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批注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艳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去批注,是学生深入思考的体现,是对文本的二次解读。养成批注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深阅读理解的深度,进而有效提升语文素养。然而,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不少学生还是习惯于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语文素养提高甚微。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批注,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一篇文章、一本好书,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读书为什么要批注,批注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每本书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圈词画句”。“圈词”就是圈出自己认为生动、传神、优美的词语,“画句”就是画出修辞巧妙、描写优美的句子。“圈、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了“拣珍珠”的工作,对文本的语言之美有了初步感知。在二次重读时,学生对初次“圈、画”的地方自然会加以关注,增进理解。
  其次,要让学生知道怎么批注。在实践中,我认为批注可以从四个方面做起:一是谈感受。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文章后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二是谈联想。学生在阅读中会发现有些观点、思想等与以往的阅读有相似之处,或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二者联系,比较不同之处。三是谈写法。一篇文章或一部名著的语言、构思、章法等皆有可学之处,小到遣词造句、修辞运用,大到章法结构、主旨灵魂等都可进行批注。四是谈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再出名的作者、再出色的作品都会有不足之处。我们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仔细审辨、批判继承、不断完善,才能形成自己的正确判断。
  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批注的习惯,真正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经过初期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对批注的内容和方法有了初步掌握,但如何巩固成果,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更深刻、更精彩、更独到的见解?笔者认为,在巩固阶段,做到以下四点,可以事半功倍。
  一是战胜惰性,形成习惯。批注的重要意义需要不断强化,方法指导应该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比如规定“圈词画句”每章不少于10处,每章批注不少于3处。
  二是巧妙激励,严格考核。在班内,我给每个同学都设计制作了“读书储蓄卡”,每10本书换一次卡。每读完一本书,可以加3分,完成一章批注加3分,特别精彩的批注另外加分,写一篇读后感加3分。个人积分和小组积分关联考核,奖优罚劣。
  三是鼓励个性阅读,加强共性指导。教师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对有“误读”的学生也不苛责,这样学生才会敢批、敢写。学生自主阅读批注后,定期在小组内交流批注成果、批注经验,真正收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之效。
  四是将“书间笔痕”和“篇后感悟”结合进行。学生在阅读时将自己的思考、感悟、疑问等写在书眉页侧,此谓“书间笔痕”。要想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更高境界的认知,从而画龙点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必须有“篇后感悟”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读后感。如此读、思、写有机结合,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习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定会使学生受益一生。
  (責 编 帕 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3264.htm