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由语言矛盾处切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在短短的五十六字中,词人在“不经意间”设置了多重语言上的矛盾之处。立足语用、审美视角,细细探究、辨析此类语言矛盾处,将会更好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一、“何时了”与“知多少”的矛盾——欲忘何曾忘的纠结之美
   写作此词时,沦为宋太宗赵光义的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眼中依然有“春花秋月”,但那是奴隶眼中的“春花秋月”,年复一年,自由不再,尊严全无……因此,他情不自禁地吟唱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个“了”字,将内心无限的痛楚和盘托出——这样毫无尊严与希望的日子何时才能“了”呢,何日才是个尽头呢?试想想,经历了怎样的心灵苦痛,向来喜爱观花赏月的词人李煜才一反常态地感慨“春花秋月何时了”,在词人心中,了却的恐怕不止是眼前的“春花秋月”,更是漫无尽头的“为奴隶的日子”……因为,词人一方面盼望着“何时了”眼前的“春花秋月”,而另一方面却又极其深情地感慨着“往事知多少”,而这往事中显然不乏他的南唐故国的“春花秋月”,为何一面是盼望着“何时了”,一面又是“知多少”呢?这般语言的矛盾中饱含着词人多少纠结、心酸呢?首先是地点不同——眼前的“春花秋月”是在北宋都城汴京,“往事”中的“春花秋月”则是在自己的南唐国都金陵;其次是身份不同——此时的词人李煜是宋太宗的阶下囚,“往事”中的词人李煜是南唐国君;再次,心境迥异——在汴京的日子里心情压抑,异常苦闷,而在南唐为君的时候则相对放松,自由欢快……
   一面是词人难以面对的“何时了”的“春花秋月”,是极力地要挣脱而又无法挣脱的阶下囚的无比压抑、苦闷的日子,一面是李煜追怀不已、沉浸其中的诸多的温馨“往事”,而追怀“往事”无疑让词人李煜更为伤感,而欲忘又谈何容易?一边是欲摆脱而不得,一边是欲忘何曾忘,此番纠结,怎一个“痛”字了得呢?“何时了”与“知多少”的矛盾中的纠结之美,细心的读者一定不会忽略。
   二、“蓦然回首”与“不堪回首”的矛盾——“再回首”恍然如梦的“恍惚”之美
   虽然失去了行动的自由,但是,词人的心灵的自由并未丧失,“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将词人“蓦然回首”中的敏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时光荏苒,不经意间“又”“东风”,失去自由的日子转眼之间“又”是一年了,这种煎熬真的是度日如年,然而恍然回首——这种煎熬已经一年“又”一年了……
   而词人远离的故国一次次地浮现在眼前,特别是在“月明”时分——皓月当空,花影斑驳,词人或是对酒当歌,吟风弄月;或是君臣相得,纵论国事;或是独立高楼,沉思默想……一幕幕,是多么的美好、惬意、自由,想想当下的屈辱与尴尬处境,真的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是的,由权力的高峰跌落到任人“宰割”的人生“谷底”,由自由的“天空”跌落进丧失一切自由的“樊笼”,一面是“不堪回首”的“自由星空”,一面是几年来“蓦然回首”的朝不保夕的囚徒“困境”,处境的巨大反差在词人李煜的心中激荡起浩大的情感波澜——阶下囚的屈辱挥之不去,不止是在“昨夜”之“小楼”,更时时刻刻都在李煜的心头“笼罩”着,这屈辱总是不愿回首,然而却“又”是时时“压抑”“纠缠”着李煜;而那“月明中”的“故国”虽然是一回回入梦,然而深创巨痛中的词人却是“不堪回首”,也不愿、不忍回首……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纠结者啊!人生境遇的“扶摇直下”与“恍如隔世”之痛楚,恐怕是“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鲁迅也会为之扼腕而伤感的吧!李煜的“再回首”恍然如梦的“恍惚”之美,一定能够在“不堪回首”窥得“一二”。
   三、“月明”与“心暗”的矛盾——明月不谙“词人”苦的孤寂之美
   词人心头一直闪现的是南唐故国的“月光”,然而,几年来,他的心又一直是暗淡的;事实上,自从来到汴京,现实中,他的明月朗照的日子就已然不再了,小心翼翼、毕恭毕敬,然而胜利者的信念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因此,从九六一年甫一即南唐国主之位就一直战战兢兢的李煜注定在心惊胆战中度过他的后半生,而“月明中”的“故国”只属于江南的那些较少忧虑的日子,最多也只是浮现在李煜“不堪回首”的记忆中,而且是他不忍心“触碰”的回忆中……
   真是明月不谙“词人”苦,常携“故国”入梦来,是的,明月又怎知人世间个体遭际和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呢?明月又怎会“照顾”一个生命个体时而為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时而为俯身低就的“囚徒”的不同时期的各异的感受呢?
