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向斯霞老师学备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斯霞老师的备课,首先在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她的教材解读达到通体透明、形神兼备的境界;其次,她秉持儿童立场,在备课和教学时关注儿童经验,关注儿童思维特点,关注儿童的具体性,关注儿童的完整成长;再次,她对教学有相当科学的设计,注重情境的作用,从学法备教法,精准把握教学环节,恰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既质朴又现代。
  关键词:斯霞;备课;吃透教材;关注儿童;科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1B-0012-04
  在国庆7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评选表彰了300名先进模范,斯霞老师实至名归,光荣入选。2019年12月,正值斯霞老师110周年诞辰;2020年1月,又恰逢斯霞老师离开我们十六个年头。这样的日子更会触发人们对斯霞老师的念想和追怀。作为共和国“最美奋斗者”的一员,斯霞老师留给人们的是一座富矿,甚至是通过后来者的努力可以源源再生的富矿。本文仅从这位“最美奋斗者”最日常的劳作——备课这样一个角度,回望斯霞老师是怎样备课的,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的小学老师的深切缅怀。
  斯老师主要是教语文课,有些年份也兼教数学课,同时担任班主任,可以想象她每天都要备课,她的备课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理解教材,吃透教材
  1.整体观
  斯霞老师说她是非常认真地读教学大纲的,当时的教学大纲就相当于今天的课程标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今天的许多老师也未必认真去读课程标准。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最大的价值是知其所以然,明白我们为什么教,教什么,要到哪里去,怎样到那里去。斯老师说:“我总是利用寒暑假较充裕的时间来通读新学期所教的教材,制订出一学期的教学计划,然后再一组一组、一课一课地去深入钻研,具体落实。”[1]一些专家提倡老师们要准备学期的教学纲要,斯老师在那个时候,已经是这样做了。她举例说,要教第六册的《列宁和卫兵》,就把前面孩子们学过的课本拿出来,发现第二册有一篇课文讲列宁认真学习,第三册有一篇课文讲列宁是一个诚实的孩子,第四册有一篇课文讲列宁在监狱里怎么读书、怎么指导革命的,第五册有一篇课文讲列宁在中学时代是怎么做作文的。学到第六册孩子们已经是三年级了,把前面学过的关于列宁的课文都联通起来,唤醒他们的阅读经验,对于理解课文,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大有帮助。而许多词语的积累、语文能力的要求,斯老师都是从全套课本、全册课本着眼,引导学生在整体观的视野中去学习,去体悟,去建构,去应用,这是非常不简单的。
  2.通透感
  对于一篇课文,师者的理解应当“通体透明,形神兼备”。我这样主张是“心向往之”,而斯霞老师就是切切实实这样做的。斯老师备课时总是反反复复研读课文,同时考虑学生怎么读懂学会,她说:“有时候为了考虑一个问题,解释一个词,走路也想,吃饭也想,睡觉也想,我的脑子里就是经常考虑这些问题。”[2]斯老师指导青年教师,要青年教师五读五备:初读了解文章梗概;再读扫清文字障碍,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三读要弄清句段含义,设计问题和解答的要点;四读概括中心思想,钻研写作特点;五读准备好课文练习的答案。斯老师说:我这里讲的五读,是大概读到五遍,有时对于一句话也要反反复复地读。所以说课文包括作业一定要是通透的。这种通透感还表现在斯霞老师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板书,她的板书往往是文章内在结构的呈现。
  刚才提及,斯老师理解课文的通透感,常常是结合教学要求的,也就是说,她会充分考虑学生能否通透地理解。她因此提出备课文要关注“着力点”。在文眼、训练点、课文难点这几个地方特别花功夫。比如教学《刘胡兰》,刘胡兰把敌人的话“顶回去”,这个“顶”怎么理解,怎么朗读,斯老师反复揣摩。《难忘的航行》讲领袖关心士兵的故事,用了十六个“地”。斯老师认为,引导学生区别“的”“地”“得”,掌握“地”的用法,這篇课文提供了范例,有助于集中训练,所以专门做了研究和设计。《我们爱老师》里面有一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怎么让学生理解“祖国”这个词,斯老师考虑了很长时间。正因为如此,课堂上有学生说“祖国就是国家”时,斯老师引导得法,这一节课成了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课例。
  3.科学性
  拿到教材,对于这个文化科学知识的成品,怎么去把握?斯霞老师对青年教师反复讲,要多用字典词典。要凭借着字典词典,在规范的意义上理解词语。斯老师又说,如果课文当中涉及科学知识,一定要想办法弄懂。《一定要争气》写的是童第周的故事,课文中讲到一位生物学教授做剥离青蛙卵外膜的实验,好几年没有成功,孩子们不理解,斯老师也不理解:为什么这个东西就这么难剥呢?剥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呢?斯老师就到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去找教授们请教,终于弄清楚做这个实验为的是进行人工授精,剥的是青蛙卵里面的一层薄膜,难度很大,童第周做成功了,所以说他是为祖国争了气。《斯霞文集》中,这样的案例俯拾即是。
  二、儿童视角
  1.关注儿童经验
  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将所教授的知识与儿童个体的经验相联结。斯霞老师深谙此道,她处处做有心人,引导儿童积累生活经验。教《我们爱老师》这篇课文时,斯老师估计孩子们不了解“园丁”的意思,她就在班队活动时,带孩子们去公园参观,看园丁伯伯是怎样劳动的。回来后带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效果非常好。
