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主题学习”中的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义
阅读像一盏不灭的灯火,点亮学生通往智慧的道路,让学生在优美词句、诗歌谚语、名人故事的积累中拓宽视野,健全人格。“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要求通过课内的阅读教学来丰富学生的体验。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集中阅读以及延伸阅读呢?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学生喜欢的事物,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能成为很好的教育素材。大量阅读也是一样,要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儿歌、漫画、故事都是培养阅读兴趣的有效素材。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营造阅读氛围,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北宋文学家苏洵有两个孩子苏轼、苏辙,小时候不爱读书,苏洵为了引导孩子读书,就趁孩子玩耍时故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来时,他就把书藏起来,孩子好奇了,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就趁着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把书偷偷拿出来读,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最终都都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应侧重结合课文内容与兴趣点,从课内向课外辐射,进行海量阅读,让学生始终围绕教材的主题拓展阅读。教师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可以事先设计一个切入点,让学生提前翻阅,去了解作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而产生阅读兴趣,阅读相关资料。
二、大胆放手,鼓励自主阅读
教材只是作为样本,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可以合理压缩课堂教学时间,把学生自主学习落到实处,给学生创造更多课内阅读的机会。我们用1/3的时间讲教材,用2/3的时间让学生大量集中阅读。所谓见多识广,学生看得多了,对相似故事题材的敏感度会提升,阅读速度也会提高。此外,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边读书边思考,学会批注和提出疑问,能够在阅读中读出感受、说出收获、交流观点,实现积累与背诵。
新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开放、大阅读的课堂模式,尤其是大阅读,我们应该大胆地“放”和恰当地“收”。如有一位小学教师接任一个班级,发现班里一部分学生爱看课外书,他就私下和孩子们约定:如果每次考试成绩在85分以上,他们就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看课外书。后来,这些课堂上爱看课外书的孩子,不仅小学考试成绩总在90分以上,中学之后的语文成绩也是名列前茅。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和丰富的阅读体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多措并举,实现拓展延伸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大多不是靠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而是靠个人在自由阅读中习得的。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挥自主性,选择与课堂所学知识相对应的读物,从中获取有益信息的迁移学习。
有些阅读在课前拓展。如学习《林海》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了解老舍,读读他的《内蒙风光》。学习《鸟的天堂》,则先认识一下巴金。有些可以在课尾拓展,如在教学《留住今天的太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诗歌《晒太阳》,明白“太阳”在两文中的不同象征意义,即课文中指时间、诗歌中指关爱。那么还可以象征什么呢?就让学生自由发散思维。这样的教学是把教材当作学生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课虽尽而意无穷。
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课外读物给学生,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为目标。
写作小练笔也是一种课后的拓展与延伸,可采取仿写、随想两种形式。如学习《松坊溪的冬天》一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要求具体生动,赞一赞它的长处与特点。随想比较自由,就是把自己学了课文以后的想法用连贯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文章可长可短,不必过分在意结构。如学习了《意想不到的災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要与动物和睦相处,人类应该怎样做”,谈自己的看法。语文程度一般的学生只要能完整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查阅大量资料,重视文章的逻辑性,提出合理观点。
还有一种用于课后拓展的方法,即在考虑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兼顾学生的个性,使作业成为学生发展特长、弥补不足的手段。如学习了《黄河魂》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从母亲河的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这样,学生擅长写作者可用文字完成作业,擅长书画者可用书画完成作业,擅长音律者可用歌声完成作业,擅长朗诵者则可以朗诵完成作业。学生各扬其长,以不同的方式学语文、用语文,能够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
另外,鼓励学生编写主题黑板报、手抄报,也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不同主题的黑板报和手抄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巩固已学知识。如在学习完有关“信仰”主题的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平时的阅读中,了解或经历过哪些相关事件,能感受到精神的力量,通过办黑板报或手抄报的形式来进行交流。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是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进而让语文教学变得开放而有活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语文素养,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将阅读教学联系实际、落到实处。
(责编 莫 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78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