   “月明中”的故国,是那么地让词人心驰神往,然而却又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而且回忆中的那“故国”曾经的明月光显然“灼伤”了此时词人的眼睛,因为,此时此地,词人的眼睛是低垂无神的,词人的心绪是晦暗无光的,越是“月明”,越会刺痛词人李煜晦暗的心!更为让人心痛的是,“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柳永虽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感慨,但柳永虽然当时无人倾诉,毕竟还有在以后言说的机会,而李煜呢?被拘禁、被监视的李煜不仅是当下无法诉说,未来也几无可能,事实上靠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抒胸臆的他也没有什么机会倾吐满腔忧愤了,因为此词事实上也成了他的绝笔之作,虽然他未曾料想到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但,他那晦暗而又敏感的心,应该是对此结局早有预料的吧!“月明”与“心暗”的反差与矛盾,强烈地刺痛了李煜的内心,而明月又怎能体会词人李煜的无可言说的苦闷与无穷无尽的孤寂呢?李煜这样的孤寂者,何尝不是“凄美”的呢?
   四、“应犹在”与“朱颜改”的矛盾——物是人非的落差之美
   人类永恒的遗憾莫过于无法挽留时间的脚步,只能够眼睁睁地看着容颜一天天地衰老、改变下去,这是任谁也无法“逆转”的生命困局……而李煜更多了一重物是人非的巨大落差——其中的一方面,故国的“雕栏玉砌”“应犹在”,承载着他的美好回忆,同时又在一天天地激荡着他愁肠百结的内心;另一方面,“朱颜改”,而且是比常人、比往昔衰老、改变得更快、更大,物是人非的人生大落差,在词人李煜的内心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    一句“雕栏玉砌应犹在”中,饱含着多少往昔远逝的感慨——人生的欢歌,自由的吟唱,凭栏远眺的诗意情怀,多少美好都曾经与“雕栏玉砌”相伴而生,而今天,已经远离“雕栏玉砌”数年矣,已经失去人身自由数年矣!“雕栏玉砌”还在否?不在乎?希望还在吧,一个“应犹在”,将内心的希冀、纠结展现出来。
   然而,与“雕栏玉砌应犹在”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是朱颜改”,是无可挽回的加速般的“朱颜改”,古有伍子胥一夜愁白了头,此时此刻有敏感细腻多情的李后主“朱颜改”!况且,伍子胥之愁尚且有希望解开——毕竟不能过关只是暂时的,不久的将来尚有安全过关的机会在;而李煜的困境在于已经成为北宋囚徒的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翻盘”的机会了,而且,此时,甚至是几年以来,他都是处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人生困境中,因此,愁得他“朱颜改”也就绝非夸张之词了!李煜就在“应犹在”与“朱颜改”的矛盾旋涡中越陷越深,在物是人非的落差中难以自我救赎,亦在此过程中演绎着人生的“突围”之美……不,也许可以说李煜在“应犹在”与“朱颜改”的矛盾旋涡中已然找到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这就是落笔成文,以他那千载之下依然让人动容的不朽的词作,为自己在人生的绝境中开辟出一片并不宽敞但是却可以安放细腻的内心、敏感的灵魂的“文字天空”……
   五、“几多”与“一江春水”的悬殊——绵延不尽的愁情之美
   “问君能有几多愁”,“幾多愁”呢?“多乎哉”,亦或是“不多矣”呢?毋庸置疑,李煜的愁“多矣”!他,不是像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样成天想着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是像公仆那般整日琢磨着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不是像商业精英那样盘算着如何让自己的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也许你会说,李煜的愁也算不上“高大上”呀,是的,作为曾经的一国之君,他没有憧憬着“一统天下”“封禅泰山”,从登上国君之位的那一天起,他甚至只是主动选择了向北宋称臣,然而所谓的“强者”的“卧榻之侧”却依然不允许李煜这个“他人酣睡”,这让李煜忧虑重重;时间的流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李煜也无力把控,更何况被俘对于内心敏感的他来说不啻是一场心灵的煎熬;曾经的吟诗作词、惯看“春花秋月”等寻常之乐,在此时此刻的监视中都是让李煜惴惴不安的不可得、不易得的奢侈……李斯当年临刑前对儿子所说的“欲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之愁,在沦为囚徒的李煜看来一定有着别样的共鸣。
   这诸多的愁情,连绵不绝,“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是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在时间上绵延不尽;虽然只是“一江”,然而却是汪洋恣肆,汹涌澎湃,在空间上基本是永不停歇;李煜的“几多愁”在赵宋王朝的囚室里,显然是安放不下的,这愁,需要一方苍茫辽阔的空间、需要无尽的时间方可安放,而“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无疑就是这样可以安放愁情的永恒的时空……
   如此,李煜就将自己的千古愁情与“一江春水”之天地自然接续起来,将一己的生命与人类共同的无尽的生命感慨衔接起来,因此,“几多”与“一江”的表面悬殊之下,流淌的不止是词人李煜的一己之愁,某种意义上,亦是人类亘古的愁情!虽然,这愁在形式上可能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皆是生命的纠结和灵魂的褶皱……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李煜的“几多愁”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般,是亘古永恒的,是有着普泛的生命意义的!因此,李煜的绵延不尽的愁情之美岂可忽略?
   在文本语言的矛盾处,细致地辨析品味,你将切入文本的情感世界;在语用辨析中,“何时了”与“知多少”的矛盾、“蓦然回首”与“不堪回首”的矛盾、“月明”与“心暗”的矛盾、“应犹在”与“朱颜改”的矛盾、“几多”与“一江春水”的悬殊将越发清晰起来,欲忘何曾忘的纠结之美、“再回首”恍然如梦的“恍惚”之美、明月不谙“词人”苦的孤寂之美、物是人非的落差之美、绵延不尽的愁情之美将逐步浮现在审美者的眼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2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