  有一天,正在上课时,一团柳絮从窗外飘然而入,斯老师马上让同学们停下来观察教室里这团柳絮飘然而来的场景。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后面会讲到《小英雄雨来》,要讲到芦花的花絮“飘飘悠悠”,斯老师备课时就在思量,孩子们该怎么理解呢?现在这个偶发事件就是一个好机会。教到《小英雄雨来》的时候,再带着孩子们回忆这个场景,孩子们对“飘飘悠悠”的理解就很到位了。斯老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想到孩子们的学习。她看到风把高空的薄云扯得一缕一缕的;看到晚霞如火,烧红了半片天空;看到大雾弥漫,几步之外的景物模糊难辨;看到夏日的暴雨,从树上、屋檐上倾泻而下,雨后一道长虹在天空搭起七彩的拱桥……都定会教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为相关课文的学习积累生活经验。   2.关注儿童思维的特点
  斯霞老师的课,大家都知道,非常重视在具象的体验中去理解抽象的东西。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暂且不说。在观摩斯老师教学录像时,我注意到这位直观教学的大师,同时关注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一直注意研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她认为低年级教学就要有这种意识,比如说《乌鸦喝水》《惊弓之鸟》,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推理,通过推理的过程去领悟课文的内容。斯老师说,提问题一定要想一想学生思考的质量,这个问题不仅要适应孩子,还要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要有一个习惯,提的问题不是学生随随便便就能回答的,一定要他们好好地想一想才能回答。小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形象思维为主,同时不失时机地培育初步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重视思维质量,引导儿童挑战性思考。这些经验在今天的教育语境中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3.关注儿童的具体性
  首先是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具体性。斯霞老师说,教儿童说话,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老师应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升,逐步丰富教学用语。例如,待人的态度、人与人的关系,可以用各种词语表达。斯老师教学时,一年级用“客气”“和气”“和好”,二年级用“和蔼”“亲切”“忠实”,三年级用“慈爱”“慈祥”“友好”“谦虚”,四年级用“谦逊”“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热情”“虚心诚恳”……这些词语是根据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而分别在不同年级运用的。斯老师说,我在说话中有意用这些词语,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运用做些点拨,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
  其次是重视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她说,什么问题由什么样子的孩子来回答,你要想清楚。较容易的问题一定不能让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去回答,要考虑学习差一点、不喜欢发言的孩子。她说,背课文,不能要求孩子们按同样的要求背诵,学习较差的同学,鼓励他、要求他今天背诵一段,明天背诵一段,他两三天不也就把课文背诵下来了吗?等到学期结束时,她发现学习较差的同学也都能把课文背下来。斯老师还举过一个例子:教数学课,拿着几包卡片,让孩子们看卡片说答案。听课的苏联专家指点她,卡片拿出来,要让大家等一等再回答,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思维的过程,否则那些学习稍微有点困难的孩子就跟不上了。她认为这位专家说得特别有道理,从此以后,无论备课还是上课,她都特别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4.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
  斯霞老师非常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性教育。她根据教材特点,把语文课程的德育内容分成政治性和道德性两大类,尽可能结合具体课文,不着痕迹地教育学生。她引导学生对“祖国”的理解、对“园丁”的体悟都是经典的案例。她说:“凡是可以结合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不管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课文,我都不轻易放过,有的我作了比较详细的讲解,有的只用一两句话带过,但对学生都很有教育。”[3]而且她润物无声,学科育人做得很到位。
  斯老师很有保卫童年、保卫儿童的意识。斯老师带孩子们写字,强调一尺一拳一寸三个“一”:眼睛离课本一尺,胸部离课桌是一拳,手指离笔尖是一寸。这是保护儿童,又是带孩子们养成好习惯。她说写生词为什么要写那么多遍?在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学生写生词不超过5遍。斯老师曾经反复问道:“作业为什么不能当堂完成?”斯老师教试验班,六年内容五年教学,她思考的是怎么才能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这个实验班所有的教材都是斯老师自己编的,她说她的设计就是让孩子当堂把作业做完。她还有句非常了不起的话:“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是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难题。”[4]孩子的完整发展、健康成长,是与他们有闲暇时间、有选择性学习的时间、有玩耍的时间、有充裕的休息时间关联很大的。斯老师是真正有慈母心啊!
