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切入,实现高效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文本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切入文本,把握好文本的切入点,才能提高文本阅读教学的效率。如何更好地切入文本,也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本文提出了一些文本切入的策略与建议,以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文本切入;小学语文;高效教学
文本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地切入文本,也是阅读教学能否高效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更好地切入文本,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语文教师应当思考与探究的课题,当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切入还不够重视,也没有进行细致的设计,阅读教学的讲授缺乏有效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好。如何有效地切入文本,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研读教材文本,挖掘文本意蕴来切入文本
要想有效切入文本,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文本切入的意识与理念,重视对文本的切入。由此,在文本阅读教学前,教师自己需要先仔细研读教材文本,挖掘文本蕴含的思想与情感,把握文本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据此来确定文本切入的切入点与切入的方法等,对这些要素进行细致、全面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教学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在文本讲授前,教师应先研读文本,从结构、语言、内容等多方面来探究文本,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征等因素来确定自己该从哪方面切入文本更合适,应当采用什么方式来切入文本,将这些都写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自己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蒲公英》这篇文本前,考虑到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童话类文本,教师在细细研读后,以太阳公公说的话与两颗不听话的小种子说的话为切入点,采用比较的方式来进行文本切入,让学生逐步理解文本所包含的哲理,以得到情感上的熏陶。
文本切入是一种艺术,需要语文教师提前研读文本,进行全面的思考与设计,把握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切入点,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蕴含的思想与情感,提高文本阅读教学的成效。
二、利用教材插画切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文本切入的方式是多样的,利用教材文本的插画进行切入,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除文本文字,还包含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大多与文本内容有一定联系,其中也包含有一些丰富的细节。教师可以利用文本插图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观察与思考,去发现一些文本中没有提到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创造力来提高文本阅读的成效。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教师选择教材文本中的插图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去观察,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大家看看这幅插图,图片上的这些孩子们在望着什么呢?他们又在想什么呢?”学生们听了教师的话都很好奇,兴致勃勃地仔细观察着插图,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再让他们自主阅读文本,学生们可以得到更丰富的体验,有更多自己的感悟,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的语言美与韵律美,提高文本阅读教学的效果。
文本插图作为一种图画,常常包含有更丰富的细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插画来作为文本的切入点,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代入文本。
三、设计有效问题,切入文本阅读
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也可以利用问题来作为文本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思考与探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主动性。由此,教师也要重视对问题的设计,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学情来设计与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与探究,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与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内涵,提高文本教学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本时,为让学生们能更好地读懂作者的情感,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在阅读时可以着重想一想,在作者的心目中,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它与其他的柳树都有哪些不同呢?为什么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以问题来切入文本阅读,通过提问,学生们会带着问题去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反复来细细品味与咀嚼文本,从而能逐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对这株高原柳树的崇敬之情,理解借物咏人的修辞手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问题的创设也是一种艺术,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在什么時候提出问题,这些都关系到文本切入的有效性,教师也应当重视问题的设计,以文本为基础,创设比较恰当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切入文本。
总的来说,文本切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能有效把握文本切入的恰当点,也是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一种教学能力。如何更好地切入文本,提高文本阅读教学的效益,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与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薛煜清.浅析多元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8(07):67.
[2]万远峰.找准“还原”切入点,让文本阅读更精彩[J].语文天地,2018(36):67-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7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