中心为例,中心每年组织专家结合英国时政撰写《英国发展报告》,出版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研究院组织专家根据内容质量、时效性、规范性等标准评选优质皮书报告,从而鼓励各研究中心提高著作质量;北外英国研究中心将年度蓝皮书报告作为口碑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而且为有需求的非专业人士提供了参考意见。许多青年师生因资源有限面临较大的科研压力,由政府部门资助的咨询项目创造了众多申请科研项目的机会,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应鼓励青年师生申请参与其中,并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从而提升科研素养。
  其次,国别和区域研究多学科的性质敦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密切合作,因此英语学院改革了教学培养制度。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自2018年试行硕士学业第一阶段(前三学期)“教师集体指导”模式,鼓励成立导师指导小组,具体表现为两方面。其一,学术讲座沙龙:每学期举办5次学术讲座沙龙,每个沙龙由3位教师担纲,分别为讲座人、主持人、评论人。其二,课程论文辅导:学生针对每门所修专业课程的期末论文设计至少与一位美国研究中心的教师(除该课程任课教师外)面谈,并在学期末提交由辅导教师签字认可的面谈要点记录。集体导师制便于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更全面地制定个人培养方向,为学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提供多学科背景的参考意见,这有利于学生将时政需求和学术研究相结合。
  (四)选拔储备师资海外学习,为研究中心培育本国师资队伍
  小型研究中心往往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常规的做法是聘用研究对象国高校的教师和专家为学生授课,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不能扭转我国小型中心优秀人才不足的缺陷。对此,北外英语学院制定了青年教师培育政策,从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中选拔高素质、有科研发展潜力且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成为储备师资,将储备师资送至研究对象国学习,例如爱尔兰研究中心将储备师资送至都柏林大学学院攻读学位,毕业后回中心担任教师。
  根据小型中心的建设需求定向培育师资力量是中心发展壮大的基础,符合长远发展规划。首先和外教相比,中国储备师资具备国别和区域研究要求的中国意识,研究海外经验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中国。其次,储备师资熟悉各自研究中心的日常运转机制,了解母校教学科研管理要求,毕业回国后可以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再次,储备师资在海外高校就读期间,便于与对方国别和区域研究相关智库专家交流,消除海外学者对“一带一路”等政策的顾虑;总结海外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在教学方法、管理制度、宣传方法、人才流动方面的先进经验,增加推广英语学院的国别和区域研究成果,提高学院各中心在海外影响力的渠道;有利于建立中外智库人才流转的旋转门,“通过打通商、政、学之间的人才流动通道,才能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才能提升科研质量、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大局”。
  (五)推进教育部、高校、研究中心之间的配合,完善信息库
  国别和区域研究建设不仅需要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主管部门与研究中心之间的配合,而且需要所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英语学院在人才引进、业绩考核、发放资金、购买资料等方面需要北外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同时高校管理层也有责任监督评审本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的发展。北外英语学院各中心负责人和代表教师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会和工作坊,积极为北外主办的《区域与全球发展》献言献策。通过加强各中心与校级管理层的合作,可以协调与其他学院研究中心的关系,同时推动学校和各中心的改革。不同高校或同一高校的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在本单位行政体系中占据不同位置,有的研究中心是校内独立并具有完整行政权力的研究机构,但多数研究中心则隶属于相关学院。因此即使同一高校也应避免“一刀切”式的管理方法,北外英语学院下设的各个研究中心具有较高的自主管理权,可以更灵活地解决人事分配等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也随时面临新考验。为及时解决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发展的难题,应完善各中心与教育部主管部门直接沟通的渠道。工作座谈会是常见的高效率沟通方式,但这种方式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参会代表名额有限,许多地方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未能参会,因此随着现代智能技术的发展,应运用智能办公技术构建更便捷、覆盖率更高的交流技术平台。除升级办公系统外,专家信息数据库建设也逐渐展开。建立专家数据库有利于信息互联、提高行政效率。2018年10月,北外英国研究中心加入中国智库研究中心,动态的专家信息库将更高效、更全面地反映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的队伍建设和科研成果。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统一衡量标准,评选并奖励优秀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今后应进一步将座谈会与信息化技术结合,建立更畅通的意见通道,实现教育部主管部门、高校、研究中心三者问的联动机制。
  但是,各机构专家数据库建设也为各研究中心带来了重复工作的不便。由于当前各校、智库、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之间的信息库没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许多研究中心反复进行相同数据的录入工作,这给小型研究中心造成了人力负担。信息库建设应探索数据共享的合作方式,減少录入不同机构数据库的重复工作,提高效率,真正将信息化服务于学科建设。
  三、结语
  面对当今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局势,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改革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提升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一带一路”对国别和区域研究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政策导向研究赋予国别和区域研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学科建设应抓住机遇,推动教育部、高校、研究中心合力完成学科分级、课程设置改革,可以选择北外英国、美国研究中心等经验丰富的研究中心作为试点单位,遵循学科自身的学术逻辑编写教材,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明确的学科导向,最终推动大型和小型研究中心同时发展,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师投身国别和区域研究。
  [责任编辑:陈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5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