  三、设计科学
  1.创设情境
  斯霞老师是创立“随课文识字”这一流派的宗师,随课文识字,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就是强调发挥具体情境的作用,教了文字,又教了课文,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其丰富的内涵不是这篇短文能说得清楚的。从具体的案例看,斯老师很重视具象地教学生识字,她不满足课本中的插图,她认为,“哪几幅图要放大,哪几幅图要准备实物,上课时,图、字是同时出现,还是先出现图再出现字,稻子、麦子、红薯、花生……是一下子都排列在講台上,还是讲一种出现一种”[5],都是要认真考虑的。可见,具象化的情境她是十分用心设计的。随课文识字,正是这种教法推及一般而逐步形成的。
  2.精准谋划
  斯霞老师说,一节课,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怎样讲,都要认真考虑,反复推敲。她备课以后,还要反复试讲,哪儿不合适,再去修改。课上好以后,再回过来总结得失,以便更好地改进。就这样,她总结提炼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比如关于字词的出示、讲解和巩固,她的经验对于老师们就很有启发的意义:字词的出示——按照课文内容顺序出示字词,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先出示,在理解课文内容后再出示生字;字词的讲解——利用实物或标本等直观教具讲解字词,利用图片或简单的黑板画讲解字词,通过直观观察理解词义,通过实验讲解词义,用动作演示讲解词义,用形象生动的表情语言讲解字词,利用儿童实际生活体验讲解字词,通过课文阅读讲解字词;字词的巩固——经常把学过的字词通过默词、填词等方法进行巩固,让儿童看实物写汉字,提示有关课文内容让儿童默写其中的主要生字,教生字前复习形似字或与同音字比较,组织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或形近字填写,选择适合的词连线成句,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多与字词“见面”,组织归类练习。斯霞老师上课总是胸有成竹,这与她备课时如琢如磨、精心设计到位是相联系的。
  3.从学法备教法
  斯霞老师的课质朴大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习思路和教学思路的统一,浑然一体,所以看上去没有多少花样。她认为备课时要从学生角度多想想,注意考虑帮助学生前后贯通知识,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能力的能力,这样就将教学放在一个语文知识体系中来考量。引导学生在激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在考虑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考虑其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比如:教学生构字规律,教学生归类识字的方法,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在哪一学期教,怎么安排,都要有具体的考虑。在辅导学生时,创造条件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再比如:指导写作时,要考虑让学生把对课文的学习与领会运用到实践中来;每上完一课都要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拓展中迁移课文学习获得的学习方法。斯老师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如何让学生学会听,斯老师在具体教学细节上都有精心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斯老师坚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说完整的话,训练学生连贯通顺地说话。贴着学法设计教法,二者融为一体,质朴无华,效果、效率、效益、效应都无不上佳。   4.重視现代媒体
  “现代”是个相对的概念,斯霞年代的现代媒体,主要指电化教学手段。斯老师非常注意恰当地运用幻灯片开展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比如“采”“踩”“彩”三个字读音相同,但字形、字义不同。斯老师请学生组词,而她在备课时做了充分准备,学生说出的词语,大都能通过幻灯片呈现,然后再要求学生用这些词填空或造句。她的学生错别字少,与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相关的。斯老师还注意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惊弓之鸟》等课文时,斯老师通过放教学电影、幻灯片等激发学生去比较、分析、推理、归纳,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思维能力。斯老师说:“不可因使用电化教具麻烦,而只按照课文读读讲讲。事实上,使用电化教具是忙在课前,上课时就不忙了,而且绘制好一套幻灯片可以长期使用,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6]这样的说法在今天仍然具有前瞻意义。
  参考文献:
  [1][3][6]斯霞.斯霞文集(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6,197,150.
  [2]斯霞.斯霞文集(一)[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83-84.
  [4][5]斯霞.斯霞文集(三)[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79,102.
  责任编辑:杨孝如
  Learning from Ms Si Xia to Prepare Lessons
  YANG Jiujun
  (Jiangsu Education Association, Nanjing 210024, China)
  Abstract: Ms Si Xia’s lesson preparation starts with understanding and digesting teaching materials to the realm of being transparent both in form and spirit. Secondly, she sticks to the children’s position, focusing on their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concreteness, and complete growth in lesson prepar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Furthermore, she makes scientific design of teaching and attends to the use of situations. Also, she prepares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accordance with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precisely grasps the teaching steps, and aptly uses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s in a plain but modern way.
  Key words: Si xia; lesson preparation; digesting teaching material; focusing on child; scientific desig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5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