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德树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初中孩子學习物理,都有一定的新奇感,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孩子的新奇感转化为学习兴趣,而物理实验则是保持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发挥实验的魅力,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能激发孩子的新鲜感,克服思维定式,开拓思维;激励孩子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还能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提倡“自主学习”,改变以教学为中心的被动状态,鼓励孩子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提倡“合作学习”,改变以个体为主的单干状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倡“探究学习”,改变以接受为主的机械状态,使之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科学探究者。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物理基础知识了解和认识自然。同时也满足了孩子对自然界的好奇。并且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够指导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初中孩子学习物理,都有一定的新奇感,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这种新奇感转化为学习兴趣,而物理实验则是保持兴趣的有效途径。发挥实验的魅力,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能激发孩子的新鲜感,克服思维定式,开拓学生思维;激励孩子勇于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以实验为互动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学科的学习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更注重操作的实践性。由于物理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实验都是检验各种成果以及科学理论的基础,比如当前经典物理学以及现代物理学都是在实验中得到论证和发展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组织实验的方式学习物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基于物理教材更好地理解各种复杂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物理实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实现科学育人的教育目的。
  传统的物理实验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目前大多数孩子只会在纸上做实验,考卷上答实验,实验室里看实验,不能亲自动手,亲自感受,亲自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提倡“自主学习”,改变以教学为中心的被动状态,鼓励孩子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提倡“合作学习”,改变以个体为主的单干状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倡“探究学习”,改变以接受为主的机械状态,使之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科学探究者。例如:在组织学生开展观察“鸡蛋悬浮”的物理实验中,有些学生会观察到鸡蛋的悬浮规律是从开始的下沉到悬浮再到漂浮,这一过程就会在脑海中出现疑问,“如果在水中添加盐改变密度是否会影响鸡蛋的浮力?”然后通过实践观察鸡蛋的悬浮效果,从而得到“鸡蛋下沉的浮力会受到盐水密度的影响,其密度越大,浮力越大”的结论。同时也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即是在鸡蛋出现悬浮或者漂浮现象时,液体的密度增大,但是所受的浮力不会发生变化的结论。这样通过孩子的积极投入,不断提问,实验课活起来,探究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 让科学探究过程成为认知物理本质的基础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也深刻地指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所以学生在物理实验的场景中能够发展更多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进一步地探究和验证,从而就会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物理知识了解的欲望,课本中很多“验证性”实验可以转变成“探究性实验”,由孩子自己设计、选材,完成教材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题实验探究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实验是一个激动人心、团结合作、充满和谐美的过程。如初中物理中的滚摆、单摆实验,让孩子亲自进行实验,探究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感受每一时刻的动态实验,但对整个实验过程来说又是和谐对称的,从而提高孩子对物理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一)改演示实验为动手实验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课堂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利于教师展开知识引导,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所以演示实验也是当前物理教学中一种普遍应用的教学手段。但是其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个别的物理实验变化现象比较细微,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感知实验,无法近距离地观察,导致实验效果不佳;所以针对这一缺点,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演示实验转变为动手实验,将部分可操作性强的部分进行改组,把物理观察实验变为探究式实验。虽然占用的课堂时间会相对较长,而且课堂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其教学效果非常的显著,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真实物理实验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比如在进行电磁铁实验中,教师将演示实验变为动手实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电磁铁的效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电磁铁的性质,加深对螺线管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二)改进教学方式深化实验探究
  在当前的物理教学实验教学中,主要是以分组实验的方式,按照物理教材上的操作指导进行演示或者动手操作。这种方式较为浅显,学生接受实验知识较为被动,缺乏探究性,导致学生知识按照流程操作,没有从中汲取问题和解决问题,无法深入地了解物理实验现象。所以教师要深化实验探究,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将主动探究、实验操作、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流程融入实验中。比如在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教师先布置预习任务,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先不对欧姆定律的含义进行解释和讲解,而是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要注意电表流程的选择以及正负接线的方法等,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自主探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就会在参考教材、小组谈论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探索和解答,最后教师综合各个小组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常见问题并给予正确的解释。因此物理教学不能够只注重抽象概念层面的讲解,要为学生创造适当的实验场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总结,才能够形成深刻的知识印象,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开展课外动手制作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学通常会涉及一些生活实际的问题,也还是物理学科在现实中的延伸,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外小实验。通过开展课外动手实验有利于合理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也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同时课外实验知识延展也有利于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现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科学素养。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思考能力上具有巨大的作用,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现实生活应用物理小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外小实验活动的开展,结合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也是一门最贴近生活的学科,做到学以致用。此外还能够培养学生单独处理问题的能力,解决生活实际困难,提高自立能力。
  三、 资源收集,物理实验教学新途径
  科学探究整个过程要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与以往的实验思路有了较大的改变。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具有主动地参与意识呢?以现代认知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将大量的教学资源转化为超文本的形式,在与课程教材相结合,能够打造出具有可参与性的实验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实现学生与实验环境产生交互作用,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信息,并且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可以形成系统性的物理知识储备,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师除了熟悉教材,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外,还得具有设计、采集、开发实验资源的能力,以及具有多媒体运用技术和熟悉互联网,实现实验资源网上共享。
  (一)发散思维,挖掘教材实验
  有许多实验探究活动,可以此为根,触类旁通开发新实验。如在大气压强中,可以利用大气压将鸡蛋压入瓶中,但鸡蛋压入瓶内后,很多老师就没办法将蛋取出,只好将蛋捣碎。其实,我们只要将瓶倒置,给瓶加热,同样可利用大气压将蛋完好挤出瓶外。哥伦布曾将鸡蛋竖直立了起来,那是将鸡蛋的一端敲碎使其直立,其实我们通过不倒翁的例子想到,如果将鸡蛋用力摇,就可使蛋黄下沉,重心降低,只要十秒钟就可将鸡蛋直立。
  (二)就地取材,实验源于生活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可以运用生活中所具有的物品,进行灵活运用,或者自制教具。如我们生活所见的石拱桥,风吹石等可以拍成图片用于物理教学。如可以利用废旧的易拉罐和一支蜡烛制作一个燃气小船,做成一个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小实验用于初中物理中“内能的利用”的教学。还可以课后让孩子观察一些生活中的事物,如坐在车上看经过的电杆树木等都可为以后实验教学有帮助。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实验内容
  在物理實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辅助设备,通过其动画演示以及图片演示、视频播放等功能可以实现物理实验效果再现,对于一些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物理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充分认知物理实验过程,从而能够汲取与教学内容和课本相接近的知识。比如日食、月食的形成以及人造卫星在太空中的运行规律等,都可以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设施更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孩子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实验现象。总之,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学好物理不仅能服务于社会,还能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创新、辩证、环保、合作意识,还能锻炼动手能力。总之,通过演示实验,设计实验,课后小实验等的探究活动,可让孩子好学物理,学好物理,还可以运用物理思维、技能、方法促进学生成才,以达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安忠,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乔际平.物理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N].全国首届思维科学讨论会上的发言,1984.
  [5]林华民.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N].长乐教育报,2004.
  作者简介:金宁沂,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六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4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