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在网络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的出现,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密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进步。但我们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要直面其带来的系列问题,其中网络暴力就是现阶段最为突出的问题。网络暴力问题给社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消除网络暴力的呼声日渐强烈。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暴力的危害,进而对其成因进行逐一分析,最后提出几点解决对策,希望对早日消除网络暴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暴力;危害;成因;对策
  前言:
   網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它既能给人们带来丰富信息资源,又能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如今,网络暴力问题普遍发生,如在网络平台恶意曝光他人隐私,造谣诽谤他人、创造吸人眼球的社会舆论,甚至利用网络技术对人进行人肉搜索等,不仅给他人生活带来困扰,更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因此,网络暴力引发的社会问题不能忽视的,有必要采取手段加以制止。
  一、网络暴力危害
  (一)隐私被曝光
  “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部分网民热衷的活动。“人肉搜索”是指通过网络数据库追踪查找网络事件中涉及当事人的个人背景以及隐私信息。当全国各地的人从不同渠道搜索挖掘某个人的信息时,其住址、工作单位、家庭背景、身份证以及电话号码等信息很快会被曝光于网络。
  (二)扰乱社会稳定
  “网络暴力”不仅会对个人产生影响,同时又扰乱社会稳定。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是网络的一大特点,因此,一旦某个人的隐私事件被曝光,则会在短时间内被所有网民知晓。来自多方的不同评论也顺势爆发,造成当事人面对巨大压力,严重者诱发当事人心理疾患,甚至致使当事人自杀,从而引发社会混乱,不利于社会稳定。
  二、网络暴力成因
  (一)网络的开放性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开放的世界,很多网民在使用虚拟名称操作,当没有身份限制和制度道德约束后,网民在网络平台充分实现言论自由。这就造就了一些利用虚拟网络宣泄自身不满的网民,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暴者,他们抛弃法律道德底线,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理所当然的谴责当事人,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
  (二)法治建设滞后性
  网络生活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较之现实生活更为模糊。网络生活本身是虚拟的,网民可以用虚拟名称随意获取运用网络数据信息,为网络社会秩序带来风险。然而,针对一些网民的恶意违法行为,目前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往往是发现问题之后才出台对应法律,网络社会法制建设的滞后性是“网络暴力”重要成因。
  三、解决网络暴力问题对策
  (一)提高网民道德修养
  网民缺乏道德修养是“网络暴力”成因之一。很多网民在面对网络事件时都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的甚至持着凑热闹的态度盲目跟从他人思维,人云亦云,压倒性舆论被这种跟风方式推向顶端。想要制止“网络暴力”,首先要遏制其源头,这就要提高网民的道德修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让其遇事懂得客观冷静思考,自觉约束言论行为。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能够有效约束网民的行为言论。在网络普及的今天,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利用法律制度划分媒体责任、实施网络监管,有利于营造绿色健康和谐的网络秩序。首先,实现网络软件环境法制化,保证所公布信息的非暴力性;其次,用法律条款制约网民的言论,发布不实信息、恶意诽谤他人的网民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法律监管部门要对各个网站加强管理,实时关注网络信息动态,发现“网络暴力”时应及时制止,并对制造“网络暴力”者账号进行追踪,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强化网络技术
  提高网络监管技术是消除“网络暴力”问题的有力手段,主要是要加强信息过滤技术和网络数据监控技术。“网络暴力”信息不仅来源于阅读信息的网民,同时也源于信息发布者,因此要强化信息整理与管理技术,为正面信息开辟绿色通道,自动屏蔽或清除危害网络秩序负面信息。网络的发展和秩序维护离不开技术支持,光靠人力监管无法快速优化网络环境,因此,必须提高网络监管、过滤等技术,解决“网络暴力”等网略问题。
  四、结语
  网络让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快社会发展进程,但其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传播不实信息、恶意造谣诽谤等“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给当事人的精神和生活带来巨大伤害,危害社会和谐。因此,我们必须认清“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并深入探究其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从个人、道德、网络技术、法律等多方面去遏制“网络暴力”,保护每一位当事人的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刘辉,陈红莲.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和田师范学院学报,2017(3).
  [2]李岩,李晓东.道德话语的产生性力量及中国式“人肉搜索”的勃兴[J].浙江大学学报,2019(4).
  [3]刘伟峰,安晓静.网络暴现象解读[J].民主与法制,2012(1).
  [4]罗昕.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探究[J].当代传播,2014(4).
  [5]陈秀丽.网络暴力现象内涵及原因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8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